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固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巧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1-2
阐述固涩法的源流,发展及其机理,并参考固涩法的常用配伍特点作了论述,提出与清法相配可以用于实证。 相似文献
2.
3.
白涩症以白睛红赤不显,或见白睛赤丝隐隐,自觉干涩不适为特征,病名见于《审视瑶函》,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视疲劳症等病。我们自1998年4月开始观察使用茉莉花茶水,采用超声雾化的方法对病程长,用常规滴眼剂治疗效果欠佳的慢性结膜炎、视疲劳症的白涩症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朱桂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4):244-244
收涩法一般用于体虚、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本人在儿科多种虚、实病证中,均辨证使用涩法,提高了疗效,兹简介如下。1敛肺止咳用于剧咳而少痰之证,常用药有诃子肉、五味子、罂粟壳等。例1丁某,男,6岁。1998年3月30日就诊。咳嗽3天,加重1天。咳势剧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肾固涩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采用温肾固涩法治疗小儿遗尿39例。结果:以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愈,治愈率82.1%,总有效率92.3%。 相似文献
6.
薛建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166-168
固涩法是中医治疗早泄应用最多的治法之一。结合历代医家治疗早泄的制方用药特点,对固涩法的制方配伍方法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归纳为补涩配伍法、升涩配伍法、宁涩配伍法、清涩配伍法、温涩配伍法5种配伍方法。应用固涩法治疗早泄需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恰当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朱纪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
笔者运用温肾固涩,益气升提,敛阴固精治疗前列腺肥大引起假性尿失禁2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例1张某,男,72岁,1995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小便余沥不尽2年,最近3个月,夜尿由3~4次增至每小时1次,晚上不能控制,自遗床上,须用尿布,严重影响睡眠及休...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观察益气固涩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糖尿病低蛋白饮食,适当的运动,维持降糖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固涩的中药。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4h蛋白尿定量,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24h蛋白尿定量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BG、HbA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TC、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FBG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bAlC、24h尿蛋白定量、TC、TG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益气固涩法能明显降低早期DN的24h尿蛋白、Tc、TG、升高HDL—c,从而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转移是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成功控制转移是提高肿瘤治疗水平以及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中医学认为,癌毒的扩散以及正气的亏虚是肿瘤转移的根本病机,治疗肿瘤采用或结合采用收敛固涩法可以固摄正气,收敛癌毒,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13.
从中医升降理论探讨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治疗。认为本病先天不足,阴阳失调为本,湿浊不降,清阳不升为标;治以升清降浊,调整阴阳之法,使阴阳各居其位,各尽其职,阴平阳秘,则头发可生。 相似文献
14.
脾升胃降、肝木疏泄论治脂肪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58-359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往脂肪肝的治疗多从方药上进行探讨,忽略了对其本质的中医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脾升胃降、肝木疏泄”入手,探求脂肪肝的临床治疗,着重从脾升之不足与胃降之有余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阐述脾升胃降在脂肪肝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升降理论探讨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治疗。认为本病先天不足,阴阳失调为本,湿浊不降,清阳不升为标;治以升清降浊,调整阴阳之法,使阴阳各居其位,各尽其职,阴平阳秘,则头发可生。 相似文献
16.
徐景藩教授从医60载,尤擅脾胃病诊治。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治疗上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以降、和、消为治疗大法,降法如和胃降逆、升脾降胃,和法如疏肝和胃、清肝和胃、调和身心,消法如消食化积、消痰化气、活血消瘀。并独创了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冠心病可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药治疗自古就具有良好的效果,且与现代治疗手段相比,治疗个性化优势突出。现代治疗多侧重于从痰湿、血瘀、毒蕴等角度进行辨证论治,而缺少对治则治法的进一步思考。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了临床常用的中医治法,内涵即为丰富。该文从中医“八法”入手,查阅古籍及相关文献报道,整理“八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基本运用及特点,并结合诸多现代研究,探讨八法治疗胸痹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应用,以期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虽然八法中的部分方法在现代已经很少应用,但对于一些疑难及复杂并发症或仍可提供一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炎性损伤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结肠组织IL-8、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结肠组织IL-8、TNF-α的变化。结果温下法与温涩法均降低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温下法在降低血清和结肠IL-8方面疗效优于温涩法。结论温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与IL-8的表达,阻抑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聚集,减少急性炎症反应;温涩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产生TNF-α,来减轻慢性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20.
补气升血方药纤维素酶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药效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纤维素酶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提取中药复方补气升血方药中的有效成分,探讨两种提取方法对该方药药物药效的影响。方法:定期对小鼠进行灌胃,利用小鼠酚红排泌实验、炭粒廓清法实验计算炭粒廓清指数K值、吞噬指数α值,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比较不同组小鼠的耳肿胀度,从而比较两种提取液的药效学差异。结果:两种提取液均可以减轻小鼠的耳肿胀度、升高廓清指数K值和吞噬指数α值,但纤维素酶提取法作用优于超声提取法。结论:纤维素酶提取法提取补气升血方药药效优于超声提取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