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黄勇  徐峰  蔡贤华  胡昊  康辉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5):339-340,34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后入路组(对照组),每组6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切口裂开、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Wiltse入路联合椎弓根植骨与传统腰椎后路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治疗需要手术且不需后路减压的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3例,其中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n=21):经Wiltse入路组并经椎弓根植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值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未经椎弓根值骨组,分析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度改变,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另外2组,且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优于其他2组(P<0.05).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率植骨组低于未植骨组(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肌间隙可直接到达椎体关节突,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可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椎弓根植骨,可提高患者伤椎椎体愈合后强度及稳定性,可防止远期出现胸腰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8):1077-1080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Cobb角;手术前及手术后1、3d时,测定血清中肌酶、应激激素、神经损伤分子的含量。结果: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Cobb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两组间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LDH、CK、Myo、NE、E、Cor、Ins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LDH、CK、Myo、NE、E、Cor、In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NSE、S100B、GFAP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GFA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稳定性相当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创伤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段雄体骨折手术技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推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9.0岁;后正中入路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53岁,平均37.0岁.比较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无须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经椎旁肌入路组),传统正中后入路22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相关影像指标(Cobb角改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顺利,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3d椎旁肌入路组疼痛程度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1周2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陈泽权 《海南医学》2014,(10):1504-1505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平均分成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8.5±10.6) min、术中出血量(85.4±10.5) ml及住院天数(10.8±2.5)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损伤,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有优势(P<0.05),而在JOA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便、近期疗效较好的优点,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最佳显露方式。方法搜集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的为A组,采用传统后入路方式的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感觉程度(VAS评分)、切口并发症方面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虽具有操作容易、软组织受损轻微、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但该方式在术中的暴露范围有限,具有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而且其他效果与传统后入路方式无差异,所以建议对于需要行椎板开窗探查、减压、椎管内骨块复位以及需要加用横连接、棘突钢丝内固定的患者,最好选用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张雷 《海南医学》2012,23(17):27-28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术后住院时间(d)、椎体高度矫正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矫正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各项临床指标,同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患者术前和术后第4天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感染率明显多/长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第4天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及疼痛程度轻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医务工作者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放式入路将椎弓根螺钉置入,研究组患者采用通过椎旁肌入路在伤椎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内残腔的空间大小,术后三个月腰背痛VAS评分、术后引流量等各项指标综合平均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并未出现需输血患者,伤口均未发现感染。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过程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切口内残腔的空间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入路组患者术后三个月腰背痛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椎旁肌的间隙入路将椎弓根螺钉置入从而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有效的降低手术中患者伤口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明显减轻了患者手术后易发生的慢性腰背疼痛,减少了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7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T11~L2)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影像学指标及随访期间腰背痛VAS评分、磁共振多裂肌面积等。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日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术后2组患者在Cobb角、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广泛剥离椎旁肌,进而保护了椎旁肌,减轻了术后腰背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