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符号的认知现状,为中医药院校加强大学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采取随机方便取样,运用自编的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符号观调研问卷对300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2份.结果: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认为最具代表性的1...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是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国内10余所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显示,当前国内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度普遍较高,中医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有所偏好.要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医药大学生人格类型差异,及其不同归因与应对方式,为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查河南304名中医院校大学生,采用卡特尔16PF测验、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试,对测试有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所测中医药大学生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积极型、稳重型、一般型和情绪型,P〈0.001;四种类型学生在归因和应对方式上得分差异大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所测中医药大学生可分为积极型、稳重型、一般型和情绪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学生具有不同归因和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中医药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 of TCM,CITCM)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方法:对全国9所中医药院校的79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揭示CITCM现状,通过路径分析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结果:CITCM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态度体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当前大学生的CITCM水平较好,且在年龄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文厘清了CITCM的内涵和维度,揭示了社会化过程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CITCM发展与强化的作用机制,丰富了CITCM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中医药院校学生参与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并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18名中医药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参与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的情况。结果:90.98%中医药院校学生主观上对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抱有积极态度,认为能够锻炼自己;但83.02%的学生未参加过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单因素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与中医药志愿服务的因素中,以性别和政治面貌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中医药院校学生需加强中医药文化修养,学校、社会等方面需注重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促使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中医药科普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就业统计工作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就业率.探讨大学生就业统计工作很大意义上是在对就业率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等特性进行思考和分析.所以,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统计、保证就业率的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以欧洲和美洲两大体系最具代表,欧洲体系中是以英、法、德3国为领头羊[1],而美洲体系则以美国为领头雁[2].欧洲和美洲体系的博士学制比较长,一般为5~6年,与我国的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硕博连读是一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新型培养模式.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采用缩短学制的方法,使人才知识结构更加精深、更加广博.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避开了繁琐的升学考试环节,能更加集中精力从事学习与研究,同时,还达到了用最少的社会资源,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3].由于医学学科具有临床性强的特点,为了实现临床工作能力的充分训练,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首先在医学院提出了硕博连读[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医药高专护理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应付方式。方法: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应付方式,通过赞美训练改变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应付方式,并设立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过训练的学生与未经训练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结论:赞美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应付方式,减少消极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院校低年级学生中医思维方式建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成长的,经过严格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熏陶,缺乏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科学地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力度,又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既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就中医药院校来讲,加强校园人文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校园的人文文化可纵向划分为3个层次,即浅层次的器物文化或环境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观念文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课程现状,并提出对策。方法对国内7所中医药院校人文课程开设现状以及4所院校学生希望开设的人文课程进行调查论证分析。结果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缺乏科学论证,中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新生的思维定式亟须改变。结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提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肿瘤患者晚期合并恶性心包积液的有效方法。[方法]19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均CVCC管心包腔留置,待引净积液后,经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射乌体林斯或香菇多糖,若每天引流量<100mL,或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仅有少量或无积液后,可拔除导管,在引流期间同时服用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辨证加减的汤药。[结果]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7例,共计1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4.21%,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出现。随访19例患者,其中有14例生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心包积液不仅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而且对于体质虚弱、肿瘤晚期出现恶病质、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的患者(尤其是老人)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开展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另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具有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单纯的培养中医治疗人才,而是培养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各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应是多样化、多元化.对人才培养应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招生应采取按类招生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负担,给其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坚持主辅修,为学生开拓发展的空间.人才培养应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授课要多样化;应重视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院校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晓君 《中医教育》2007,26(5):70-72
取消中医药院校单独设置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开设医学机能实验必修课,探索以基本实验为基础、以中西医综合实验为核心、以学生设计为主要考核内容、集4门课程实验及相关理论为一体、涵盖科研基本方法与技能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欣  杨波 《中医教育》2007,26(6):19-22
从国家建设、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药知识产权教育的特殊性入手,探讨了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初步分析了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增强知识产权教育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充分整合资源、完善课程设计、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强化普及教育、构建多维教育网络等措施以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质量的重要尺度.为此,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族学院的特色在于"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狭隘的民族观,而是要弘扬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示56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哲理.  相似文献   

18.
刘伟 《中医教育》2006,25(4):55-56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分析了中医药院校英语课程开设的现状,阐述了开设中医药汉译英翻译课程的必要性,说明了开设中医药汉译英翻译课程的可行性,明确了中医药汉译英翻译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指出中医药汉译英翻译课程的开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章新友 《中医教育》2006,25(5):26-28
从教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和校园面积“双扩容”的今天,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务处管理职能的转变应朝着“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宏观协调、加强教学评估、完善网络管理、减少管理职能”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化、管理多校区化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