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以揭示脾阴虚与脾、肝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阴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滋补脾阴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0.05>P>0.01);滋补脾阴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P<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阴虚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滋补脾阴中药可以调节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中PKC活性.  相似文献   

2.
易杰  李德新 《中医杂志》2003,44(11):851-853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阴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结果:健脾益气和滋补脾阴中药对脾组织细胞膜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其中,滋补脾阴中药对肝组织细胞浆作用尤为明显,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脾气虚与脾阴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滋补脾阴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阴虚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滋补脾阴中药的作用靶点可能在肝组织细胞浆。  相似文献   

3.
脾气虚与脾阳虚大鼠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杰  李德新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5):639-640,644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阳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大鼠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气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变化,脾阳虚证脾组织乐P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且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两模型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无明显变化外,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浆PKC活性与脾阳虚证大鼠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组之间药存在明显差异,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对脾组织细胞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两个模型细胞膜和细胞浆PCK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大踏步曙运脾阳药对肝、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可使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以及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气虚与脾阳虚大气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温运脾阳中工的作用靶点在肝、脾组织细胞浆。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大鼠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肝、脾组织蛋白激酶 C(PKC)活性变化的异同。方法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和药物损伤等复合因素建立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 PKC 活性。结果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模型脾组织细胞膜 PKC 活性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脾组织细胞浆和肝组织细胞膜(脾气虚证模型组除外)以及肝组织细胞浆 PKC 活性明显升高(P<0.01),除脾阴虚证模型与脾阳虚证模型脾组织细胞浆及脾气虚证模型与脾阴虚证模型肝组织细胞膜 PKC 活性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每两组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补脾中药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 PKC 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尤以温运脾阳及滋补脾阴药作用显著。结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模型肝、脾组织细胞 PKC 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补脾中药能够调节脾虚证大鼠肝、脾组织 PKC 活性。  相似文献   

5.
脾阳虚大鼠脾、肝和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阳虚证脾肝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以揭示脾阳虚与脾肝肾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阳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阳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01),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脾阳虚证大鼠模型`肝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温补脾阳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P<0.001),温补脾阳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肝和肾组织细胞膜、肝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P<0.001),明显提高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P<0.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肝和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与中医五行理论相一致;温补脾阳中药可以调节脾阳虚证大鼠脾、肝和肾组织中PKC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阳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大鼠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气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变化,脾阳虚证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且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两模型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脾组织细胞膜PKC活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无明显变化外,脾气虚证肝组织细胞浆PKC活性与脾阳虚证大鼠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组之间药存在明显差异.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对脾组织细胞膜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两个模型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其中,温运脾阳药对肝、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以及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阳虚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温运脾阳中药的作用靶点在肝、脾组织细胞浆.  相似文献   

7.
脾气虚大鼠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气虚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 ,以揭示脾气虚与脾肝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模型 ,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0 1) ,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膜PKC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肝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明显升高 (P<0 0 1)。健脾益气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 ,但作用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 (0 0 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脾阳虚证脾肝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 ,以揭示脾阳虚与脾肝肾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阳虚证模型 ,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 :脾阳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0 1) ,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脾阳虚证大鼠模型肝、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 (P <0 .0 1) ;温补脾阳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 ,但作用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 (P <0 .0 0 1) ,温补脾阳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肝和肾组织细胞膜、肝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 (P <0 .0 0 1) ,明显提高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 (P <0 .0 0 1)。结论 :脾组织细胞膜、肝和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与中医五行理论相一致 ;温补脾阳中药可以调节脾阳虚证大鼠脾、肝和肾组织中PKC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医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阴虚和脾阳虚,三者的病程程度有所不同。脾虚病理实质的研究,多侧重于脾气、脾阳和脾阴虚单一病理变化的研究。对于三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脾阳虚与脾阴虚证模型肝、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脾阳虚和脾阴虚与肝、脾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为脾阳虚和脾阴虚的病理实质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脾阳虚对大鼠脾脏和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脾阳虚和细胞信号传导的相关性以及脾阳虚时五脏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塑造大白鼠脾阳虚模型,底物磷酸化方法测定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阳虚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01),而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温补脾阳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细胞浆中PKC活性(P<0.05).脾阳大鼠模型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温补脾阳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P<0.001),明显提高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P<0.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中、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可能是脾阳虚病理变化机制之一;温补脾阳中药对PKC活性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肾组织中PKC活化,促进脾组织中PKC活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肝组织的端粒长度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虚衰老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饮食不节和劳倦过度结合法建立脾气虚证模型,然后分别采用苦寒法和辛热法建立脾阳虚和脾阴虚证模型。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比色法和Southern blotting杂交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端粒(Telomere)长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阴虚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升高明显,P〈0.05;脾阳虚模型组肝组织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脾阳虚和脾阴虚模型组端粒长度明显缩短,P〈0.05。结论:脾虚状态下,在机体过氧化反应异常增强,自由基积累攻击DNA、损伤端粒而导致端粒长度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脾阴虚证大鼠模型MAPK活性变化,探讨在脾阴虚状态下大鼠心脏组织MAPK活性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揭示脾阴虚证的病理实质和滋脾阴法的作用,从而为脾实质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和药物损伤复合造模法塑造脾阴虚证动物模型。采用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脏组织中MAPK活性。结果:脾阴虚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脏组织的细胞浆MAPK活性升高(P〈0.05),脾阴虚证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脏组织的细胞浆MAPK活性升高(P〈0.01),与脾阴虚证模型组相比,心脏组织的细胞浆MAPK活性升高(P〈0.01)。结论:脾阴虚证状态下,大鼠心脏组织MAPK参与的细胞信号转导发生改变。滋脾阴方药能有效调控脾阴虚证大鼠心脏组织MAPK活性变化,可能为滋脾阴方药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有效模拟临床,建立脾阴虚痴呆证病结合大鼠模型,并观察滋补脾阴(Zi-Bu-Pi-Yin,ZBPY)方药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建立脾阴虚模型,随后将凝集态β-淀粉样蛋白1-40(β-Amyloid 1-40,Aβ1-40)定位注射到双侧海马,应用ZBPY方药干预,观察各组体征变化。通过跳台仪和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比较各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脾阴虚组和脾阴虚痴呆组表现出饮水量增加(P〈0.01),肛温升高(P〈0.01)等阴虚内热征象;痴呆组和脾阴虚痴呆组学习记忆力降低(P〈0.05);脾阴虚痴呆+ZBPY组阴虚表现和学习记忆力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在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证病结合模型方面作了尝试,观察了证、病、证病结合模型在体征和行为学方面的变化;ZBPY方药对脾阴虚痴呆大鼠的阴虚表现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胃癌裸鼠肝脏和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在40只裸小鼠中随机选取30只腋下接种人胃癌SGC一7901细胞株,将成瘤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脾对照组和补脾抗癌组,每组10只,剩余10只未种瘤裸鼠设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0.9%NaCl溶液灌胃,补脾对照组予益气健脾中药灌胃,补脾抗癌组予益气健脾合抗癌中药灌胃。各组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14天,观察动物的肝肾组织大体情况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和肾脏PKC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瘤鼠肝系数、。肾系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脾对照组和补脾抗癌组肝系数、肾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模型组肝脏和肾脏PKC活性较空白组明显升高,补脾对照组和补脾抗癌组裸鼠肝脏和肾脏中PKC活性较模型组均下降(P〈0.01),其中补脾抗癌组较补脾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胃癌瘤鼠存在脾虚症状,益气健脾和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胃癌裸鼠体质量、肝重、肾重、肝系数、肾系数,以及肝脏和肾脏中PKC活性均具有调节作用,且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PKC的调节作用优于益气健脾中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MDA含量、端粒长度变化,探讨脾阴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病理机制。方法:采用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复合因素塑造大鼠脾阴虚证模型,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和Southem—blot法测定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MDA含量、端粒长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多、端粒长度显著缩短。结论:在脾阴虚状态下,机体内自由基蓄积损伤端粒,其损伤可能导致肝组织端粒长度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气通络丹治疗缺血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方法:用自制的密闭有机玻璃盒抽去氧气造成大鼠VSMC(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血管平滑肌细胞)缺氧环境,同时用低糖培养基造成缺血的环境,从而制成VSMC的缺血缺氧模型,然后用γ-闪烁计数仪测定PKC(Protein kinase,C,蛋白激酶C)的活性,结果:缺血缺氧状态下平滑肌细胞胞浆PKC的活性上升(vs正常组P<0.05),但胞膜的PKC活性下降(vs正常组P<0.05),经益气通络丹治疗后胞浆PKC的活性有所下降,而胞膜PKC的活性有所升,都接近到正常的水平(vs正常组P>0.05),结论:益气通络丹对缺血缺氧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VSMC的PKC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脾肾阳(气)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及其与中医“痰浊”、“瘀血”的关系,实验用化瘀解毒汤对31例脾肾阳( 气)虚型CRF脂质代谢紊乱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血脂系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肾功能等进行测定,以期寻找中医治疗CRF更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结果表明,脾肾阳(气)虚型CRF患脂质代谢紊乱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甘油三酯(TG)、氧化低密蛋脂度白(ox-LDL)均显著升高(P<0.01);载脂蛋白A与载脂蛋白B比值(Apo-A/Apo-B)明显降低(P<0.01);脾肾阳(气)虚型CRF患者不同病期脂质代谢紊乱有差异;肾功能衰竭期TG、ox-LDL显著高于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P<0.01);脾肾阳(气)虚型CRF患者兼痰浊与非兼有痰浊组、兼瘀血与非兼有瘀血组脂质代谢紊乱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兼痰浊组与兼瘀血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气)虚型CRF患者经中药方化瘀解毒汤治疗后较治疗前:TG、TC、LDL、ox-LDL、Apo-B、SCr显著性降低(P<0.01);Apo-A/Apo-B及CCr显著性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PKC)由细胞浆到细胞膜移位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糖尿病非治疗组(B组)及糖尿病青蒿素治疗组(C组),B组、C组采用腹腔单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c组采用青蒿素300mg/(kg·d)腹腔注射。于实验进行到第3周、第6周时分别宰杀大鼠6只,测算肌酐清除率(Ccr)、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肾脏系数(肾脏质量/体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KC的活性。结果B组大鼠Ccr、UAER、肾脏细胞膜PKC活性及肾脏系数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C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B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青蒿素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PKC移位活化而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脾阴虚证衰老大鼠心肌、脑组织线粒体DNA(mtDNA)缺失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力的研究,探讨脾阴虚衰老状态下mtDNA缺失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力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揭示脾阴虚衰老的病理实质和滋补脾阴方药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脾实质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建立大鼠脾阴虚证衰老模型,观察脾阴虚证衰老大鼠心肌、脑组织mtDNA缺失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力变化;观察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证衰老大鼠心肌、脑组织mtDNA缺失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力的调控。结果:脾阴虚衰老状态下,大鼠心肌、脑组织mtDNA缺失较青年组和正常老年组明显增多,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和Ⅳ活力较青年组和正常老年组明显下降,滋补脾阴方药可减少脾阴虚证衰老大鼠心肌、脑组织的mtDNA缺失,提高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和Ⅳ的活力。结论:脾阴虚衰老机体细胞mtDNA缺失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力发生异常改变,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衰老时机体mtDNA、呼吸链酶复合体活力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思华 《新中医》1996,28(8):59-59
滋补脾阴法临床运用体会杨思华脾虚是临床常见的虚证,然而脾虚有脾阳(气)虚与脾阴虚之分。脾阴虚证是脾虚中常见的症候群;或脾气阴两虚,或脾阴阳两虚、或脾阴虚、或脾肾阴虚等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萎黄无华,唇淡,消瘦,纳呆食少,或食后院腹胀满,口干不欲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