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本人从脾胃论治小儿皮肤病,常收到较好效果,特总结如下。1 清脾除湿法本法适用于脾胃湿热壅盛所致的小儿皮肤病。《诸病源候论》谓:“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肌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热。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小儿或  相似文献   

2.
周冬梅  王萍 《北京中医药》2007,26(4):240-242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绝大多数是因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同时古人认识到脾胃与皮肤病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记述:"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体会到,一些皮肤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如渗出性皮肤病、干燥脱屑性皮肤病、营养缺乏性皮肤病、出血性皮肤病、风邪袭表所致皮肤病等,故调理脾胃对皮肤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周冬梅  王萍 《北京中医》2007,26(4):240-242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绝大多数是因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同时古人认识到脾胃与皮肤病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记述:“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体会到,一些皮肤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如渗出性皮肤病、干燥脱屑性皮肤病、营养缺乏性皮肤病、出血性皮肤病、风邪袭表所致皮肤病等,故调理脾胃对皮肤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5.
肥胖人高脂血症多数是脂质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失调所致。《素问·奇病论》中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脾胃论》亦载“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或食少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说叫过食肥厚甘美可致肥胖。也有少食亦肥胖者,则为脾气壅实,湿热内盛之故。当然肥胖原因并不止此,还  相似文献   

6.
文颖娟 《中医药学刊》2010,(9):1954-1955
从病机环境、功效发挥方向以及临床应用三方面探讨了葛根与石膏配伍规律,分析认为葛根与石膏配伍主要针对热毒壅盛于机体的病证,通过作用于肌肉,促进肌肉的运动以散邪除热,临床可广泛运用于以浊邪堆积于机体、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的相关病症,包括外感之热、内伤之热、肢体运动障碍、热盛灼津之口渴、热盛肉腐化痈成脓之证以及小儿与孕妇或产妇因热而引起的一系列见证等。  相似文献   

7.
相反相成治疗小儿久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兰青 《新中医》2001,33(5):70-70
1 宣降同治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不论六淫邪毒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首当其冲,致肺气郁闭;咳嗽也正是机体通达肺气、祛除病邪的积极反应,因此,因势利异,宣肺开郁尤为重要。小儿久咳又多有宿痰停滞.因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热积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作痰浊,上贮于肺,壅遏气道,治疗可根据具体病症,或降气,或逐水,或泻下,使气机得以上下宣通。宣肺首推麻黄,且其不独为风寒专用药,可用于风燥、风热之邪闭郁并无伤阴助热之弊,关键在于其所配药物及用量,用之得当,可事半…  相似文献   

8.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8)
脾燥症之症状是什么?何以辨证治疗河南周××来函询问古籍中有无脾燥症?何以辨治问题,现简述如下: 祖国医学典籍中未见“脾燥症”这一证名。但有“脾胃阴虚”、“脾消”之名。略与“脾燥”病机相类。脾胃阴虚,包括脾阴虚与胃阴虚。脾阴虚指脾气散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赖于脾气散精输布以濡养。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足,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临床上习惯用胃阴虚之名,兼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症。胃阴虚为胃之阴液不足,多由胃火炽盛、脾胃蕴热,或温病热盛伤津等所致。症见口干喜饮,纳呆,吞咽不适,食后胸膈痞阻,甚则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心干或干绛,脉细数等。治宜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以养胃阴,并当治  相似文献   

9.
平胃散主药苍术,为运脾要药。与厚朴、陈皮、甘草等药配伍,能理气健胃,开郁宽中,恢复脾胃功能。在临床上,儿科疾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运用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因胃中混浊化热,湿热熏蒸上冲而引起口臭;胃肠湿热引起久泻;寒湿困脾、脾胃湿食而致厌食以及外感寒湿、脾湿痰壅,肺气上逆所致咳喘等症,均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正> 湿热中阻,是指湿热交阻中焦,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病变。就其辨证论治体会略述如下:一、病因病机: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外感湿热之邪,留滞中宫;或素体多湿,郁久化热,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中阻。具体来说:1.饥饱劳役,膏粱之变,是湿热中阻的基本因素。饥饱劳役伤脾,饮食不节伤胃;伤脾则不运化而湿聚,伤胃则不降纳而热生。若贪食膏粱厚味,或酒酪偏嗜,更易为湿热之变。《冯氏锦班秘录》说:”……脾主运化,调则  相似文献   

11.
冯宪章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从医50多年来,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痤疮方面,冯教授认为肺热血热,肺经之血热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食物而生湿蕴热,循经外越肌肤。脾气不健,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湿热内生,热与痰凝阻于肌肤而致本病;或肌腠不密,用化妆品刺激皮肤乃是发病的诱因。总之,肺血热、痰,脾胃蕴湿热,外之毒邪凝滞肌肤所致。临床将痤疮辨证分为3型:肺胃湿热证、气血瘀滞证、痰瘀互结证,并制订了自己的经验方,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毕可恩是儿科名老中医 ,他在临床重视调理脾胃 ,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收效明显。现将毕老师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概述如下。1 小儿脾胃疾病当分虚实长久以来 ,只重视小儿脾常不足 ,认为小儿疾病多为脾虚致病。在长期临床中 ,毕老师发现小儿因脾胃实证致病者更为多见。其实 ,早在《证治准绳》中就提出“脾实证”的概念 :“若脾气盛实 ,则亦痞膈中焦……夫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热者 ,系脾实得之”,还指出“中焦脾实 ,用大承气汤”。不过并没有引…  相似文献   

13.
孙敬娟 《光明中医》2014,29(2):379-380
肛痈是指因过食肥甘、辛辣、醉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大肠所致的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的一种病证.气血壅滞不通是肛痈的基本病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湿热易居膀胱,此处生痈多由湿热下注所致,湿热火毒之邪壅遏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盛肉腐成脓而发为痈疽.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腹泻中医称为"泄泻",多由脾胃运化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湿邪内盛所致。大致分为6个证型,分别是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肝气郁滞、脾气亏虚和肾阳亏虚,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其中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较薄弱,  相似文献   

15.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志礼治疗湿疹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中医杂志》1999,40(2):83-84
张志礼教授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特将张师治疗湿疹经验整理如下。1 病机探讨张师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复感外界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病程日久则耗伤阴血,化燥生风。小儿则多因禀赋不耐,饮食不节,胃肠滞热而发。  相似文献   

17.
一、平肝调气法:适用于小儿厌食症。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纳运正常。《幼幼新书·乳食不下》谓:“脾脏也,胃府也,脾胃两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两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过食肥甘、辛热煎炸,久而郁热,则热盛肝旺。或娇养任性,情志不遂,则怫郁肝旺。肝失疏泄,木气横逆,两气失调,则不思纳谷,食而无味。性急心烦,哭闹不安,夜寐难宁,口喝便于,形体略瘦,苔白脉弦。此时若因厌食重用消食导滞则戕伐生生之气,若因消瘦重用辛燥温补则助热误补益疾。药用代赭  相似文献   

18.
<正> 1 首当宣肺化痰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又小儿因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微较成人而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脾气受损,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故小儿喘咳的主要内因常为“蕴痰”为患,痰热或痰浊上于肺,壅阻肺气,复因感受外邪,则气道失利,宣降失常,出现咳嗽痰呜,胸气喘,咯痰不爽等症状。故治喘咳,必先祛痰,因势利导。祛痰首当宣肺达邪,使邪去痰消,喘咳自然平息。但外邪有寒热之异,用药有温凉之别,临证当须详辨。以余临床所见,小儿喘咳又以外寒里热,痰浊或痰热壅肺型居多,可能与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生理病理特点有关。故以宣肺化痰,祛邪外达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 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通过97例患儿的临床实践,对本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探讨,现报导如下。一、中医对急性肾炎病因病理的认识急性肾炎主要临床表现是水肿。前人认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张景岳说:“凡水肿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张氏的这一阐述,概括了水肿产生的机理。根据临床所见,本病大都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闭阻于肺,肺失清肃,不能通调水道下注膀胱致水风相搏,或疮毒内侵,湿热壅盛而阻遏脾胃  相似文献   

20.
湿热证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各种病证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发热、大便泄泻或者便溏不爽、脘腹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舌苔黄腻.湿热的形成除了因外感湿热病邪,内与脾胃功能亦密切相关.正如吴鞠通所认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为湿热的两大发病因素.小儿生理病理与成人有显著的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表现为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弱,最易为外邪所伤;同时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调,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湿热之邪内生.故小儿湿疹、荨麻疹也与湿热有密切的关系.小儿湿热证的形成可由湿热之邪直接侵袭,也可因脾胃功能减退而病邪内生.李新民教授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小儿常见病之中存在典型的湿热证表现,故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于小儿湿疹、泄泻、肺炎喘嗽等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