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个性化手术策略与术式选择。方法 1998-09-2011-09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2例,方式如下:(1)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492例(占72%);(2)患侧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健侧椎板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钉棒内固定术84例;(3)椎板开窗或椎板次全切除髓核摘除、椎体间自体骨块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70例;(4)椎板全切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36例。结果 6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优589例,良72例,可19例,差2例,优良率:96.9%。结论个性化手术策略与术式可以防止过度手术、不合理运用脊柱内固定材料,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近6年,我科采用微创小切口开窗法单纯腰髓核摘除术926例,突出椎间盘切除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36例,腰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钉棒内固定术126例,腰椎间盘切除加Cage植间植骨钉棒内固定349例。结果本组术中硬脊膜损伤脑脊液病6例,16例神经根牵拉术后出现小腿肌力减退,经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小腿肌力逐渐恢复,腰腿痛症状消失,优良率达98.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椎间融合和内固定应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和患者的职业需要及经济状况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和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6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28例减压后采用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A组),34例减压后采用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手术前后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15分法(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膀胱功能)评定神经功能,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30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改善率平均为78.12%,B组为94.32%;A组优良率为82.14%,B组为97.06%;A组植骨融合率为78.57%,B组为97.06%。两组间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age相关并发症(cage脱出、移位和沉降各2例)的发生率为21.43%(6/28),B组cage移位1例(1/34,2.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压后采用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和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都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但后者植骨融合率较高,融合器相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9例腰椎退变性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合理的手术评估,行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手术治疗后优73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3.3%。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位有效,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第一年为90.8%,第二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处理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纠正了腰椎滑脱,达到了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需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或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27例(其中23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2例同时行椎间cage置入融合);经左前外侧入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1例。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20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8例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4例,其中合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8例,硬膜外瘢痕形成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均行硬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6个月~5年7个月,其中3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症状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优良率为79.5%。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8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25.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率为80.2%。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70%,1例行椎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等,正确分析再手术原因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仍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探索再次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8例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行椎板间开窗或扩大开窗减压加髓核摘除术;B组34例为内固定融合组,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或...  相似文献   

7.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例行单侧扩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6例行双侧开窗减压,6例行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8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28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16例行椎间自体髂骨植骨,12例行cage椎间植骨术。单侧椎间植骨融合14例,双侧椎间植骨融合14例。应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例硬脊膜撕裂,1例出现单侧神经根麻痹。JOA评分由术前(11.85±2.41)分提高到术后(25.34±3.23)分,优良率为83.78%。其中单侧开窗组评分由术前(11.60±2.30)分术后改善到(24.85±3.30)分,优良率83.06%;双侧开窗组由术前(11.50±2.40)分术后改善到(25.50±3.20)分,优良率81.12%;半椎板切除组由术前(11.71±2.34)分术后改善到(25.83±3.41)分,优良率86.36%;全椎板切除组由术前(11.92±2.53)分术后改善到(24.49±3.19)分,优良率80.00%。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6个月,随访期内26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或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差异。方法对腰椎滑脱51例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27例(A组),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24例(B组)。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滑脱角、滑移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在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融合率较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价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65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60~83岁,平均(66.1±6.0)岁,分析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案的疗效。根据术中是否行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将术式分类为单纯髓核摘除术组(共45例)和融合内固定术组(共20例)。结果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34例,良23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87.7%。其中单纯髓核摘除术组:优22例,良16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84.4%;融合内固定术组:优12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0%。结论诊断明确的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应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尽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行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冈和再次手术的治疗方式,旨在正确认识这一疾病,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初次手术方式:单纯腰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52例,MED手术单间隙复发7例,多间隙开窗复发8例,半椎板切除14例.全椎板切除5例.再次手术方式:1、采用扩大椎板间开窗、切除复发的椎间盘及疤痕组织59例;2、采用半椎板切除摘除复发的椎间盘突出,对侧椎板及横突间植骨15例;3、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间植骨融合术12例.结果 8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9个月~10年(平均3年),按q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处理不妥当以及腰椎局部生物力度改变等原因造成的;2、再次手术复杂性高,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很重要;3、再次手术方式应根据术前腰椎稳定程度以及再次手术预计骨质切除的范围,尤其是小关节及腰椎后部结构是否变化来确定;4、大多数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次手术采用扩大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亦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只有少部分病例需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及椎间植骨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共开展腰椎间盘手术40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28例为半椎板减压单侧固定组,B组372例为全椎板减压双侧固定组,均行钉棒内固定椎体间植骨Cage融合术,术后62例发生并发症。结果 3例行单侧内固定术后健侧出现剧烈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均经过再次手术探查后症状缓解;17例行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植骨Cage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双下肢麻木症状存在约1年,经过保守及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大部分缓解;15例L4~5椎间盘突出症,给予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双下肢症状缓解不明显,且术后1年伴有发凉、麻木等症状;25例全椎板减压双侧固定术后出现单纯脑脊液漏,2例出现术后感染,其中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Oswestry评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有时这些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在治疗上首先应明确诊断,慎重选择内固定,术中注意椎管减压的程度和范围,同时掌握正确的椎间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翻修方式: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34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15例,继发性椎管狭窄13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6例,神经根粘连6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遗漏5例,椎间隙感染4例,内固定失败3例。随访14~132个月,再手术前VAS评分为(8.9±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51.4±6.9)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6±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7.7±3.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的原因很多。再手术时正确分析其原因,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及探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理论依据及优缺点.[方法]将24例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内固定组(14例)和非内固定组(10例),分别采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和重复的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组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的随访,内固定组14例无机械不稳引起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无椎间融合器后退及下沉,无螺钉断裂及松动;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2.8%.非内固定组10例腰椎不稳仍存在或加重,3例发生腰椎滑脱;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60%.[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主要是腰椎不稳,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 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腰椎后路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枚Cage的融合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评定,本组优良率为92%.结论 单侧...  相似文献   

16.
腰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目的分析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用钉-棒联结结构固定棒杆,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Cage)融合,或行横突间植骨。结果随访时间2~37个月,根据Macnab手术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8·20%。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使用安全,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2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78例采用腰椎单枚斜向融合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女30例;年龄为41-78岁,平均为62.4岁。术后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0min(120-210min)。随访0.5-5年,平均3.9年。术后椎间隙高度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高度未见明显丢失。VAS评分由术前的7.3±1.4减至末次随访时的2.2±0.6,ODI由术前的59.6%±9.4%减至末次随访时的28.4%±3.2%。在随访期间VAS评分及ODI均得到明显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多伴有椎间隙狭窄和节段性失稳,其治疗需要兼顾减压和稳定两个方面,腰椎单枚斜向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体间减压融合内固定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PLIF技术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5~66岁,平均57.5岁。病程1~8年,平均36.5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1°退变性滑脱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2例。术前患者腰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6.5±1.1)分。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50±20)min,术中出血量(340±9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0±3.5)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5.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2.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术后6个月椎体间达骨性融合,未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获优18例,良2例。结论对于单节段病变,且只需要单侧操作即可完成减压和椎间融合者,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