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2例急性DVT患者(其中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15例,女17例,年龄18 ~71岁,平均(51±17)岁.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7±1.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1.4)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74%;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1.5±0.7)cm,明显小于溶栓前(4.1±1.5)cm(t =7.65,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6.02%.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5±4)分,明显高于溶栓后(4±3)分(t=7.1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8.2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1例栓子完全溶解,2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2.4)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根据前瞻性、随机性采用患肢周围静脉溶栓及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组在小腿消肿率为(0.63±0.11)%,大腿消肿率为(0.57±0.09)%,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2.34±3.77)%,均低于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方组的(0.82±0.14)%,(0.89±0.07)%及(55.41±3.21)%(均P0.05~0.01)。结论经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愈率及远期效果明显优于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小腿深静脉入路与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9,经腘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和B组(n=26,经小腿深静脉入路行导管抽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情况、临床疗效、静脉通畅情况、尿激酶使用量、患肢消肿情况、围手术期2周内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及下肢静脉疾病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的症状,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C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患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患肢深静脉通畅改善度、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患肢大腿和小腿消肿率、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溶栓(CDT)和系统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26例DVT患者(1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A组)95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系统溶栓组(B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CEAP分级的情况。结果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溶栓后):A组患肢溶栓率平均(71.06±18.56)%,B组平均(63.17±17.71)%;A组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平均(69.98±15.44)%,B组平均(60.75±13.16)%;A组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平均(76.91±10.89)%,B组平均(65.59±11.81)%;A组溶栓后深静脉通畅率82.10%(78/95),B组51.61%(16/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7~60个月,平均(17.51±9.86)个月。远期疗效:A组深静脉通畅率63.16%(60/95),B组29.03%(9/31);A组CIVIQ评分平均(92.27±7.30)分,B组(85.74±10.24)分;A组CEAP分级平均(1.52±1.25)级,B组(2.32±1.33)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6,采用患肢腘静脉入路置入溶栓导管)和对照组(n=46,健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入溶栓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9.05±6.69)%、(70.96±12.1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70±6.35)%、(55.33±18.4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腘静脉入路置管CDT治疗下肢DVT疗效优于健侧股静脉入路置管,其静脉瓣膜损伤少,溶栓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测量健、患肢周径差,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减轻程度;再通过静脉造影,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6例病人溶栓前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6.94±3.54)cm,小腿为(5.69±2.46)cm,溶栓后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1.5±1.95)cm,小腿为(0.90±1.10)cm。溶栓前、后,大小腿健、患肢周径差值皆有显著差异(P<0.01)。静脉造影复查显示,深静脉连续通畅2例,节段性通畅13例,溶栓前、后无改变者1例。全组病人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平均为9.07±2.12,溶栓后评分平均为6.00±2.29,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1.86±21.6)%。结论: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经小隐静脉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推注尿激酶(168.45±82.34)万U溶栓。以术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果置管溶栓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4.9±0.8)cmvs(1.4±0.5)cm,P<0.01);膝下周径减少[(3.8±0.6)cmvs(1.0±0.4)cm,P<0.01]。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7.6±1.5vs1.8±0.7,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