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明  刘长建  刘晨  乔彤 《中国临床康复》2011,(47):8833-8836
背景:各种类型人工血管植入机体静脉后,由于血液与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的不相容性和静脉内血流慢、压力低等原因,极易导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固化肝素后代替犬下腔静脉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和长期通畅效果。方法:将壳聚糖分子中引入光敏基团后,通过光化学固定至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在酸性条件下将肝素以离子键形式接枝到壳聚糖上,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形成光滑的肝素层。以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与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间置代替犬下腔静脉,检测其抗凝血性能。结果与结论: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2周、1个月人工血管内壁光滑,仅有少量附壁血栓形成,无充盈缺损,吻合口无狭窄,通畅率达100%;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1周即显示人工血管内附有大量血栓成分,完全堵塞,形成丰富的侧枝。说明固化肝素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是一种理想的下腔静脉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各种类型人工血管植入机体静脉后,由于血液与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的不相容性和静脉内血流慢、压力低等原因,极易导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固化肝素后代替犬下腔静脉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和长期通畅效果。方法:将壳聚糖分子中引入光敏基团后,通过光化学固定至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在酸性条件下将肝素以离子键形式接枝到壳聚糖上,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形成光滑的肝素层。以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与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间置代替犬下腔静脉,检测其抗凝血性能。结果与结论: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2周、1个月人工血管内壁光滑,仅有少量附壁血栓形成,无充盈缺损,吻合口无狭窄,通畅率达100%;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1周即显示人工血管内附有大量血栓成分,完全堵塞,形成丰富的侧枝。说明固化肝素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是一种理想的下腔静脉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直径小于6mm的血管,血栓形成或内膜增生等原因限制了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使用。目的:实验拟用共价交联的海藻酸钠和水蛭素层层自组装后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观察其血液相容性。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实验于2006-03/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W.L Gore&Associates,Inc.,Flagstaff.AZ,直径4mm);海藻酸钠购于美国Sigma公司;水蛭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方法: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通过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吸附多层海藻酸钠/重氮树脂/水蛭素提供锚定位点,应用BCA法推算吸附在人工血管表面的水蛭素质量。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表面吸附蛋白浓度。②接触角。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⑤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⑥溶血度。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表面吸附的水蛭素浓度为16-35μg/cm^2。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出特征峰位,证明水蛭素成功固定到人工血管表面。③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亲水性能增强。④修饰后的人工血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情况减少,具有更好的血液相容性。结论:共价交联水蛭素,海藻酸钠涂层抗凝血修饰可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表面性能及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4种不同微观形貌的丝素蛋白膜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以寻找理想的丝素蛋白表面形貌,为生物材料应用于血管腔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软印刷技术制备各种微观形貌的丝素蛋白膜,镜下观察丝素蛋白膜的不同微观形貌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以及行为的影响,采用磺基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观察丝素蛋白表面微观形貌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内皮细胞在丝素蛋白材料上可以贴附生长,不同方式的表面微观形貌雕刻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不同;形貌2、3、4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形貌2雕刻的细胞生长优势最为明显;形貌5雕刻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素蛋白覆膜材料能支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增殖,并可以通过丝素蛋白膜表面的微观形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内外众多学者将丝素蛋白应用到小口径人工血管中,得到的人工血管拥有较好的抗血栓性及优秀的机械强度,动物实验也取得了满意的远期通畅率。目的:概述丝素蛋白的生物化学性质,目前在血管中常用的改性手段,以及国内外小口径人工血管中丝素蛋白的具体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Medline数据库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198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有关小口径人造血管血液相容性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人工血管,丝素蛋白”,英文检索词为“Vascular grafts, silk fibroin”。结果与结论:丝素蛋白拥有可控的机械性能,可通过醇化等处理获得不同的顺应性。同时,丝素蛋白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分解产物已知、无毒,满足生物医药材料的安全需求。此外,丝素蛋白易于整合抗凝集团,效果明显可靠,且易于内皮细胞定植生长,而短期内能否形成稳定牢固的内皮层是保证血管假体拥有理想远期通畅率的关键,因此丝素蛋白是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等问题,中国早期应用丝素蛋白制作的人工血管并未得到长远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仿生技术、组织工程类血管、静电纺丝等技术的研究发展,以及众多学者为应对小口径血管中复杂血流动力学环境对多层血管的研究尝试,为丝素蛋白在人工血管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丝素蛋白制备抗凝血材料的改性方法,分析改性材料的抗凝血机制和抗凝血性能。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12关于丝素蛋白作为抗凝血材料的文章。检索词“silk fibroin,anticoagulant activity”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7-01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丝素蛋白,抗凝血性”。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关于丝素作为抗凝血材料的改性方法、抗凝血机制和抗凝血性能。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35篇,排除8篇重复性研究。27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2篇关于丝素蛋白抗凝血材料的研究,5篇关于丝素作为生物材料的综述。资料综合:丝素蛋白作为抗凝血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s-羧甲基还原角蛋白、肝素、硫酸、二氧化硫和vWf因子的抗体等对丝素蛋白的改性,改性方法可归纳为两类:接枝和共混。通过对丝素蛋白材料进行修饰改性,可以提高其抗凝血性。结论:通过接枝和共混制备的丝素蛋白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性,在抗凝血生物材料领域将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虽然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体具有易于缝合、质地柔软和抗压迫等诸多优良性能,但由于血栓形成等原因,使这些材料的应用受限.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人工血管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上,最终使其达到血管植入的要求.目的:用共价交联的肝素-海藻酸钠水凝胶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考察其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材料:实验所用直径4 m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W.L Gore & Associates,Inc.产品,海藻酸钠和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购自美国Sigma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全氟磺酸和壳聚糖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人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Ⅲ购于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S-2238购于Chromogenix.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然后用肝素-海藻酸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以乙二胺为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为引发剂,将多糖分子进行共价交联.用接触角表征了涂层前后人工血管表面亲水性能的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然后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溶血试验以及凝血酶失活试验表征了涂层后人工血管表面的血液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用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⑤溶血度.⑥凝血酶失活试验.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626 cm-1处出现了-CO-NH-基团的峰位.②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由(125±1)°降低为(84±2)°.③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0.065%、较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④凝血酶失活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灌注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血栓形成的性能且稳定性好.结论:肝素-海藻酸钠凝胶修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8.
背景:栓塞是小口径血管植入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常常对血管支架材料进行抗凝改性,以期提高其血液相容性,从而提高血管的有效通畅性.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的内植物修复材料小肠黏膜下层的血液相容性,并探讨其体内构建小口径血管的可行性.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6-01/10在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小肠黏膜下层来自农场猪.方法:①改性:将猪小肠黏膜下层用氩等离子体处理器照射处理,氩气流量20mL/min,照射时间分别为0,2,4,6,8,10,12,14 s,接着浸入肝素钠溶液24 h.②体内抗凝血实验:将20条狗分为2组,分别植入经过改性或未改性的小肠黏膜下层缝合成的3 mm口径血管支架,与股动脉直接吻合,观察6周.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液相容性检测:通过扫描电镜观测表面形态,并通过液滴接触角、凝血时间及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小肠黏膜下层改性前后的抗凝性.②体内抗凝血: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学检测,评价血管支架直接在体内循环血流下的长期通畅性和形成血管的可行性.结果:①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膜表面呈现出均匀的微结构改变,随着等离子体照射时间增加,表面液滴接触角降低;改性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减少.②植入体内后未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血管支架3 d内栓塞,改性组在6周内仍保持通畅,管腔内表面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小肠黏膜下层的亲水性、抗凝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小口径(直径小于6 mm)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在冠状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生物活性表面肝素涂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目的:为了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抗凝血性能,采用新型肝素涂层--共价交联的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修饰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以提高其通畅性,并观察其血液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直径4 mm),全氟磺酸和聚乙烯醇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Mw12 000~14 000),重氮树脂由实验室自己合成.方法:①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②用聚乙烯醇/重氦树脂/肝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重氮树脂作为交联剂,将肝素和聚乙烯醇分子进行共价交联.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④溶血试验.⑤血小板黏附试验.⑥凝血酶失活试验.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在2 172 cm-1和2 224 cm-1处出现了重氮基团的特征峰位.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很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③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涂层稳定.结论: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形成的肝素涂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溶血度,因此显著提高了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表面接枝肝素方法,使纳米材料P(LLA-CL)表面肝素化,以提高材料的抗凝血性.方法:制备静电纺高聚物P(LLA-CL)纳米纤维,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纳米材料P(LLA-CL)表面肝素化,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并测试其力学性能,同时对肝素化材料进行了接触角测试观察其表面亲水性,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表面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态,EDS能谱对表面元素组成进行表征,血液相容性实验评价肝素化P(LLA-CL)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采用等离子体技术能够成功将肝素接枝到P(LLA-CL)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后P(LLA-CL)材料表面接触角显著减小,亲水性增强;等离子引发肝素化后,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EDS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引发肝素成功接枝到P(LLA-CL)表面;血液相容性实验显示肝素化材料复钙时间全血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材料在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处理后抗凝血性能改善,血液相容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丝素膜α-螺旋的结构是水溶性的而且不稳定,不能直接作为医用材料,具而β-折叠构象更为稳定.目的:利用褐藻多糖硫酸酯导致丝素膜的构象转变来制备β折叠构象的丝素膜,观察膜的理化件质.设计、时间及地点:生物材料复合膜的理化性质观察实验,于2003-11/2006-08在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褐藻多糖硫酸酯,从海带中提取,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实验中心完成,蚕丝购于中国进出口公司.方法:将丝素溶液和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水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静置脱泡后,注入聚乙烯模具内,于25℃.相对湿度65%的环境干燥成膜,当褐藻多糖硫酸酯含量≤20%时,成膜性较好.根据复合膜中褐藻多糖硫酸酯和丝素的质量比0∶100、5∶95、10∶90、20∶80、100∶0,将膜分别标记.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失重分析表征观察制成膜的理化性质.结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由于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引入,促使了丝素β-折替构象的形成.丝素从无规线团转变为β-折叠构象归结于丝素与褐藻多糖硫酸酯之间存在着氢键的相互作用.热失重分析表明,具有β-折叠结晶结构的丝素复合膜热稳定性要比无定形丝素膜高.结论:利用褐藻多糖硫酸酯导致丝素膜的构象转变来制备β折叠构象的丝素膜,构象的转变可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证实.具有β-折叠结晶结构的丝素膜的热稳定性要比无定形丝素膜高.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再生丝素膜可促进pcDNA3.0-VEGF165转染的L929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目的:进一步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经腺病毒介导的人VEGF(Ad—VEGF165)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7-11/2008—04在苏州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再生丝素膜由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李明忠教授提供。方法:将Ad—VEGF165腺病毒感染培养在再生丝素膜、聚氯乙烯膜及聚乙烯膜上的QBI-293A人胚肾和WI-38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以空载体Ad-GFP腺病毒和未接种病毒的PBS组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不同材料对成纤维细胞VEGF mRNA转录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VEGF、血管生成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再生丝素膜组成纤维细胞VEGF mRNA呈高水平表达,但聚氯乙烯膜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再生丝素膜组Ad—VEGF165转基因293A细胞及WI-38细胞不仅目的基因VEGF细胞因子的分泌呈高水平表达,并可促使血管生成素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且再生丝素膜还可使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呈现正常表达水平。结论:再生丝素膜不仅利于VEGF目的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呈现高效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表达,而且能维持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与组织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其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及生物相容性。而目前国内外有关再生多孔丝素膜植入体内后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研究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再生多孔丝素膜植入大鼠局部创面后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脾脏及胸腺中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切除SD大鼠背部皮肤建立2cm×2cm创面,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覆盖经预处理的再生多孔丝素膜,将已切除皮肤的表皮盖在丝素膜上进行缝合,对照组仅覆盖自身表皮层。于术后第3,14,28,56,90天观察创面愈合及丝素膜的残留情况,采用双色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大鼠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CD3+CD25+/CD3+T细胞百分率。结果与结论:植入早期,两组均可见局部、轻微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至28d后,炎症细胞逐渐减少,并且在整个动态观察过程中,两组结果一致。实验组外周血中活化T细胞在14d之前呈一过性升高,随后开始下降,至28d以后,活化T细胞水平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脾脏与胸腺T细胞均有少量活化,随后即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胸腺中CD3+CD25+/CD3+T细胞的阳性率较脾脏微高,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再生多孔丝素膜对T淋巴细胞的激发作用较小,引发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再生丝素膜可促进pcDNA3.0-VEGF165转染的L929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目的:进一步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经腺病毒介导的人VEGF(Ad—VEGF165)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7-11/2008—04在苏州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再生丝素膜由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李明忠教授提供。方法:将Ad—VEGF165腺病毒感染培养在再生丝素膜、聚氯乙烯膜及聚乙烯膜上的QBI-293A人胚肾和WI-38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以空载体Ad-GFP腺病毒和未接种病毒的PBS组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不同材料对成纤维细胞VEGF mRNA转录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VEGF、血管生成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再生丝素膜组成纤维细胞VEGF mRNA呈高水平表达,但聚氯乙烯膜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再生丝素膜组Ad—VEGF165转基因293A细胞及WI-38细胞不仅目的基因VEGF细胞因子的分泌呈高水平表达,并可促使血管生成素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且再生丝素膜还可使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呈现正常表达水平。结论:再生丝素膜不仅利于VEGF目的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呈现高效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表达,而且能维持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与组织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5.
动脉旁路小口径血管移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血流再通和血管重建手术主要使用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直径<6mm)。目前临床上已用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包括自体静脉或动脉、涤纶或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合成材料血管,然而,这些血管移植物各有缺陷,限制其应用。因此,寻找理想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7-01有关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的文章,检索词"prosthetic graft,vascular bypass graft,small diameter vascular graft,tissue enginee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相关文章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小口径生物性血管的研究。②有关小口径人工合成血管的研究。③有关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或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搜索到113篇有关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或个案报道,最后有41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尽管生物性血管具有突出的优点,如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和抗感染性能,以及血栓栓塞发生率低等,但是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如来源短缺、耐久性能差和动脉瘤形成等。Dacron和ePTFE人工血管是目前血管旁路手术中所使用的标准血管移植物,但是因为它们与宿主动脉顺应性不匹配、致血栓性和血流动力学较差而导致其即刻或远期通畅率均较低,因此已有多种改性以改善其功能。近20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构建新型生物活性血管替代物成为可能,该技术为最终解决小口径血管移植难题提供可能。结论:目前为止,还没有适用于人类动脉系统的完全可降解小口径血管移植物。构建理想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需要包括生物学、工程学和临床医学的多学科共同努力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Recently,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ePTFE, Gortex) vascular grafts have been rolled and used for interpositional arthroplasties of the carpus in the wrist. Little data, however, are available on the response of human osteoblasts to ePTFE. In-vitro cell culture is a useful method to determine initial cell-biomaterial interaction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morphological and mitogenic response of human bone cells cultured on vascular grade ePTFE grafts. The pres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neither the inner nor the outer surface of ePTFE, in its present form, support osteoblast growth. PTFE may be a suitable material to act as a space filler for carpal bone interpositional arthroplas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