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在大鼠心肌梗死部位植入微囊化重组中华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观察其分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否可以促进心肌梗死部位的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方法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构建可以分泌VEGF的重组CHO细胞系,用微囊包裹,观察微囊内细胞的生长及分泌情况。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将48只8周龄SD雄性大鼠分成微囊化细胞移植组(MC—CHO组)、单纯细胞移植组(CHO组)、空微囊移植组(MC组)和无血清培养基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2只。移植3周后检测心功能改善情况,病理切片观察微囊结构及囊内细胞存活情况,注射部位微血管计数比较促血管新生效果。结果体外检测可见重组CHO细胞在微囊生长迅速,第8d时培养上清中VEGF达3852pg/ml;移植3周后MC—CHO组左心室大小和心功能明显好于其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微血管密度MC—CHO组较CHO组、MC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22.3±3.1vs.15.6±2.8,11.4±2.5和13.2±2.7个/每高倍视野,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微囊结构完整,内有存活且具有分泌功能的CHO细胞。结论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及创面移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寻找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最佳孔间距。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法制备PADM,用激光加工机打孔,制备孔间距为0.8、1.0、1.2、1.5mm的激光微孔PADM。在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微孔Ⅰ、Ⅱ、Ⅲ、Ⅳ组,依次采用前述4种孔间距的激光微孔 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网状组采用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对照组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每组24只大鼠。观察移植后2、4、6周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后2、4周,微孔Ⅰ、Ⅱ组移植物成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微孔Ⅰ、Ⅱ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移植后4、6周微孔Ⅰ、Ⅱ组创面收缩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6周[(16.0±2.6)%、(15.1±2.4)%]明显低于网状组[(19.3±2.4)%,P〈0.05]。组织学观察见各微孔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 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1.0m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同系物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医院血液科和温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接受auto-PBSCT的27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5例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PD-1、B7-H1表达,并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PD-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4.6±1.0)%和(12.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观察组两次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0和25.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B7-H1阳性表达率低于初次诊断时[(5.7±1.4)%和(16.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5)。观察组两次B7-H1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t=25.15和38.0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3±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57±7)%和(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P〈0.05)。观察组两次CD3±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t=5.69和7.36,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4+T细胞百分比低于初次诊断时[(11±4)%和(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观察组两次CD4+T细胞百分比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和7.11,P均〈0.05)。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初次诊断时[(32.5±2.7)%和(16.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8±T细胞百分比较低,而移植后3个月较高(t=10.62和14.71,P均〈0.05)。观察组初次诊断后CD4+/CD8±比值高于移植后3个月(1.8±0.4和0.4±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7,P〈0.05)。移植后3个月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3,P〈0.05)。结论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auto-PBSCT可以影响DLBCL患者的PD-1、B7-H1表达及T细胞亚群百分比,在-定程度上纠正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落新妇甙对大鼠肺移植后机体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和机制,以明确落新妇甙对大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术后将6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用生理盐水1ml/d灌胃,实验组:术后用落新妇甙1ml/kg·d灌胃。观察肺移植后大鼠的存活时间、大鼠脾细胞T淋巴细胞转化率、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以及外周血中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肺移植后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5.4±2.1d vs.13.4±1.2d;t=2.042,P〈0.05)。实验组脾细胞T淋巴细胞转化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465.8±8783.4 cpm vs.74567.3±12874.6cpm;t=2.284,P〈0.05);实验组移植大鼠脾淋巴细胞IL-2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25±2.65U/ml vs.23.46±1.82 U/ml;t=3.165,P〈0.01)。实验组能有效地诱导急性排斥反应中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实验组肺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对照组减轻。结论落新妇甙通过下调IL-2产生,诱导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广泛抑制了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廊,从而延长肺移槽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磁性靶向材料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移植时到达心肌梗死部位的程度以及对心肌梗死修复的影响。方法取体外扩增的第4代MSCs,先测定MSCs的表面标记,用含10μmol的5-氮杂胞苷诱导后,将MSCs细胞核DAPI(4,6-联脒-2-苯基吲哚)染色后备用移植。将28只SD大鼠分为3组,A组:10只,磁性靶向材料和MSCs接触结合后经大鼠尾静脉移植,将磁石接触心肌梗死部位皮肤表面30min后继续饲养;B组:9只,未与磁性靶向材料结合的MSCs经大鼠尾静脉移植;C组:9只,将MScs直接移植心肌梗死部位。于移植2d后检查MSCs在梗死部位聚集的情况,30d后检查心肌梗死部位的功能及形态的改变。结果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3~5个磁性靶向材料分子和MSCs的细胞膜结合。A组MSCs归巢率为38%,B组6%,C组53%,A组和C组聚集MSC数目明显多于B组(P〈0.01)。A组和C组移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移植前明显改善(LVEF46%±6%VS.38%±8%,51%±5% vs.35%±4%;LVFS28%±6%vs.20%±7%,32%±4%vs.20%±5%,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梗死心肌内均可找到标记DAPI的移植细胞。B组移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光学显微镜下在梗死心肌内未找到标记了DAPI的移植细胞(MSCs归巢率为38%)。C组与A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结论磁性靶向材料介导MSCs经静脉移植方法能聚集更多的MSCs于梗死心肌部位,减小梗死区面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猪主动脉瓣膜的生物学特性,以期获得性能良好的新型生物瓣膜材料。方法经去细胞处理的猪主动脉瓣30个,随机分为3组。光氧化处理组(n=10):去细胞瓣膜经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戊二醛处理组(n=10):去细胞瓣膜采用戊二醛处理;去细胞对照组(n=10):去细胞瓣不做固定处理,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分别测定并比较3组瓣膜的形态学改变、组织学特点、瓣膜厚度、含水量、热皱缩温度、断裂强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光氧化处理组主动脉瓣呈淡蓝色,瓣膜质地柔软,弹性大,瓣叶无皱缩。光氧化处理组主动脉瓣瓣膜厚度较戊二醛处理组薄(0.26±0.09mm vs.0.38±0.08mm;P〈0.05),组织含水量较戊二醛处理组大(86.30%±4.03%VS.71.10%±3.23%;P〈0.05),热皱缩温度低于戊二醛处理组(76.30±0.70℃ vs.87.70±0.30℃;P〈0.05);瓣膜厚度、组织含水量和热皱缩温度与去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氧化处理组断裂强度较去细胞对照组明显增大(17.33±2.65mPa vs.9.11±0.95mPa,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去细胞对照组明显减少(0.039%±0.013%VS.0.107%±0.024%;P〈0.05),而与戊二醛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去细胞猪主动脉瓣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其对应用于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贴壁法培养诱导DCs,针对miRNA-155/PU-1信号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PU.1基因设计并合成3对PU.1siRNA(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用脂质体法转染细胞,并筛选一对高沉默效率PU.1siRNA。流式细胞术分析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细胞表面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及IL.12p70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在大鼠小肠移植前7d经受体尾静脉等量注射3组细胞,移植后观察各组受体存活情况及移植物病理情况。结果①DCs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一1I表达率在PU.1沉默组分别为(27.0±5.6)%、(23.6+4.8)%及(36.8±6.8)%,阴性对照组分别为(74.0±9.4)%、(76.5±8.7)%及(87.8±11.3)%,PU.1沉默组均分别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尸〈0.05)。②PU.1沉默组IL.10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尸〈0.05),IL-12p70则明显降低(尸〈0.05)。③PU.1沉默组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也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尸〈0.05)。④将PU.1沉默组DCs术前注入受体行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平均存活时间为(14.3±3.3)d,明显长于阴性对照组的(7.8±1.5)d(尸〈0.05)和对照组的(8.0+2.5)d(P〈0.05),且术后5d时移植物病理显示移植肠组织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和绒毛水肿。结论体内外实验表明,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的DCs成熟度明显受到抑制,并能稳定发挥诱导受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治疗急性心肌缺血中是否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缺血心肌局部的灌注。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于第一对角支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单纯注射0.6ml α最低必需培养基(α—MEM);移植组(n=8):注射等量含有自体MSC的培养液0.6ml。建立模型前、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心尖段位移和应变;治疗后4周采用抗5-溴,2-脱氧尿嘧啶(BrdU)和抗肌钙蛋白T(TnT)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SC在梗死区心肌存活和分化的情况;采用抗CD14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治疗区心肌局部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组中有岛状分布的细胞呈双染阳性,对照组中未发现此种细胞。抗CD146血管内皮染色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移植组LVEF值、心尖段位移和应变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兔的急性缺血心肌中注射自体MSC,可依赖于心肌微环境存活并转化为心肌样细胞,提高整体和局部的心脏功能,还可进一步提高局部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ES)分化的心肌细胞移植对SD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悬滴-悬浮培养法诱导ES分化形成拟胚体。其中包含有大量心肌细胞。将雄性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再次开胸。实验组于梗死区域注入心肌细胞悬液150μl(含细胞5×10^5个),梗死对照组于梗死区域注入等体积细胞培养液,另设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后1周和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其表型。结果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分化的心肌细胞表达特异性转录因子α辅肌动蛋白、α肌球蛋白重链和肌钙蛋白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有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Nkx-2.5、GATA-4及α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表达;膜片钳记录显示所得到的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样起搏细胞、心房样细胞和心室样细胞。细胞移植后4周。与梗死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均显著缩小,左心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明显增加(P〈0.01)。左室长轴缩短率显著升高(P〈0.01)。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可见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的呈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核。移植细胞表达肌钙蛋白I,移植细胞与受者的心肌细胞间有连接蛋白-43的表达。实验组中有2只(12.5%。2/16)出现了心脏畸胎瘤。结论由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移植可逆转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诱导分化为肌源性干细胞的脐血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对梗死心肌组织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36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脐血MSC移植组(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移植组:用5一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5-aza)诱导分化后的脐血MSC,经结扎的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梗死区;对照组:给予等量含0.02%的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的IMDM培养液注射。于移植2周、4周和8周时用Nagar—Olsen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基本结构改变,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残存心肌细胞结蛋白(desmin)分布变化。结果 Nagar—Olsen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内弹力纤维、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律;对照组排列较紊乱、无规律,部分发生融合。移植组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结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正常区域心肌细胞结蛋白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血MSC在体外经5-aza诱导分化为肌源性干细胞并移植入梗死心肌后,对梗死心肌组织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1)治疗后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1—2013-11间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PCI组43例和非PCI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经治疗后7、30 d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PCI组降低优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DV分别为(45.61±4.12)mm、(101.58±18.76)mL,较治疗前降低,LVEF为(53.19±7.33)%,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的增高能预测AMI面积及早期心室重构。说明PCI术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判断预后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采用经典Mo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Morrow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49±15)岁;改良Morrow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0±18)岁。改良Morrow术是在经典Morrow手术的基础上,扩大室间隔的切除范围,切除范围由经典的2~3cm扩大达到5~6cm,向下切除范围由经典的单纯室间隔基底部扩大到心尖部;同时根据二尖瓣的结构情况,进行二尖瓣乳头肌松解、二尖瓣前叶横向折叠成形、“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前术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差异。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通过经典Mor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经典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3.10±3.64)mm vs.(17.38±4.39)mm]、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33.08±101.68)mm/s vs.(248.46±101.88)mm/s]、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8.57±40.16)mmHg vs.(4.29±21.52)mmHg]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5.04±7.05)mm vs.(18.38±6.5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14.83±83.33)mm/s vs.(159.72±60.84)mm/s,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7.94±29.16)mmHg vs.(17.56±9.39)mmHg,P〈0.05]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变化程度较经典Morrow患者更明显[(74.25±27.91)mmHg vs.(34.63±30.66)mmHg,P〈0.05]。结论改良Morrow术可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效果优于经典Morrow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个研究医院的接受自体脂肪移植的隆乳术11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自下腹或大腿部抽取脂肪组织并提取ADSCs5ml。治疗组62例将ADSCs与填充用脂肪组织均匀混合后给予rh-aFGF3-4支/次预处理后,多次处理后,注射于患者乳房内。对照组52例,除不加rh-aFGF外,同治疗组操作。术后测量患者乳房隆起值评估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以术后2周隆起值评估患者隆起的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增加值分别为(13.8±2.9)mm,(12.9±3.6)mm。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增加值分别为(12.4±1.7)mm,(11.2±1.4)mm。对照组脂肪隆起减少更明显。另外,治疗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维持率分别为86.7%、80.0%。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维持率分别为66.7%,59.5%。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显示,治疗组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vs9.6%,P0.05)。结论: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更少、维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改良保留前叶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纳入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改良保留二尖瓣前叶的瓣膜置换术128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4例;其中男49例、女79例,年龄(45.0±12.3)岁。同期纳入行常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73例,年龄(48.0±8.4)岁。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改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开胸止血,4例出现低心排血量,5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行气管切开,3例出现肾功能衰竭。对照组早期死亡5例,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 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开胸止血,12例出现低心排血量,4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出现肾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其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前、术后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保留前叶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尤其是退行性病变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治疗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均为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龄22~64(48.00±6.40)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腱索转移组(n=42):行腱索转移术,采用后叶腱索转移至前叶的方法;人工腱索组(n=32):行人工腱索术,采用的是线圈技术。术后观察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二尖瓣反流程度。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开胸止血,9例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处理后好转。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腱索转移组患者有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12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有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11例。随访70例,随访率94.59%(70/7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较出院前明显增加(腱索转移组:64.00%±4.20%VS.55.00%±5.10%;人工腱索组:63.00%±3.50%vs.56.00%±4.2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腱索转移组:(47.00±2.20)mm vs .(58.00±6.90)mm;人工腱索组:(45.00±3.80)mm vs.(57.00±5.10)mm]、收缩期末内径分别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腱索转移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与人工腱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有1例患者因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人工腱索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由于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均适合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人工腱索技术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腱索转移的技术要求更高,变化性较大。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值得临床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和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小口径瓣膜的使用范围。方法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共对62例患者施行19号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19mm瓣膜组),同时选择62例同期置换21号以上机械瓣膜患者做对照(21mm瓣膜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mm瓣膜组中有38例主动脉瓣区仍存在Ⅱ级以上杂音,心电图检查18例有ST段改变,术后11例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术后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29例;21mm瓣膜组术后心电图检查6例有ST段改变,术后3例有胸闷症状,偶尔有胸痛不适6例,术后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压差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年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21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0.110)。结论小口径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品牌19 mm机械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116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中男61例、女55例,年龄(52±13) 岁。根据使用的瓣膜品牌将患者分为3组: SJ.Regent瓣膜组,38例(33%),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15) 岁; Carbomedics瓣膜组,40例(34%),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17) 岁。On-X瓣膜组,38例(33%),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16) 岁。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EF)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主动脉瓣瓣上流速、跨瓣压差以及术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 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EF值、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动脉瓣瓣上流速和跨瓣压差术前、术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J.Regent瓣膜组和Carbomedics瓣膜组患者较On-X瓣膜组患者的术后主动脉瓣瓣上流速 [(244.30±33.67) cm/s vs. (249.69±79.13) cm/s vs. (294.83±52.05) cm/s]和跨瓣压差[(27.77±3.33) mm Hg vs. (33.58±18.90) mm Hg vs. (38.56±13.21) mm Hg]明显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19 mm机械瓣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SJ.Regent和Carbomedics瓣膜较On-X瓣膜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根治术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109例老年(70岁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胃癌根治术的124例老年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102.5±34.3)ml比(181.7±73.8)ml,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更快[(2.8±0.6)d比(4.0±1.2)d,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0.7±7.5)d比(14.2±6.5)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0.1%(11/109)比21.0%(26/124),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231.2±51.4)min比(208.5±53.6)min,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枚数相当(31.4±14.2比32.6±11.7,P〉0.05)。腹腔镜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根治效果,且微创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疼痛评分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作为肋骨内固定手术指征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上海市浦东医院收治48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选取其中3d后疼痛评分≥6分、PaO2〈60mmHg患者共24例作为试验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9.294-15.73)岁];另选取3d后疼痛评分≤5分、PaO,≥60mmHg患者共24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5例;年龄(48.634-13.49)岁]。两组患者均采用爪形钢板行肋骨内固定术。术后3d、1周观察疼痛评分和PaO2。结果试验组术后3d疼痛评分小于术前[(4.09±0.93)分VS.(8-21±1.18)分,尸〈0.05],术后1周疼痛评分小于术前[(3,204-0.98)分VS.(8.214±1.18)分,P〈0.05];对照组术后3d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周疼痛评分小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3dPa02大于术前[(61.004±3.47)mmHgVS.(53.004-3.97)mmHg,P〈0.05];对照组术后3dPaO:大于术前[(66.714-5.15)mmHgVS.(66.004-5.00)mmHg,P〉0.05]。术后3d试验组发生肺炎4例,对照组2例(X2=0.762,P〉0.05)。术后3d疼痛评分下降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4.134-1.45)分VS.(0.004±0.42)分,P〈0.05],术后1周疼痛评分下降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5.044-1.23)分VS.(0.08±0.28)分,P〈0.05],术后3dPaO2升高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7.424-3.59)mmHgVS.(0.214±0.98)mmHg,P〈0.05]。结论将肋骨骨折后3d疼痛评分≥6分、PaO2〈60mmHg作为肋骨内固定手术的筛选指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并低射血分数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68例,依射血分数高低分为两组:组1,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6 ~ 72岁,平均(59.3±7.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组2,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38~79岁,平均(62.2±7.1)岁;40%≤LVEF< 50%.狭窄段<5 mm,内膜剥脱术同期搭桥.狭窄段≥5 mm,狭窄近、远端各搭一支桥或序贯搭桥.结果 全组左心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2 ±2)mm vs (60 ±4)mm,t =7.32,P<0.05)];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45±17)%vs (34±15)%,t=4.770,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径变化值[(12.4 ±5.6)mm vs (13.65 ±5.6)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变化值[(12.24 ±5.6)mm vs(13.65±3.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LVEF变化值[(10.12±3.6)%vs(10.3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并低射血分数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