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梅琴 《疑难病杂志》2012,11(5):370-372
目的探讨小儿心房颤动临床复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心房颤动患儿26例,LVEF<50%的9例患儿中有7例采用洋地黄+胺碘酮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直接电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8例患儿采用胺碘酮复律并维持。5例患儿采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4例患儿采用普罗帕酮复律并维持。结果洋地黄+胺碘酮组有2例未转复窦性心律自动出院,3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7d转复窦律,1例治疗14d仍为房颤给予电复律。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首选电复律成功。胺碘酮组5例在3d内转复窦律,3例在5~10d转复窦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组4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5d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2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6d转复窦律,1例患儿治疗7d,仍为房颤,改用胺碘酮治疗7d无效,改用电复律。随访1~2年,普罗帕酮维持者中有1例复发,胺碘酮维持者21例无1例复发。结论小儿心房颤动治疗目前还是选用药物及电复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儿复律首选药物;电复律为心力衰竭及重症房颤患儿和药物复律失败者的最佳选择;胺碘酮可作为维持窦律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80例患者经抗心衰以及加用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提高,心率较治疗前下降。结论: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预防病人猝死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年来基层房颤的病因变化和治疗策略的变更。为基层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以来住院的房颤患者86例为治疗组,2003年以前的74例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房颤复律治疗(46.2%)以胺碘酮、胺碘酮加缬沙坦为主,二者占87.1%。慢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78%)为主,药物以洋地黄、β受体阻断剂为主,并且重视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结论:近年来基层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并对房颤合并高危卒中者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合用对老年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0名老年阵发房颤患者,根据房颤复律后维持用药的不同,分为3组:单用胺碘酮组(n=11);单用β阻滞剂组(n=9);胺碘酮与小剂量β阻滞剂合用组(n=10)。比较3组患者用药后12个月中房颤控制情况及心室率、心脏传导情况。结果 单用胺碘酮组显效率54.5%,有效率45.5%,无效率0%;单用β受体阻滞剂组显效率22.2%,有效率44.5%,无效率33.3%;胺碘酮与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房颤,显效率90%,有效率10%,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P<0.05)或单用β阻滞剂(P<0.01)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3组间心室率未见显著差别。结论 胺碘酮与小剂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有效地控制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心房颤动(A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4例CHF伴快速AF患者,心功能级Ⅱ~Ⅳ级(NYHA),随机分为胺碘酮组、毛花苷组,每组42例,在治疗心脏原发病及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胺碘酮组静脉给药24 h后改口服;对照组首剂给西地兰后改地高辛口服,治疗时间3个月,用药期间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短期疗效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3个月心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胺碘酮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安全性。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CHF伴快速AF疗效显著,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阮锡勇 《微创医学》2005,24(6):899-901
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与毛花甙C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25例,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注后,以0.8~1mg/min维持静脉点滴,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甙C组23例,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以毛花甙C 0.4 mg静脉注射,近1周口服地高辛者,以毛花甙C 0.2 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复律情况、心室率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甙C组用药前心室率分别为(150±18)次/min和(148±20)次/min,用药后心室率分别为(81±12)次/min和(102±14)次/min.胺碘酮组用药平均起效时间为(14±10)min,而毛花甙C组用药平均起效时间为(30±5)min.胺碘酮组治疗有效19例,有效率76.0%;毛花甙C组治疗有效14例,有效率为60.9%.转为窦性心率胺碘酮组10例,毛花甙C组7例.结论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纤颤疗效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治疗组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12.5 mg,2次/d,加胺碘酮0.2 g,1次/d,均需饭后服用;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0.2 g,3次/d,饭后服用,5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需检查血常规、血压、肝和肾功能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两者均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3.1%和94.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症状缓解,联合用药组比单用胺碘酮组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阮锡勇 《医学文选》2005,24(6):899-901
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与毛花甙C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25例,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注后,以0.8~1mg/min维持静脉点滴,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甙C组23例,近1周未用洋地黄者,以毛花甙C 0.4 mg静脉注射,近1周口服地高辛者,以毛花甙C 0.2 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复律情况、心室率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甙C组用药前心室率分别为(150±18)次/min和(148±20)次/min,用药后心室率分别为(81±12)次/min和(102±14)次/min。胺碘酮组用药平均起效时间为(14±10)min,而毛花甙C组用药平均起效时间为(30±5)min。胺碘酮组治疗有效19例,有效率76.0%;毛花甙C组治疗有效14例,有效率为60.9%。转为窦性心率:胺碘酮组10例,毛花甙C组7例。结论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快速心房纤颤疗效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急重症顽同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例急重症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急性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予大剂量胺碘酮静脉负荷,后继续静脉及口服维持。其中4例心功能Ⅱ级以下者联合应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全部病人在严密监测血压、心律情况下应用。结果胺碘酮日最大静脉用量为1500-2000mg,急性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与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可快速有效控制室速,无心衰和血压下降,未及严重副作用,而且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加强抗心律失常作用。结论大剂量胺碘酮可有效控制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同时具有钠通道阻滞、钙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等作用,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在治疗期间评价胺碘酮治疗的临床安全性、获益与风险,及早发现胺碘酮治疗的不良反应并予以积极预防,为提高安全、有效用药,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唐力  唐成鈅 《西部医学》2012,24(3):512-513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胺碘酮片治疗,第1周200mg,3次/d;第2周服药频率改为2次/d;第3周及以后改为1次/d,规律服药8周,用药期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对两组的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充血性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小剂量胺碘酮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沈金蓉  赵晋容  李小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491-1492,1500
目的:研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慢性心衰(排除原发性瓣膜病变)伴快速房颤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治疗组40例)与胺碘酮组(对照组44例),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衰并快速房颤,既能有效控制心室率,使部分患者转变为窦性心律,又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使用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的7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抗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改善比率,比较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抗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改善效果及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率、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使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内科、ICU,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且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37例,静脉、口服胺碘酮序贯治疗8周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使用胺碘酮治疗24h后90例患者显效,有效率达66%;治疗48h后119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达87%;治疗72h后133例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有效率达97%。结论:临床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对30年来收治的68例甲亢心脏病进行了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其概念应进一步扩大。EF与△D%对本病心功能的判定应结合临床。对甲状腺功能的观察T_3与BMR优于T_4;抗甲状腺药物对心衰的有效率为93.11%,心律失常为83.1%:对心绞痛效果亦好。放射性碘治疗17例,除5例失访外,全部治愈。抗甲状腺药物不能转复的房颤、房扑,胺碘酮有确切的效果,但须合理用药,以防高碘诱发甲亢。  相似文献   

16.
心脉龙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心脉龙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从祖国医学出发,为治疗该病提供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心脉龙注射液)30例及对照组(多巴酚丁胺加速尿)30例,疗程5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矍效率4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显效率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胛,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安全性观察显示用药期间无明显毒副反应。结果提示心脉龙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治疗作用,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以静注胺碘酮治疗,并以治疗前后描记心电图,测定LVEF和LVDd.结果30例病人室速转为窦律,左室射血分数增加,9例发生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78.9%,不良反应率23.7%,无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速安全有效.转复律高,起效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心房颤动(Af)患者的短时疗效。方法76例CHF伴快速Af患者,心功能级Ⅱ~Ⅳ级(NYHA),随机分为胺碘酮组、毛花苷组,每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胺碘酮组首次剂量给予胺碘酮150mg缓慢静注,随后0.5~1.0mg/min微量泵维持;毛花苷组首次剂量给予去乙酰毛花苷0.4mg或0.2mg缓慢静注,1h后无效者追加0.2mg。观察用药后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与毛花苷组心电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16%和10.52%。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CHF伴快速Af短时疗效显著,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Methods: All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between January 2010 and June 2013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wedish Heart Surgery Registry. Outcomes studied were all-cause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schemic stroke, and recurrent AF.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F prior to surgery (preoperative AF) and patients without history of AF but with AF episodes post-surgery (postoperative AF) were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no AF using adjusted Cox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Among 9,107 identified patients, 8.1% (n?=?737) had preoperative AF, and 25.1% (n?=?2,290) had postoperative AF. Median follow-up was 2.2?years. Compared to no AF, preoperative AF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djusted hazard ratio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 (HR) 1.76 (1.33–2.33);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HR 2.43 (1.68–3.50);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HR 2.21 (1.72–2.84). Postoperative AF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HR 1.27 (1.01–1.60);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HR 1.52 (1.10–2.11);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HR 1.47 (1.18–1.83); and recurrent AF, HR 4.38 (2.46–7.78).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re- or postoperative AF and risk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Conclusions: Approximately 1 in 3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had pre- or postoperative AF. Patients with pre- or postoperative AF were at higher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ut no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ischemic stroke. Postoperative AF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recurrent AF.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本文采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商品名为康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平均动脉压(MAR)、心率(HR)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在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