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恶性黑素瘤患者外周血中酪氨酸酶mRNA,并与健康供血者和其它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结果:68例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Ⅰ期和Ⅱ期酪氨酸酶mRNA的RT-PCR阳性率分别为6.5%和13.3%,Ⅲ型为42.9%,Ⅳ期(即有远距离转移者)为87.5%(P〈0.001)。说明外周血中酪氨酸酶mRN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的关系,而与性别、肿瘤发病部位和病理学分类无关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细胞角蛋白-20mRNA)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RT-PCR9志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了34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按Dukes分期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率分别是:A期20%,B期37.5%,C期53.3%,D期83.3%。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的基因表达与Dukes分期有一定关系,并且  相似文献   

3.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K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 <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 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 与 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35例喉癌患者MDR-1mRNA、MRPmRNA基因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61例患者MDR-1基因产物P-gp。喉癌组织中MDR-1mRNA及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1%(13/35)和34.4%(21/61);35例RT-PCR检测标本中,两项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晚期患者(T3-4,18/10),  相似文献   

5.
咳喘落协同地塞米松抑制哮喘大鼠白细胞介素4,5mRNA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咳落协同地塞米松拮抗支气管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地测定了不同剂量的咳喘落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mRNA、IL-5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哮喘时大鼠肺组织和PBMC中IL-4mRNA与IL-5mRNA表达均增强,显然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大剂量咳落治疗后,其表达同时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Hras/P21、抗凋亡基因(bcl2)、细胞凋亡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Pgp)对疗效的影响,并证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gp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mdr1mRNA间的相关。方法用FCM检测85例初治AML患者的Hras/P21、bcl2、细胞凋亡和mdr1产物Pgp的表达;用RTPCR检测其中47例的mdr1/mRNA。结果P21+/Pgp+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低于P21-/Pgp-者(分别为58.1%和100%,P<0.025),高bcl2/Pgp+的CR率明显低于低bcl2/Pgp-者(分别为60%和96.3%,P<0.005)。Pgp+31例中29例mdr1mRNA阳性,Pgp-16例中仅2例mdr1mRNA阳性。结论Pgp+同时P21+、高bcl2者CR低,FCM检测Pgp和RTPCR检测mdr1mRNA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粘膜、腺瘤及腺癌组织DCCm-RNA表达缺失(60.0%)。(2)大肠癌中DCCmRNA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3)大肠癌DCCmRNA表达缺失与PCNA指数显著相关(60.6%)。(2)大肠癌中DCCmRNA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3)大肠癌DCCmRNA表达缺失与PCNA指数显  相似文献   

8.
胃癌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在胃癌发和琢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TFAP银染法和RT-PCR法对胃粘膜粒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 mRNA进行检测。结果:胃癌-%一酶阳性率为100%(8/8),胃癌前状态组织是性率为40%4/10),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9)。胃癌组织hTRT mRNA阳性率为85.7%(6/7),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参与胃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一氧化氮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镀铜镉还原-Criess法检测肺癌患者BALF及肺泡巨噬细胞(AM)培养上清液中NO水平;RT-PCR检测AM iNOS mRNA表达。结果显示,肺癌组BALF及AM培养上清液中N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AM iNOS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和91%(P〉0.05),但表达强度肺癌组明显弱于对照组(P〈0.01)。经GM-CSF刺激后,AM iNOS表达强度及培养上清液中NO水平均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Ⅰ行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Ⅰ-1)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中PAⅠ-1的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粘膜组织(P〈0.01),组织原位杂交显示PAⅠ-1的mRNA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结论:RAⅠ-1的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上调,RT-PCR的定量分析可用于肿瘤诊断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提取总RNA,行RT-PCR,检测EGFR mRNA的表达。25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62例膀胱TCC组织标本中,EGFR mRNA在组织中平均阳性率72.6%(45/62)。在Tis-1、T2、T3、T4期膀胱TCC患者组织中EGFR mRNA阳性率分别为57.1%、62.5%、85.7%、100%;在Tis-1、T2、T3、T4期膀胱TCC患者外周血中EGFR mRNA阳性率分别为14.3%、25.0%、78.6%、90.9%。在组织和外周血中低分期(Tis-1、T2)与高分期(T3、T4)膀胱TCC表达EGFR mR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25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均未发现EGFR mRNA的表达。结论:膀胱TCC组织及外周血中EGFR mRNA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期、是否转移呈相关性。RT—PCR法检测膀胱TCC患者外周血EGFRmRNA有望成为检测膀胱肿瘤细胞循环内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aq Man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8例胃癌患者(其中50例化疗2周期后复查CK20 mRNA)、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患者平均随访2年。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为46.55%(27/5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与远处转移(P<0.05)和临床分期相关(、期之间比较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的独立因素;化疗2周期后CK20mRNA阳性率无显著下降,但近期疗效无效的患者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近期疗效有效的患者(P<0.05)。平均随访2年后,CK20 mR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4.78%和6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K20 mRNA可作为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的分子标志;定期监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有助于评估化疗疗效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靶基因人类斯钙素1(hSTC—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人类斯钙素1(hSTC—1)mRNA,12例健康成人、4例妊娠期妇女、14例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并检测1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中的hSTC—1 mRNA。结果: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食管癌组hSTC—lmRNA的阳性率为52.9%(9/17例),胃癌组的阳性率为57.7%(15/26例),大肠癌组的阳性率为53.8%(14/2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为100%(12/12例);而健康成人、妊娠期妇女、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无1例出现阳性。将肿瘤患者hSTC-1 mRNA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结合分析发现:外周血中的hSTC-1m R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m 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成为检测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刘金龙  邬淑雁  刘丽红  于爱军  张学军  孙志德 《重庆医学》2011,40(35):3582-3583,3586
目的探讨外周血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RT-PCR-ELISA)方法检测95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生存素mRNA的表达,比较其是否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果 35例(36.8%)结肠癌患者外周血生存素mRNA表达阳性。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生存素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45.0%。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外周血生存素mRNA表达率(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的表达率(20.0%),淋巴结有转移者外周血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19.4%)。结论生存素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AFPmRNA。【方法】巢式RT 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AFPmRNA。【结果】 49例肝癌中 17例检出AFPmRNA ,阳性率 35 % ,其中 9例证实有转移的 6例阳性 (6 7% )。 19例肝硬化、6例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5例肝良性肿瘤、6例肝内胆管癌、11例肝转移癌、13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FPmRNA的存在与肝内肿癌灶的数目、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远处器官转移与肿瘤的TMN分期密切相关 ,与血清AFP浓度无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 ,可帮助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探讨其对NSCLC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54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非肺癌恶性肿瘤患者3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16例及健康志愿者15例的外周血进行LUNX mRNA检测。结果:54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8.1%(26/54)和25.9%(14/54),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肺癌恶性肿瘤患者、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为0,与NSCL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化疗前后均随TNM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NSCLC外周血LUNX mRNA表达与化疗近期疗效无关(P〉0.05)。结论:LUNX mRNA是一种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较好的特异性标志物;化疗后NSCLC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比化疗前显著降低,表明有效化疗可消灭NSCLC患者的微转移癌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外周血CK19 mRNA基因表达的检测,探讨对胃癌患者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63例胃癌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阳性检出率为36.5%,并与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19 mR-NA无1例阳性表达。结论:CK19 mRNA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端粒酶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法测定恶性肿瘤患者48例,良性患者34例和38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患者的检出阳性率分别达77.1%和47.1%.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因而检测外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AGE-3、Tyrosinase、MART-1、Gp-100等4种多肽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s)治疗恶性黑素素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体外诱导DCs,MAGE-3、tyrosinase、MART-1、Gp-100等4种多肽负载自体DCs,对10例HLA-A2阳性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4次DCs免疫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清中IL-2、IL-12和IFN-γ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6例患者的DTH检测阳性;7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2例淋巴结转移消失,2例淋巴结肿大减小,3例淋巴结肿大稳定。结论多肽负载的自体DCs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缓解病情,且不良反应少,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和收集53例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应用巢式RT-PCR法联合检测其CK19、CK20mRNA表达情况,另取15例上皮性肿瘤组织的为阳性对照,15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为阴性对照。结果:53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19阳性率为35.8%(19/53,CK20阳性率41.5%(22/53),两者至少1项阳性者69.8%(31/53)。15例肿瘤组织中CK20阳性率为100%(15/15),CK19阳性率86%(13/15);15例阴性对照CK19阳性2例,CK20阳性1例,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肿瘤患者外周血CK19、CK20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CK19、CK20mRNA可作为检测上皮性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靶基因。联合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CK19、CK20mRNA可增加外周血循环癌细胞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