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Hangman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14例Hangmem骨折后路手术治疗,说明后路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型1例,合并枢椎椎体骨折的不典型a型1例,型6例,a型3例,型3例。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8例,C2椎弓根C3侧块钉板系统2例,C1椎弓根C2椎弓根C3侧块钉板系统2例,C1椎弓根C3侧块钉板系统2例。型常规行C2~3椎板间颗粒状植骨。常规修复C2棘突伸肌止点,以预防颈椎反屈畸形。结果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四肢感觉肌力恢复正常。行C1~3钉板固定者,内固定取出后,头颈旋转功能恢复良好,无颈椎反屈畸形及颈椎不稳。结论后路手术可使骨折得到解剖复位并矫正局部后突为恢复生理功能的手术,对于术前伴有明显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损伤椎间明显不稳,建议同时行C2~3椎板间颗粒状植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15例;年龄18 ~55岁,平均36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49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n分型:Ⅱ型30例,Ⅲ型24例;合并寰椎前脱位12例,寰椎后脱位12例,无明显脱位30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6例,E级31例.其中30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术(A组),8例患者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B组),16例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 结果 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寰椎脱位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A组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示骨折不愈合,A组其他患者和B、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退钉发生.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46例. 结论 上述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首选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此方法不合适时可考虑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寰枢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12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寰枢椎不稳,术中稳定寰枢椎复合体,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植骨。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根损伤,颈部疼痛、僵硬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7.7±0.8)分,术后3个月改善为(14.6±0.7)分,术后1年为(15.3±0.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6.3±5.4)%,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83.5±7.3)%。本组寰椎、枢椎各置入64枚椎弓根钉,术后复查寰椎60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枢椎64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寰椎4枚椎弓根钉穿入椎动脉孔内侧约1 mm,考虑与内倾角度不足,但按置钉标准位置仍属于良好。27例行后路植骨者均骨性融合,5例因枢椎骨折脱位行C1~3固定且未植骨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物。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稳定性,且复位满意、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枢椎骨折合并相邻节段不稳的分型,探讨分型对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2003年8月~2011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枢椎骨折合并相邻节段不稳患者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2岁。术前合并脊髓损伤11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5例。JOA评分为1~15(10.60±3.29)分。根据枢椎骨折的类型及其寰枢关节、C2/3关节的稳定情况分为3型:A型,枢椎骨折合并C1/2不稳,21例;B型,枢椎骨折合并C2/3不稳,17例;C型,枢椎骨折同时合并C1/2及C2/3不稳,9例。A型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术,可联合齿状突螺钉固定;B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C型采用后路C1~C3固定术。3例寰枢椎螺钉置入困难,采用枕颈融合术。均在固定骨折枢椎的同时,稳定C1/2和C2/3节段。术后3个月行JOA评分,术后随访X线片或CT片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随访9~4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2~17(13.83±3.9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0.8%,优良率为98%。术后6个月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例B级无变化,10例Frankel分级改善1~2级。术后6~9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39例行植骨融合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颈椎伸屈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结论:根据枢椎骨折合并相邻节段不稳的分型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在固定枢椎同时兼顾相邻节段的稳定性,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20例Ⅱ型(Anderson分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伴有寰枢椎的脱位或半脱位,所有患者无明显脊髓损伤症状,枕颈部疼痛明显,术前常规采用颅骨牵引,平均3.5 d。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颈部疼痛缓解明显,骨折固定可靠。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三维CT引导下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及其治疗上颈椎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上颈椎不稳患者在三维CT引导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其中先天性齿突不连3例,寰枢不稳3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5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  相似文献   

7.
上颈椎失稳并脊髓不全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上颈椎失稳并脊髓不全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不同原因的上颈椎不稳并脊髓不全损伤行手术治疗,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系统固定寰枢融合10例,枕颈融合2例,一期前路减压或病灶清除3例,后路减压或枕骨大孔扩大2例。结果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2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4枚,枕骨上用椎弓根螺钉固定2枚,其他螺钉4枚,随访中均获骨性愈合,无螺钉松动、退钉、螺钉钢板断裂,神经症状改善率为82.8%。结论前柱结构基本完整者,后路手术能满足减压和稳定目的;对仅有寰枢椎不稳而C1、2结构完整者,应作寰枢融合;经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是首选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罗为民  熊波  汤敬武  陈先礼 《中国骨伤》2006,19(11):648-651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指导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术式。方法2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病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齿状突骨折19例中,Ander-sonⅡ型16例,浅Ⅲ型3例;另外,寰椎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HangmanⅠ型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单侧枢椎上关节骨折1例。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后路Magerl螺钉固定6例,Magerl联合Gallie5例,Magerl联合Brooks双钛缆固定2例,Magerl联合Apofix椎板夹固定2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4例。19例后路手术中11例采用C1、C2椎板间颗粒状植骨,8例未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2周后缓解。10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中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齿状突螺钉固定发生松动,枢椎前方皮质破裂,取出齿状突螺钉,改行后路Magerl Gallie法固定,获得骨性融合。19例后路手术中8例未做融合的病例获骨折愈合,其中6例行内固定取出,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其余1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齿状突骨折不适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后路C1、C2椎弓根钉板暂时固定,可保留寰枢旋转功能。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在生物力学稳定及适应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常用手术方式之一.椎弓根螺钉的应用,使脊柱骨折治疗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与以椎板或横突为固定点的骨钩相比,其具有力学强度大,稳定性高,融合效果好等优点.从微创理念讲,现已广泛开展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hort segmentpedicle instrumentation SSPI)尽管较长节段固定优越,但仍存在某些不足.有鉴于此,为尽可能克服上述不足,有学者开展了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即将两对椎弓根钉分别固定于骨折椎及其相邻的正常椎体中,并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C2~3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2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X线提示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复位良好.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结论 后路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Hangman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合枢椎椎板螺钉及经枢椎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固定技术治疗颈椎损伤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及经枢椎TLFS固定技术治疗颈椎损伤36例。结果本组获随访13~32个月,平均18个月。30例行自体髂骨植骨,6例行异体骨植骨,获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术后CT示枢椎椎板螺钉及经枢椎TLFS位置良好,未侵犯椎管和脊髓。结论枢椎椎板螺钉及经枢椎TLFS固定技术不受C2横突孔中椎动脉的位置和C2椎弓根大小限制,避免了螺钉置入过程中损伤椎动脉的风险,所以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脊髓前方无局限性压迫、颈椎不稳定的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06--2011-03纳入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44例。包括脊髓中央综合征26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Brown-Sequard综合征4例,其他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12—60个月随访40例,平均(25.2±17.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为68.5%;但双上肢功能恢复较差,出现双手不同程度肌肉萎缩5例;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良好,无断钉、断棒及颈椎失稳;CT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椎管扩大成形满意,无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脊髓前方无局限性压迫、颈椎不稳定的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7例上颈椎疾患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19~52岁。寰枢椎脱位14例,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3例,陈旧齿状突骨折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2例;枢椎肿瘤2例;C2、3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术前JOA评分8.3±3.0分。结果17例手术时间2.1~3.4h,平均2.7h;出血量300~750ml,平均49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余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3~18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6±2.2分,恢复率73%~91%,平均82%。结论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具有可行性,若术中操作得当,其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  相似文献   

16.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2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寰椎前弓骨折伴横韧带断裂5例,齿状突骨折7例,Hangman骨折6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10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所有患者均有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有高位颈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手术方法:单纯改良Magerl术7例,齿状突中空螺钉内固定6例,前路C2.3间盘切除、植骨Zephir钛板内固定4例,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2例,前路经口咽松解复位加改良Magerl术4例、加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3例,经枢椎椎弓根的枕颈融合术3例。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11-38个月),29例均达解剖复位,均获骨性融合或愈合。对其中18例术前有脊髓损害患者采用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和切口感染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准确判断造成寰枢椎不稳定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应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成人齿突骨折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0.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中7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14分,平均12.7分。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3例(71.7%),Ⅲ型骨折13例(28.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寰椎前脱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3-7 mm,平均4.3 mm,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术,均可复位。采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25枚齿突螺钉和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显示25枚齿突螺钉位置均较好,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不够,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ADI为1-2.5 mm,平均1.6 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4-17分,平均16.2分,平均改善率为89.3%。1例行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齿突骨折端硬化,有明显的骨不连发生,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8%;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选择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56.4岁。其中10例为创伤性颈髓损伤,9例为颈椎管内肿瘤,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及椎动脉MRA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及CT平扫明确螺钉的位置情况。根据Lee等4级分类法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创伤性患者行ASIA分级评价脊髓功能变化,非创伤性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成功置入14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显示,0级132枚,1级5枚,2级5枚,3级2枚。有1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穿破椎弓根内侧、上侧皮质螺钉各1枚。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1.0±1.5)个月,6例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截瘫平面下降1~3个脊髓节段。4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提高1~2级。22例非创伤性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15.9±0.6)分,较术前(11.5±0.8)分明显提高(P<0.01)。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情况。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优秀的三维稳定性。合理选择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根据椎弓根形态个体化置钉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