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自2001年7月开展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多电极射频(radio freguency,RF)消融治疗肝肿瘤6例,近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大鼠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用60 Co照射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 13只Wis tar大鼠。将CBRH 7919大鼠肝癌细胞悬液注入 1只大鼠皮下 ,2周后将生成的肿瘤组织剪成小瘤块 ,匀浆后制成细胞悬液 ,在超声引导下将细胞悬液接种于 12只大鼠肝脏 ,并用超声观察肿瘤生长。 2周后处死动物 ,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2只肝脏种植的大鼠中有 1只在实验中死亡 ,接种 2周后超声检查发现 10只肝内有肿块生成 ,1只肝内接种失败。病理类型均为肝细胞性肝癌。大鼠肝癌原位模型成功率为 83 .3 %。结论 :超声引导下在免疫抑制大鼠内穿刺接种制作大鼠肝细胞癌模型 ,是一种操作方便、简单、成功率高的方法 ,便于肝癌影像学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移植性CBRH-7919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材料与方法先用CBRH-7919大鼠肝癌细胞瘤株接种于裸鼠肩胛部皮下,再将生成的肿瘤组织移植接种于42只成年Wistar大鼠肝脏内,术前1周、术后连续2周内给每只大鼠肌注地塞米松2.5mg/天。手术4周后用彩超和磁共振检查肿瘤生长情况,筛选建模成功的大鼠,并从中随机抽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出肝脏内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2只大鼠中有2只死亡。剩余的40只大鼠中有35只肝脏内共长出41个结节或肿块,成功率为87.5%。肿瘤直径约(7±3)mm,有1只于腹壁手术切口处同时长出一肿块,直径约6.5mm。病理类型均为肝细胞性肝癌。结论直视下向免疫抑制大鼠肝脏内接种制作大鼠肝细胞癌模型,是一种操作方便、简单、成功率高的方法。能很好满足于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等实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是癌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开展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提高综合治疗效果的当务之急。 2 0世纪 90年代 ,意大利学者发明了用集束电极射频装置治疗肝癌等实体瘤〔1〕,此后这项技术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近期国内引进开展此项技术 ,对晚期肝癌患者也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技术手段〔3〕。 2 0 0 2 - 0 2~ 2 0 0 0 - 0 6 ,我院采用B超引导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therapy ,RFA)对 86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 ,近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  相似文献   

5.
利用AFP在高危人群中普查肝癌尽管切实可行,但AFP阴性肝癌可有漏检。作者等采用AFP及B型超声两种方法在重点人群中普查肝癌,受检人数2109人,均行AFP、HBsAg、GPT、ZnT测定,其中1170人同时做B超检查。共检出肝癌6例,检出率284.49/10万。其中4例AFP阳性,2例阴性,B超检查有5例显示肝占位病变,1例为肝硬化表现。本文资料显示AFP血凝法阳性、有肝炎病史、及男性的受检者HBsAg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分别<0.01,0.05),由于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以上情况应为普查的重点。对11例AFP升高者进行AFP变异体检测,结果肝癌之LCA结合型AFP均>30%,良性肝病与妊娠之LCA结合型均<30%。184名受检者进行了乙肝5项标志物检查,对其表现类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电化学疗法 (EChT)对大鼠种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应用影像学、病理学及系列免疫指标 (IL 2、sIL 2R、IL 6、TNF α)检测 ,生存期比较等方法观察荷瘤大鼠EChT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坏死、细胞凋亡、外周血系列免疫指标表达水平、生存期长短的动态变化 ,并与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EChT治疗前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10 0± 6mm3 ;EChT治疗后 1周 ,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2 5± 10mm3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平均体积为 190± 11mm3 ;治疗组肿瘤生长率为 2 5 % ,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生长率为 90 % (P <0 .0 5 )。治疗组病理光镜下肿瘤明显坏死 ,并可明显诱发细胞凋亡。荷瘤大鼠EChT治疗前IL 2水平呈低表达 ,sIL 2R、IL 6、TNF α则高表达 ,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EChT治疗后 ,与同期荷瘤大鼠对照组比较 ,IL 2表达水平升高 ,sIL 2R、IL 6、TNF α表达水平下降 (P <0 .0 5 )。EChT治疗组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 (P <0 .0 5 )。结论 肿瘤负荷可导致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紊乱。EChT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 ,促进肿瘤坏死 ,诱发肿瘤细胞凋亡 ,改善和纠正机体免疫紊乱 ,增强大鼠免疫力 ,延长大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大鼠种植性肝癌血清sIL-2R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鼠种植型肝癌生成前后血清sIL-2R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材料与方法 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应用CT或MRI评价大鼠种植型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应用免疫试剂盒检测大鼠荷瘤前后外周血sIL-2R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大鼠肝癌种植后7天,种植肝叶均可见类圆形、单发、瘤灶影,直径约0.6—0.8cm,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后边缘强化;MRI扫描T1WI为低信号,T2WI则为高信号。荷瘤大鼠sIL-2R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随肿瘤增大而进一步升高。结论大鼠种植型肝癌影像学特点及sIL-2R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人相似,sIL-2R为肝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两种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对两种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 分别采用直接注射法和瘤块嵌插法制作肝癌实验动物模型 ,观察接种阳性率、肿块大小、生长速度、肝邻近脏器浸润转移情况。结果 接种后 1周 ,直接注射法和瘤块嵌插法接种阳性率分别为 85 %、75 % ,肿块大小分别为 7.0± 0 .9mm、4 .1± 0 .7mm(P <0 .0 5) ,前者生长速度快 ,偶有邻近肝叶粘连。结论 两种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均为理想 ,直接注射法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两种肝癌模型建立的效果.方法:选取40只清洁级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西兰白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观察组采用戊巴比妥钠与速眠新复合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道封堵改良建模术.对照组采用戊巴比妥钠麻醉,行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麻醉诱导时间及...  相似文献   

10.
SD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硝基二乙胺(DENA)诱发SD大鼠肝癌模型的方法,为肝癌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浓度0.95g/L的DENA水溶液供140只雄性SD大鼠自由饮用,10周后停止饮用此水溶液。第11周时行MR检查,以筛查大鼠肝脏肿瘤发病情况;首次影像检查结果阳性者进入后续处理,阴性者继续饲养、观察,并于4周后复查;其中64只大鼠于处死前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肝肿瘤的血供情况;最后获得的组织标本按不同的目的分别保存备用,分别于光镜下和电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源性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表达水平。结果肝脏成癌时间最早11.0周、最迟20.0周,中位成癌期13.9周,至20.0周末72只存活动物100%成癌;肝脏单发肿瘤占9.7%(7/72),多发占90.3%(65/72),多发者中有肝硬化背景者占87.7%(57/65);远处转移占18.1%(13/72);血管造影提示肝肿瘤血供丰富且以肝动脉供血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肿瘤组织属于肝细胞源性,且肿瘤标志物AFP呈强阳性;光镜下鉴定组织学类型:肝细胞肝癌占92.0%(66/72),胆管细胞癌占4.0%(3/72),混合型占4.0%(3/72);电镜证实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器异常。结论DENA可诱发较理想的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研究的大鼠肝癌模型,MRI是较简捷而有效的动态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白鼠肝癌模型乳剂增强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乳状造影剂在肝脏CT增强扫描的应用效果。方法:给正常大白鼠及肝癌大白鼠注射乳状造影剂后行CT扫描,并做泛影葡胺增强对比。结果:注射乳状造影剂后,正常肝脏CT值增加45HU肝内肿瘤CT值仅增加1.2HU。乳剂增强CT可检出0.5cm大小的肿瘤。病理结果显示:乳剂颗粒被肿瘤周围肝组织的Kupfer细胞和肝细胞吞噬。肿瘤组织中没有乳剂颗粒。结论:乳状造影剂对正常肝脏有明显的增强效果。肝内肿瘤组织不增强,使肝脏和肝内肿瘤对比度增加,使小肝癌的检出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设计一种可避免门静脉淤血的动物模型,排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肝脏耐受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利用大鼠肝脏解剖特点,分别阻断肝左、中、右叶肝蒂( 约占全肝95 % ) ,造成受累肝叶完全缺血;保留尾叶血供作为肝蒂阻断期间门静脉血经肝脏回流入下腔的通道,到预定观察终点,去除肝蒂阻断夹即恢复肝脏血流,切除尾状叶。经血管造影及染料示踪法观察肝蒂阻断后门静脉流出道的完整性及肝脏缺血的完全性以及肝蒂阻断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观察了肝脏再灌流后24 h 的病理变化及动物7 d 存活率,与单纯入肝血流阻断组做对照。结果:这种新设计的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肝脏缺血可靠,门静脉流出道完整,阻断肝蒂前后血液动力学稳定;肝脏病理变化及动物术后7 d 存活率转流组与单纯入肝血流阻断组有明显差异,前者好于后者。结论:该模型复制方法简单、重复性高、对机体附加创伤和生理干扰小,是研究大鼠对入肝血流阻断耐受时限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大鼠不同程度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建立了一个可定量的不同程度脑损伤模型。方法应用自由落体方法造成大鼠轻、中、重三型脑损伤模型,进行含水量,血脑屏障定量测定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损伤越重,脑挫裂伤灶越明显,血脑屏障破坏越明显,脑水肿越重,脑水肿程度和损伤程度相关。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不同程度脑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4.
应用双氧水行肝动脉造影在肝脏肿瘤中的诊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4例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作了17次经导管内H2O2声学造影,并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二者在诊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方面基本一致,且都优于常规B超。尤其对肝血管瘤,H2O2造影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肝癌的动-门脉分流,特别是动-肝静脉分流的检出率,H2O2造影优于常规X线血管造影,其检出率分别为69%和23%。这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从而避免了盲日栓塞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The commonly used approach for rat hepatic artery catheterization is via the gastroduodenal artery, which is ligated after the procedure. A new method of rat hepatic artery catheterization via the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LCCA) is described. The LCCA is repaired after catheterization. The catheterization procedures included the following: (1) opening the rat’s abdominal cavity and exposing the portion of abdominal aorta at the level of the celiac trunk; (2) separating and exposing the LCCA; inserting a microguidewire and microcatheter set into the LCCA via an incision; after placement into the descending aorta, the microguidewire and microcatheter are maneuvered into the hepatic artery under direct vision; (3) after transcatheter therapy, the catheter is withdrawn and the incision at the LCCA is repaired. This technique was employed on 60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ith diethylnitrosamine-induced liver cancer, using a 3F microguidewire and microcatheter set. Selective hepatic artery catheterization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57 rats. One rat died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five rats died within 7 days after the procedure. It is envisaged that as experience increases, th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will increase and the death rate will decrease. A new approach for selective hepatic artery catheterization via the LCCA in rats is introduced, which makes repeat catheterization of this artery possible and allows large embolization particles to be delivered by using a 3F cathet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大鼠肝右叶血供干预分别建立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的磁共振成像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体重为250-300克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分别行肝右叶门静脉和肝动脉结扎术、门静脉结扎术及假手术,各组在术后3 h及1、3、7和14 d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肝脏标本送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A组30只大鼠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光镜及电镜下均呈典型的坏死改变,TUNEL染色呈阴性;B组30只大鼠肝右叶发生小灶性凋亡,光镜下可见肝细胞核固缩改变,电镜下见肝组织核边集和凋亡小体,TUNEL染色呈阳性改变。术后3 h 即可见凋亡细胞,24 h时凋亡细胞数最多,7 d后肝组织开始发生小灶性坏死;C组30只大鼠肝右叶未发生凋亡和坏死的病理改变。结论:大鼠肝右叶门静脉和肝动脉双结扎可建立胆脏凝固性坏死模型,单纯肝右叶门静脉结扎能构建肝细胞小灶性凋亡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球囊成形术后动脉狭窄的简易动物模型,观察成形术后血管壁各部分变化在动脉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用2F Fogarty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动脉,分别在8周内不同时间点获取标本,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形态变化,另选取2周组和1个月组动物于造模前、造模后进行DSA和MRI检查。结果 (1)光镜与电镜表现:损伤后内皮细胞剥脱,血小板及单核细胞附着,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和增殖,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以及随后的内膜平滑肌细胞出现与复制,弹力纤维、胶原和蛋白成分等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导致内膜明显增厚,管腔狭窄。(2)影像学表现:DSA及MRI均清楚反映出造模后的模型动脉狭窄变化。结论 大鼠球囊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球囊损伤后血管的病理变化过程且经济、简便易行,应是初筛研究的首选模型;DSA、MRI是监测模型血管动态变化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高原环境下复制风寒表证动物模型.方法:小鼠自由饲养于人工模拟风寒环境中,连续7天,观测实验小鼠一般状况及体重、体温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造模前后有明显的体重减轻(P<0.01)和体温升高(P<0.05).结论:造模7天后,小鼠的表现符合中医“风寒表证”症状变化,复制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