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桥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62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所示的解剖相关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典型的脑桥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者并不多见。结论脑桥腔隙性梗死占脑桥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脑干梗死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V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先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脑积水和脑干梗死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别提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和脑桥梗死.CT、MRI、CTA、DSA检查均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深入至第三脑室.首次发病后经降血压治疗,症状缓解,头颅CT示侧脑室明显缩小.结论:VBD可出现脑积水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控制高血压对本病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桥基底部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相应的MRI改变。结果 纯运动性偏瘫(PMH)患者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2例,肢体瘫痪严重者病灶多位于脑桥尾部及脑桥头端外侧区;构音障碍一笨拙手综合征(DA-CH)6例,病灶多位于脑桥头端旁正中区;共济失调性偏瘫(AH)4例,病灶部位较分散,位于脑桥头端、中部及尾部。结论 脑桥基底部梗死多数为腔隙性梗死,其临床表现与不同传导束受损及程度有关。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桥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脑桥梗死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随着MRI检查的广泛应用,过去临床不能准确定位的脑桥梗死得到了确诊,使临床医生对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千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50例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MRI表现分为两组,组1:梗死累及脑桥表面(28例),组2:梗死位于脑桥内部(22例).比较两组的梗死灶大小和分布、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病变等情况.结果 组1和组2主要病因分别是基底动脉分支病变(64%)和小血管病变(64%).组1脑桥梗死灶平均最大径值大于组2(P<0.001).组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多于组2(P<0.001).组1梗死累及多个脑桥动脉供血分区患者多于组2(P<0.01).组1偏侧瘫痪或/和偏侧感觉障碍患者多于组2(P<0.05).结论 梗死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桥脑梗死的病因以基底动脉分支病变为主,与基底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其梗死范围较孤立单侧脑桥内部梗死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及脑桥外髓鞘溶解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疾病预后及急性期、恢复期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2年~2006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例CPM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MRI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球麻痹;其中1例无相应的临床症状.6例患者在发病早期行头部MRI检查,表现脑桥基底部对称分布的病灶;其中的3例伴有脑桥外的髓鞘溶解,病灶主要分布在丘脑、壳核;其中的2例在发病后的1个月复查头部MRI,发现脑桥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表现T1W1低信号、T2W2高信号;丘脑、壳核的病灶表现T1 W1高信号、T2W2高信号.除1例无临床症状及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外,其余6例一经明确诊断,均立即行激素治疗.6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以自理.结论 肝功能损伤、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出现脑桥中央及脑桥外的髓鞘溶解症;患者激素治疗有效;头部MRI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疾病恢复期丘脑、壳核病灶的短T1、长T2的影像学改变考虑与髓鞘溶解后的脂类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12.
王萍  杨春晓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7,24(5):470-471+474
正脑卒中是我国头号致死原因。其中脑桥梗死占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7%,占后循环供血区梗死的15%[1]。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在72 h内因梗死区神经功能破坏或由于全身性因素等易导致神经功能早期恶化[2]。症状进展性加重的发生率约20%~50%,且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3]。临床上由于脑桥梗死供血血管的特点,普通磁共振成像在预测其进展加重方面意义不大。目前国内外有关脑桥梗死进展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着重对脑桥梗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予以阐述,增加临床对进展性脑桥梗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脑桥十字征的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8例经临床诊断为OPCA,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功能受损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MRI在脑桥轴位T2WI上均出现典型的"十字征"。结论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OPCA患者,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脑桥十字征是MRI特征性表现之一,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特点,讨论梗死病灶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瘫(上肢较重)等;神经影像学显示尾状核头部、壳核前部、苍白球外侧部、内囊前肢等区域梗死.结论 正确认识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点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区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CT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梗死,针对病因进行CT、MRI、CTA及超声心动等检查,并对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未发现1例具有“三偏”症状,偏侧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16例以TIA为前驱症状,尤其是上升型TIA。长期高血压、吸烟导致的小动脉病变是此类梗死的常见原因。结论脉络膜前动脉区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三偏症状少见,熟悉其临床特点,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获得准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17例小脑梗死.结果 小脑梗死临床症状差异性大,易误诊、漏诊,头颅CT早期诊断有局限性, MRI检出率高.对早期出现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有梗阻性脑积水者,预后不良,建议尽早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结论 充分认识小脑梗死,掌握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可早期正确诊断,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桥半切征”的影像学特点、发病机制,以提高对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4例“脑桥半切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表现为病灶累及脑桥腹侧表面,且内缘与中线平齐,呈直线样,即“脑桥半切征”。结论 “脑桥半切征”作为脑桥梗死的特殊影像学特征,对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具有高度提示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40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定位于脑干髓内并经头部MRI检查明确诊断的脑干梗死患者(脑桥梗死31例、中脑梗死4例和延髓梗死5例),分别计算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的平均潜伏期;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及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40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平均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脑桥梗死患者R1波恢复正常,临床基本痊愈。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脑梗死及脑桥梗死患者各有2例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瞬目反射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均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的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但在发病15d内大部分病例的电生理活动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延髓梗死因其部位特殊,行头颅CT检查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颅骨伪影干扰,显示的清晰度较差,因此临床上往往不能确诊.近年随着头颅MRI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普及,尤其是DWI、ADC的广泛应用,使大量延髓梗死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本文对36例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0.
8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桥中央髓溶解症(CPM)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对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诊治的8例CP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PM的病因主要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快速纠正低钠血症等有关,临床以假性延髓性麻痹和四肢痉挛性瘫痪为典型表现.MRI扫描可见脑桥中央髓鞘脱失灶.结论 CP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脱髓鞘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CPM的基础,头部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