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踝关节骨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据统计,在所有踝关节骨折和需要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病例中,伴有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比例分别占10%和20%[1]。临床中由于对踝关节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认识的不足,导致诊疗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下胫腓韧带损伤常导致距骨外移和踝关节不稳,尸体研究发现:当距骨向侧方移动1 mm时,胫距关节连接区域减少42%[2]。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会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踝关节疼痛,而治疗不当或漏诊常会导致疼痛、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探查急性踝关节骨折时关节内合并病变,并辅助进行踝关节骨折的复位及固定的可能性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诊断为"急性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共78例。所有患者在行踝关节镜检+切开复位内固定,记录关节镜下软骨损伤、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及游离碎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关节内病变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结果在所有患者中,Weber A型骨折6例,Weber B型骨折45例,Weber C型骨折27例。骨软骨损伤共51例,其中Weber A/B/C分别0/33/18例;胫腓联合损伤39例,其中Weber A/B/C分别0/18/21例;三角韧带损伤27例,其中Weber A/B/C分别0/21/6例;关节腔游离碎片7例,其中Weber A/B/C分别0/4/3例。Weber B型骨折与Weber C骨折距骨软骨损伤发生无统计学差异(χ2=0.363,P >0.05),但软骨损伤程度,Weber B型骨折更重(Fisher确切检验,P =0.007)。胫腓联合损伤,Weber B型骨折与Weber C骨折两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 2.4 ,P >0.05);在Weber C骨折中,后踝骨折与胫腓联合不稳明显相关(Fisher确切检验,P =0.02)。三角韧带损伤,Weber B型骨折与Weber C骨折两组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4.302, P<0.05);但当将内踝骨折与三角韧带损伤定义为内侧不稳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检验,P =0.07)。 结论在急性踝关节骨折时,关节镜探查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合并的踝关节内病变,并辅助进行踝关节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是提高切开内固定手术疗效的有益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5.
不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分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创伤性下胫腓分离通常合并踝关节骨折,不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分离非常罕见,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并不一定导致下胫腓分离。Hopkinson等报告15例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中只有2例出现下胫腓分离,其中1例是在应力X线片中才发现,Rose等也只报告了2例。Edwards等将不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分离分为两类:(1)明显的分离(frank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1月,应用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8例。根据术前X线片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程度,经术中探查证实;于下胫腓联合平面置钩,钩住腓骨,固定于胫骨上。取内固定的同时取胫腓钩。结果16例患者获得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随访,根据踝关节活动度、疼痛及X线情况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胫腓钩在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中能有效地复位和固定,并能提供下胫腓微动关节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足踝骨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发生率约占踝部骨折患者的1/7[1],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是踝关节发挥最大功能的保证,伤后若不予以妥善处理,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是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8.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有踝关节骨折,亦可发生在无骨折的情况下,但病史及体格检查通常缺乏特异性,漏诊或误诊可能导致患者踝关节功能受损。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方法不一,可按需运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检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外旋试验、挤压试验、腓骨横移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关节镜为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时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估固定术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方面。急性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保守治疗,但严重下胫腓联合损伤推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式可分为静态固定、弹性固定、下胫腓钩固定和韧带重建,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该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胫腓联合也称下胫腓关节,近年来人们对下胫腓联合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认为是维持踝穴完整性,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其损伤在踝关节损伤中占1%~11%,临床上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和其他损伤,若治疗不当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导致长期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前  相似文献   

10.
<正>踝关节骨折是需要骨科医生手术处理的常见损伤之一,其中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SER)型骨折在外踝间接暴力引起的腓骨骨折中最为常见。超过30%的Lauge-Hansen SER型踝骨折病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但骨折修复与胫腓韧带断裂的临床相关性目前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针对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SER型踝关节骨折病例,通过中期随访比较固定和不  相似文献   

11.
下胫腓联合又称下胫腓关节,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有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骨间韧带组成.临床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其占踝部损伤的1% ~11%,有时也可单发生.在受伤早期,如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12.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涛  庞桂根 《中国骨伤》2006,19(4):253-256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Ⅰ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钩板或缝扣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7-09诊治的25例Weber B、C型踝关节骨折,骨折复位后分别采用踝关节镜、术中足外展外旋应力透视和Cotton试验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进行评估,关节镜确诊下胫腓联合不稳定者采用螺钉固定。结果术中外展外旋应力位X线片发现10例(40.0%)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otton试验发现11例(44.0%)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关节镜下发现19例(76.0%)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关节镜辅助评估下胫腓联合稳定程度的准确率最高。25例术后均获得3~1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断钉、踝关节不稳定、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10例,良13例,可1例,差1例。结论采用踝关节镜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进行评估和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准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稳定程度并更加有效地固定,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胫腓联合韧带与内、外侧副韧带共同维持踝穴的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是晚期常形成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和对踝部创伤研究的深入,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8-03手术治疗的31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先取仰卧位内侧入路探查三角韧带并评估损伤程度,在三角韧带深层止点预置锚钉,再取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后踝固定或不固定,再取仰卧位前外侧小切口探查清理下胫腓联合并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最后依次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18~48)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2~4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下胫腓螺钉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后足AOFAS评分平均91(72~97)分,优27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的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降低踝关节复位不良发生率,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练,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其占踝关节扭伤的5%~10%,占踝关节骨折的23%,20%需要内固定。下胫腓联合是一个微动关节,可使胫腓骨远端在生理范围内发生微动,对稳定踝关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单独发生,但多数情况下伴有踝关节其他损伤,由于其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占踝关节损伤的10%~15%,其中单独三角韧带损伤较为少见,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1-3],踝关节也是体育活动中最常受伤的关节之一[4]。预计到2030年踝关节受伤的发生率将增加3倍[5]。在Lauge-Hansen[6]描述的踝关节骨折分型中,三角韧带损伤或内侧踝骨折,是以环形方式围绕踝关节而发生。三角韧带的损伤最常发生在旋前外和旋后外上,旋后外损伤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三角韧带结构的命名和解剖形态一直存在争议,它是一个坚强的多层复合体,由浅层和深层组成,是踝关节内侧重要稳定结构[7]。浅层的三角韧带包括胫舟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浅层,跨过踝关节和距下关节[8-9]。最近发表的有关于三角韧带组成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弹簧韧带被认为是三角韧带浅层的一个组成部分[10-11]。三角韧带深层包括胫距前韧带深层和胫距后韧带深层,仅与踝关节相连[8-9](见图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7-02间东莞市人民医院骨伤科收治的10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非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应用内固定术治疗,有助于坚强固定、术后开展功能锻炼及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测量治疗后内踝与距骨间隙宽度、胫腓间隙宽度与后踝骨折块移位程度等。结果随访10个月~3年,手术治疗组优良率92.3%,非手术治疗组81.8%(P<0.05);手术治疗组胫腓间隙宽度、后踝骨折块移位程度及Olerud评分、Tegner评分、疼痛评分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应尽量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