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那个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我父亲在乡里中学教书,妈妈一个人种着山坡上的几块梯田。我有一个哥哥,他跟着父亲在乡中学读书。从我们那个村子到乡政府所在的那个小镇要翻过两座大山,走几十里山路,早上太阳没出来上路,到晚上太阳下山才能赶到小镇上。所以我父亲和哥哥一个月最多回家一趟,住一夜,又匆匆离开家。家里只有妈妈、奶奶和我,三个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有一天黄昏,放学后,我又一个人在河滩上低头寻找那些在我看来漂亮的小石头。等我回家时候,有一条小黑狗跟着我,一直跟到我家门口。第二天早上,我开门后发现小黑狗还没…  相似文献   

2.
祖母的硬币     
朱芳 《家庭护士》2007,(12):23-23
小时候我经历了一场后来被称之为“哥伦布纪念日的暴风雪。”室内冷得像个冰害。我蜷缩在我的棉衣里,挨着哥哥姐姐坐在客厅,等着父亲将壁炉烧旺。父亲往炉膛里塞进了足够多的柴木,火便热烈地纠缠在一起。等父亲一转身,我们几个孩子便一拥而上,紧紧地挨着壁炉站着,期望能迅速暖和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那是几年前的元旦,我回老家探亲。一天中午,下着雪,父亲从外面领进一个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老人住在十几里路外的村子,与我家隔着几座山,不知从何处打听到我在广东当记者,便冒着风雪找我“帮忙”来了。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才知道他为何事找我:老人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因故意伤害罪被分安机关逮捕,半年前关入了粤北某监狱。儿子写信给老人,说自己是个忤逆不孝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要求老人替他解除和妻子的婚姻关系,并让妻子把女儿带走……  相似文献   

4.
祖母的硬币     
小时候我经历了一场后来被称之为"哥伦布纪念日的暴风雪。"室内冷得像个冰窖。我蜷缩在我的棉衣里,挨着哥哥姐姐坐在客厅,等着父亲将壁炉烧旺。父亲往炉膛里塞进了足够多的柴木,火便热烈地纠缠在一起。等父亲一转身,我们几个孩子便一拥而上,紧紧地挨着壁炉  相似文献   

5.
最后的孝顺     
孝顺女在北京闯荡几年之后我的事业刚刚起步,公司虽然不大,但是业绩正蒸蒸日上,未来一片光明,我甚至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做好种种设想。母亲,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便离我们而去,我随母亲改嫁,在一个有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和哥哥的家庭中,母亲日益劳作,在那些并不富裕的年月里,母亲总是勤勤恳恳,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6.
抱撼茶园     
在我四岁那年.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茶厂,我们全家就搬过来了。小小的木屋从此成了我们的新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里。小黄狗只有三个月大,是我们全家的好朋友,我们亲昵地叫它“小黄”。 父亲在屋后的茶园边栽了甘蔗,又开垦出屋前的一片空地.移植了一片不小的梨园。在父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兄妹仨还有小黄便跑前跑后地瞎闹。哥哥大些,比我和姐姐懂事,跟母亲一起帮父亲当下手。比如往挖  相似文献   

7.
干护士工作就是干革命我是一个归国华侨,在国外饱尝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剥削和压迫。我全家十二口人,只有父亲和哥哥两人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是很难维持的,人身自由也得不到保证。在那黑暗的旧世界,海外侨胞就象没有娘的孩子一样,过着悲惨的生活。难忘的1949年,我第一次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可爱的祖国解放了,真正成了我们华侨的靠山。1953年,我回到了最亲爱的社会主义祖国。回国时,我什么都不会做,党  相似文献   

8.
那是几年前的元旦,我回老家探亲。一天中午,下着雪,父亲从外面领进一个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老人住在十几里路外的村子,与我家隔着几座山,不  相似文献   

9.
今夜,我的思念在飘飞。 我亲爱的女儿,今夜是大年三十,是新千年第一个春节来临的时刻,是万家团圆、喜气洋洋地共享天伦的时刻,妈妈却和你天各一方!因为妈妈是军人,是护士,爸爸也是一名边陲小镇上的医生,迎接着岁月的千秋轮回,我们无暇顾及你,只好送你回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妈妈知道,这对于仅仅两岁的你是多么的残酷,你在电话中一声声地喊妈妈直让我心碎!今夜,妈妈是多么地  相似文献   

10.
当我一次又一次在梦中回到那个我曾经生活、工作过的那个小镇、那间小屋后,我终于忍不住提起笔来,记下那段曾经使我梦魂牵绕的日子。 记得八十年代初,中专毕业后的我,被分配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镇,在镇卫生院当护士。那里既没有山青水秀的旖旎风光,也没有一马平川的雄壮气势,但那弯弯的古桥,潺潺的溪水,青青的河岸,却使这座小镇显得古朴俏丽。清新怡人。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使人流连向往。  相似文献   

11.
一招灵幼年丧母,未婚姑妈成了我的“亲妈妈”我出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母亲逝世时,妹妹两岁,我还不到5岁。母亲患的是脑溢血。我当时以为母亲太累睡着了,而母亲这一睡就没醒来。那时,我还不懂“死”是怎样一个概念,直到看到一动不动的母亲在父亲、奶奶和姑妈的哭号声中被装进了巨大的“木匣子”,放进一个挖得很深很深的土坑中,并被黄土层层掩埋,我才猛然意识到,从此后我将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大哭着跳进那个还未被填满的土坑中,边用两只小手刨土边喊“:妈,你出来,我不让你走!你走了,夜里就没人搂着我睡觉了啊……”那时,姑妈也只有17岁,见状紧随我跳进土坑中,把我抱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你妈妈走了,还有姑妈哪,夜里姑妈搂着你睡……”我是一个孕期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体弱多病“,麻烦”不断,靠家人们的精心呵护才磕磕绊绊地活过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一次,我在遭受母亲去世的巨大刺激之后,一病不起。为了保住我的小命,邻居们劝父亲把妹妹送人,可父亲把妹妹紧紧抱在怀里,话没说一句,就早已是泪流满面。当时,姑妈和寡居的奶奶与我们这个小家分开单过,听到这个消息姑妈立即跑来,提出两个“小家”再重新合起来,由她和奶奶照料我和妹妹。妹妹虽小,照顾起...  相似文献   

12.
童话岁月     
那一年我只有4岁,患了小儿肺炎,中午太阳很好时,父亲会将我用大衣裹紧抱到阳光下走一走。北方冬季的天空十分干净,那是一种寒冷的美丽,院子里的树木全落了叶子,光秃秃地立着,使目光可以在遍洒阳光的空间有意无意地看到不远处一种尖顶的建筑物,并且可以清楚地聆听到那里传来的钟声。我把头静静地停在父亲的肩  相似文献   

13.
母亲是大前年去世,去世时才66岁。她一生照像很少,在我记忆里只有七张。母亲1937年出生在江苏淮安农村,苏北过去是有名的穷地方。童年时她就饱受人生的苦难。一岁没有父亲,八岁没有母亲,兄弟姐妹八人,她最小,人称她“八子”。父母亲去世后她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互相拉扯长大。常常饭吃不饱,衣服都是拣哥哥姐姐退下来的穿。那样的日子,温饱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是照像。所以,母亲一直到18岁都还没有照过像。  相似文献   

14.
上小学时,曾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考少年宫的红领巾业余合唱队。老师说为了考核我们的接受能力,让我们现场学唱一首歌。那是一个像妈妈那样慈祥的女老师,当她的钢琴声和着她那甜美嘹亮的歌声响起时,我们几个人几乎被醉倒了。那天我学唱的便是令我至今都不能忘记的电影我们村里年轻人的插曲。老一辈的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电影甚至会唱这  相似文献   

15.
在医院里第一次听说旭的名字,我把他想像成一个像太阳般充满朝气的女孩。后来,在那段洪水泛滥成灾的时候,在那辆赴往一个名叫广兴镇的医疗车上,我看见了旭。他是一个有着两条女孩子不可能有的浓眉的男孩。 巧得很,我和旭被分在同一个医疗分队,只有我们两个,我是护士,他是医生。当我友好地朝着他笑并叫着那个曾被我一度误解的名字时,他只是轻“嗯”了一声。我想,这是一个骄傲的家伙。  相似文献   

16.
乡情     
依阑 《当代护士》2007,(5):49-49
其实被我称为故乡的地方,并不远,离城不过几公里,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村庄的三面临山,两条小河沟从村子前里的稻田之间晃晃悠悠、弯弯转转地流过,离村不远并会合,形成欢快的小河奔向远方,流向可能的永远。  相似文献   

17.
兄弟二人分父母留下的两间破草房,哥哥斤斤计较,破坛破罐都不放过,还千方百计霸占属于弟弟的那间破房子。弟弟一气之下,索性把家产都给了哥哥。独自去外面闯世界。多少年过去了,弟弟历尽艰辛终于发家,而在家的哥哥却依旧穷困潦倒,仍住在破草房里。弟弟却淡然一笑“:你算计了我,只想着在家里怎样战胜我,我却想着在外面怎样战胜更多的人,所以我们兄弟才有不同的结局。”细细想来,弟弟的话的确不无道理。从古至今,凡兄弟分家时,计较得最厉害的那个往往是最后过得最一般的,相反不争不抢的那个却会在后来过着红火的日子,远胜于工于心计者。故事里自以为聪明的哥哥以为算计了弟弟便得到了幸福,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不知道,这世界其实并不只有他们兄弟两个人,打败了弟弟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整个世界。还有一个故事。有同窗二人,同样勤奋,同样优秀,又属同乡,交情甚好。只是一个家富,有钱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一个家贫,买不起那些宝贵的资料,成绩稍逊。于是家贫的屡屡向家富的求借资料,而家富的也总是有求必应,家贫的因有了这些资料,成绩直线上升,很快进入班里前三名,大有赶超第一之势。这时候,家富的心里起了变化,担心被家贫的超过,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便开始藏了...  相似文献   

18.
阳惠 《当代护士》2007,(9):61-61
也许,我这一辈子最让我感动和牵挂的人应该是父亲。 也许,我这一辈子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用我的爱护理和挽救了无数患儿。读书时代,每天吃着父亲做的早餐,放学后感受他温暖的关怀,生病时得到他的悉心呵护,还记得那个寒风凛凛的冬天,他背着我,打着赤脚趟过乡村小河,为了保护我他全身都湿了,父亲冻得直打哆嗦,那是数九的寒冬啊!所以父亲对我朴实、  相似文献   

19.
父亲     
陶蕾 《当代护士》2007,(9):48-49
父亲是个性格开朗,幽默豁达的农民,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赶上饥荒。大伯父说父亲在59年的时候曾饿的从凳子上瘫软到地上。也许是小时候缺乏营养所致。父亲个子长的很矮小,就是这矮矮的其貌不扬的父亲,不知体内哪来的巨大能量,撑起了这个家,供我和哥哥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20.
护士与生命     
人们在叙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时都会说,从来到这个世界到告别这个世界都离不开护士。但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这个重要的程度似乎又没有更深地度量。有一个故事让我永远地体会护士对于生命的意义。医院里一位女孩因车祸而昏迷不醒。女孩时常在昏迷中喊着“妈妈,妈妈!”医生用尽了抢救措施,昏迷中的女孩不见任何好转。女孩的父亲神色凄楚看着女儿在生命的边缘痛苦挣扎。一位护士走过来,问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叫她的母亲来,“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孩子的父亲无奈地说。护士听罢,轻轻地走到床前,握住女孩凉凉的手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