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法是通过药物内服、针灸等各种治疗手段,以泻下通便、攻逐水饮、驱除虫积,使病邪从下窍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攻下法。即《黄帝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意。《金匮》应用下法所治病证广泛,病位多端,所载条文计有三十余条,方剂二十多首,其中8首(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麻子仁丸,泻心汤,抵挡汤,十枣汤,三物白散)于《伤寒论》所载方同而治异,其余为《金匮要略》所独载,所治疗的病证有十多种,其治法可归类为6种类型,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养阴润燥法本法适用于百合病。“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是由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引起。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津烁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则百脉不和,症状百出,用百合类方治疗。这类方剂的共同特点是滋养阴液。心肺之阴得养,则诸症可愈。二、滋阴安神法本法适用于阴血不足的失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肝主藏血,肝血不足,血燥生热,扰及心神,故心烦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利水方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中具有利水作用的方剂甚多,治疗病证颇广,许多方剂至今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根据不同利水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八个方面:1 发汗利水 《金匮要略》载发汗利水作用的方剂较多,其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溢饮之方;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均主治里水。《医宗金鉴》谓:“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麻黄附子汤主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等。综观上述六方中,均有麻黄发汗,通过发汗使肌肤之水随汗出而解,符合《内经》“开鬼门”之法的治疗原则。临床多治疗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见有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调护脾胃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则气血、阴阳俱荣;脾胃衰,化源乏绝,则机体各部俱衰。早在《内经》中,就将脾胃归属于五行中的“土”,并认为土为万物生长的根本。仲景深得其旨,结合临床实践,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在《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对《金匮要略》辨治历节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和总结。认为张仲景是在继承《内经》有关痹病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对特殊类型痹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其病因病机包括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阴血不足,风邪侵袭;气虚湿盛,汗出当风;偏食酸咸,内伤肝肾。主要证候有风寒湿痹阻、化热伤阴证和寒湿痹阻证,分别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治疗,对后世风湿病临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呕吐一证,为临床常见,病因多种,病机复杂。尽管《金匮要略》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篇论述,但散在《金匮要略》各篇之中的治疗呕吐的条文也复不少。现全面加以整理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呕吐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李凌子  关彤  庄轰发 《新中医》2015,47(1):250-251
中医学救治急症历史悠久,其中《金匮要略》记述了大量关于杂病急症的救治经验,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笔者谨就《金匮要略》对杂病急症的救治经验整理探析如下。1阐明病因时机1.1阐病因,明大法急症的特点是来得急,变化快,因此,尽快明确病因能为有效的救治赢得时间。张仲景将"千般疢难"的发病归纳为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相似文献   

9.
对《金匮要略》有关络病的论述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总结。揭示了张仲景关于新病、久病皆可入络的观点。概述了其有关络病的治则治法 ,治络之法 ,总以疏通瘀滞为大旨 ,但应随其所得 ,分部处之 ;宿邪缓攻 ,通补兼施。系统总结了其临证用药善于取类比象的方药配伍特点 ,辛甘发散 ,易宣透络道 ;虫类走窜 ,擅搜邪剔络 ;血肉有情 ,善培植精气。并简要介绍了其络病思想对后世络病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脉诊运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芬 《国医论坛》2001,16(1):9-10
探析《金匮要略》的脉诊运用,展现仲景凭脉识病、确定病位、推求病因病性、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独到之处,并具有广泛、准确、巧妙等特点,进而说明该书为脉学的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运用汗法治疗了多种杂病,同时也总结了汗法的禁忌.本文就《金匮要略》中有关汗法禁忌的条文进行了探析,得出阴津亏虚、阳气虚弱、热邪困扰者皆不可汗,病邪在表者不可大汗,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论述肺痈的条文有5条,即第一条、第二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等,其对肺痈的成因、病机、分型、预后及治疗作了较系统的概括。 对于肺痈的病因,一般解释均认为因感受风热病邪所致,如原文第二条所指出“寸口脉微(浮)而数,微(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中于卫……热过  相似文献   

14.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15.
分析《金匮要略》中“因势利导”治则。根据病邪出入进退之势,审时度势,因势制宜;当邪有欲出之势,循其外出之趋向,顺势引导;关键在于祛邪而不伤正气,使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16.
胸满是指胸部憋闷、胀满,与哮病肺胀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可以出现胸闷,憋气的症状,临床中可以按胸满病论治.为进一步加深对胸满的理解,笔者从脏腑理论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关于胸满的证治,笔者从脏腑理论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关于胸满的证治.  相似文献   

17.
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温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温者达40条之多.立方约30余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就其主要方证予以归纳,简述如下:1温散寒湿《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二十余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寒湿侵渍肌表,当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重着、不能转侧。治法当从汗解。但湿性濡滞,不易骤泄,发汗之法,不在重用表药,而直用温药振奋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出病除。麻黄加米汤.麻桂相配.温散寒湿.麻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过汗.且能行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著作,其中包括内科、外伤科及妇产科等疾病,共22篇。《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在治疗上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用药的依据,奠定了治疗杂病的理论基础,其中温法在《金匮要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我们的学习体会及临床实践,现将其中温法的运用概括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临床诊疗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金匮要略》蕴含的临床诊疗思维,认为疾病鉴别诊断是其重要内容,抓主症、辨汤证、审疾病是基本诊疗思路,症-证-病结合是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  相似文献   

20.
梁万洪 《光明中医》2015,30(2):229-231
本文通过研究《金匮要略》原文,结合针灸学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针灸疗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