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Ang)(1-7)对Ang Ⅱ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人HSC细胞系(LX2细胞),以AngⅡ刺激24h,分别予以AngⅡl型受体阻断剂irbesartan、ROCK抑制剂Y27632预处理lh.设立AngⅡ+ Ang (1-7)处理组,观察Ang (1-7)对Ang Ⅱ的抑制作用;Mas受体拮抗剂A779阻断Mas受体,观察对Ang (1-7)抑制效应的阻断作用.利用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多基因定量检测系统检测RhoA、ROCK2 mRN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Ang Ⅱ刺激后,RhoA蛋白(0.87±0.093对比0.337±0.074)、ROCK2mRNA (0.747±0.061对比0.163±0.024)、CTGF mRNA (0.578±0.028对比0.262±0.007)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irbesartan (RhoA蛋白:0.558±0.030对比0.87±0.093 ; ROCK2 mRNA:0.368±0.023对比0.747±0.061 ; CTGFmRNA:0.309±0.019对比0.578±0.028).Y27632(RhoA蛋白:0.564±0.067对比0.87±0.093 ; ROCK2 mRNA:0.218±0.046对比0.747±0.061 ; CTGF mRNA:0.340±0.020对比0.578±0.028)预处理组上述基因或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ng (1-7)单独处理组RhoA蛋白(0.449±0.035对比0.337±0.074)及CTGF mRNA(0.256±0.008对比0.262±0.007)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Ang(1-7)可抑制AngⅡ诱导的上述基因或蛋白表达的增高(RhoA蛋白:0.615 ±0.034对比0.87±0.093;ROCK2 mRNA:0.403 ±0.040对比0.747±0.061; CTGF mRNA:0.265±0.011对比0.578±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Mas受体拮抗剂A779可以阻断Ang (1-7)对AngⅡ的抑制作用(RhoA蛋白:0.929±0.076对比0.615±0.034; ROCK2 mRNA:0.720±0.054对比0.403±0.040; CTGF mRNA:0.568±0.029对比0.265±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AngⅡ通过RhoA-ROCK通路促进人HSC表达CTGF mRNA; Ang (1-7)与其Mas受体结合后对AngⅡ激活的CTGF mRNA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1-7)是血管紧张素家族中一个新成员,它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轴发挥作用。血管紧张素(1-7)作为血管紧张素Ⅰ的主要活性产物,对调节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尤其是组织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起着一定的作用。它通过激肽、一氧化氮、前列腺素产生与血管紧张素Ⅱ完全不同的作用。这些提示血管紧张素(1-7)可能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自身活性的重要物质。近期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1-7)具有保护心室心肌功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氧化应激,调节神经压力反射,降低血压和舒张血管,抗增殖、抗纤维化和抗炎症反应,以及调节血脂、脂肪细胞代谢、保护糖尿病所致心肌损害等心血管保护作用,现就这些保护作用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家族中的新成员,近来研究提示其有抗高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心肌细胞肥大、影响心脏神经电生理、抗血栓形成、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等作用,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内源性拮抗剂。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1-7)与血管紧张素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 [Ang (1 7) ]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离体大鼠心脏置于Langendorff装置上 ,采用主动脉逆灌法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15min后 ,剪断丝线再灌流 30min ,造成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分别用含有Ang (1 7)或AngⅡ的缓冲液灌注 ,浓度均为 1.0nmol L ,观察它们对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压 (LVSP)及冠状动脉流量的影响。结果 :AngⅡ明显增加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程度记分 ,不利于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和LVSP的恢复 ;而Ang (1 7)可减少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程度记分 ,促进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的恢复 ,并能预防再灌注期LVSP进一步下降。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可阻断Ang (1 7)对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的影响 ,但不能改变其对再灌注期心律失常及LVSP的影响。结论 :外源性Ang (1 7)在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不同于AngⅡ ,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它对再灌注期冠状动脉流量的影响可能与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用含有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培养HUVEC 48 h,随机分为对照组、Ang(1-7)组(1 μmol/L)、AngⅡ组(1 μmol/L)和AngⅡ+Ang(1-7)组。通过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试剂盒检测各组衰老细胞数量(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活性氧(ROS)的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53和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01),细胞ROS水平增加(P<0.001),p53及Drp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AngⅡ组比较,AngⅡ+Ang(1-7)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率(P<0.01)、细胞ROS水平(P<0.001)、p53及Drp1蛋白表达量(P<0.05)均降低。结论 Ang(1-7)可能通过影响p53/Drp1通路,抑制HUVEC内ROS生成,减轻AngⅡ诱导的HUVEC衰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小鼠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小鼠胰岛素分泌细胞株NIT-1以低糖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后分为6组:血管紧张素Ⅱ组(A组)、胰岛素组(B组)、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组(C组)、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沙拉新组(D组)、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二联苯碘组(E组)、对照组(F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P47pho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H2O2水平,选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胰岛素mRNA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A组丝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较F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18±0.10和0.59±0.11,LSD检验,P<0.01).与B组比较,C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分别为1.22±0.26和1.95±0.19)、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分别为0.74±0.18和1.25±0.23)明显降低(均P<0.01),丝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显著增加(分别为1.11±0.17和0.62±0.10,P<0.01).D组、E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较C组升高,丝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 下降.A组、C组细胞内H2O2显著高于F组(分别为44.2±2.2、41.0±5.0和28.6±1.7,均P<0.01),D组、E组低于C组(分别为30.2±1.7、30.8±2.1和41.0±5.0,均P<0.01).A组、C组P47 phox水平明显高于F组(分别为1.62±0.17、1.59±0.19和0.89±0.12,均P<0.01),D组、E组P47 phox水平显著低于C组(分别为1.09±0.16、30.8±2.1和1.59±0.19,均P<0.01).就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而言,B组显著高于F组(分别为0.90±0.15和0.60±0.19,P<0.01),C组低于B组(分别为0.62±0.19和0.90±0.15,P<0.01),D组、E组明显高于C组(分别为0.80±0.17、0.82±0.19和0.62±0.19,均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加小鼠NIT-1细胞株丝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水平,降低胰岛素刺激的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酪氨酸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水平,此效应通过活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酶导致氧化应激增加而介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DMEM培养基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无血清培养12小时后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Ang-(1-7)组、AngⅡ+ Ang-(1-7)+ A-779组、A-779组;Ⅱ组:对照组、AngⅡ组、AngⅡ+不同浓度Ang-(1-7)组.上述两组作用一定时间后收集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磷酸化表达.结果 Ang-(1-7)(1000 nmol/L)可拮抗AngⅡ(100 nmol/L)诱导的VSMCs p38MAPK磷酸化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Ang-(1-7)剂量的增加,p38MAPK磷酸化表达逐渐减弱.结论 Ang-(1-7)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激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p38MAPK通路的作用,从而可能拮抗AngⅡ的致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终末活性产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以及与心脏和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抑制心脏和血管重构作用.现就血管紧张素-(1-7)对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立军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32(8):323-327
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新成员,在许多方面拮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钠、利尿、抗增生及抗炎症等作用。其作用由特异性受体介导,与缓缴肽、一氧化氮及.PGI2有关。新近发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与Ang-(1-7)构成RAS的一轴即ACE2-Ang-(1-7)轴,与另外一轴即ADE-AngⅡ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轴间的平衡对维持心血管、泌尿、生殖等系统的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血管紧张素-(1-7)[Ang-(1-7)]干预后二肾一夹(2KlC)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变化过程,以及Ang-(1-7)对血压相关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建立2KlC高血压大鼠模型后2周,经颈内静脉予Ang-(1-7)短期干预,同时多导电生理仪记录有创颈动脉压演变。放免法测定血浆AngⅡ,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O2-)浓度及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酶免疫法测定血浆前列腺素E2(PGE2)。结果Ang-(1-7)可造成2KlC大鼠血压降低。与降低血压状态相伴随,血清NO及血浆PGE2浓度显著升高(P<0.01),血清O2-浓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AngⅡ水平及血清NOS、SOD活力未受Ang-(1-7)影响。结论在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状态下,Ang-(1-7)降压机制与循环NO、PGE2浓度升高及O2-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心脏重构主要为左室肥厚,神经内分泌激素参与心肌肥厚的形成过程。血管紧张素(1-7)是RAS中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虽然都来源于血管紧张素Ⅰ,但是不同于血管紧张素Ⅱ所引发的生物学效应,具有保护心脏重构。随着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1-7)转化机制的阐明以及通过药物控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1-7)而不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的进一步研究,将会给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仔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心脏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①1.0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吸光度值(0.24±0.01)较无血清对照组(0.14±0.01)明显增加(P<0.01);0.001~1.0μmol/L血管紧张素(1-7)和1.0μmol/L血管紧张素Ⅱ共同干预后吸光度值逐渐降低,分别为0.20±0.01、0.19±0.01、0.13±0.01、0.16±0.03,均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②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脏成纤维细胞的S期百分率(14.0%±0.9%)和增殖指数(23.4±1.8)较对照组(5.4%±0.7%和10.8±2.4)明显增高(P<0.01);0.1μmol/L血管紧张素(1-7)干预后S期百分率(8.5%±0.7%)和增殖指数(16.2±2.0)较血管紧张素Ⅱ组降低(P<0.01)。③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心脏成纤维细胞的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给予0.001~1.0μmol/L血管紧张素(1-7)和1.0μmol/L血管紧张素Ⅱ共同干预后,胶原表达水平浓度依赖性的下降,均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1-7)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增加引起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机制,阐明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 经形态学及抗VⅢ因子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以下分组加入不同干扰因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①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②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③血管紧张素(1-7)组:加入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④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分别用血管紧张素(1-7)10、100、1 000、10 000 nmol/L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⑤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组:先用1 000 nmol/L A-779预处理30 min后,再用终浓度为1 000 nmol/L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30 min,最后加入终浓度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细胞生长良好,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透明度大,轮廓不清.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法,可检测到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VⅢ因子相关抗原为阳性.①与对照组比,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使E-选择素(25.39±1.97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38.71±5.51 ng/L)的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 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②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使E-选择素(3.72±0.95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90.24±9.82 ng/L)的蛋白分泌量降低,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亦降低(均P<0.01);③混合刺激组中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减少E-选择素蛋白合成,分别为21.15±1.31、17.41±1.94、12.71±1.84、9.46±1.40μ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同时也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合成,分别为214.57±7.16、196.83±8.20、176.63±8.93、155.52±8.19 n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④混合刺激组中,与AngⅡ组比较,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刺激E-选择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P<0.01);⑤加入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后,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消失.结论 血管紧张素(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下THP-1源性巨噬细胞CD40和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一定浓度的AngⅡ诱导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ng-(1-7)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0和CD40L在细胞上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40和CD40L mRNA表达.结果 Ang-(1-7)既可下调细胞表面CD40和CD40L的表达,又能使CD40和CD40L mRNA表达下降,其阻断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应用Ang-(1-7)特异性阻断剂A-779后CD40和CD40L表达再次升高,与Ang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1-7)可拮抗巨噬细胞CD40和CD40L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Ang-(1-7)是通过特异性受体MAS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快速心房起搏后局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变化,以及应用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其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30只,分为假手术组(S组),心房起搏对照组(C组),心房起搏+依那普利组(EN组),心房起搏+厄贝沙坦组(IB组),心房起搏+Ang-(1-7)组(A组),每组6只。所有犬均安置起搏器。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500次/分持续心房起搏刺激2周。EN组及IB组于起搏开始前3天开始给予口服依那普利2 mg.kg-1.d-1或厄贝沙坦60 mg.kg-1.d-1,A组经A lze t渗透泵连续给予Ang-(1-7)6μg.kg-1.h-1。2周后取右房肌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房肌组织中ACE和ACE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组较S组ACE表达显著升高,ACE2表达显著降低(P均<0.01),应用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Ang-(1-7)可明显上调ACE2表达(与C组比较,P<0.05),Ang-(1-7)同时可下调ACE的表达(与C组比较,P<0.05)。结论 Ang-(1-7)可有效逆转起搏时的ACE/ACE2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17.
脂质代谢是人体主要代谢之一,包括脂肪代谢、胆固醇代谢和磷脂代谢。脂质代谢紊乱主要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血管紧张素-(1-7)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一种新的生物活性肽,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其在降压、抗心肌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同时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1-7)通过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改善脂肪变性和调节胆固醇转运等参与脂质代谢。现就血管紧张素-(1-7)与脂质代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2~5代用于实验.培养细胞随机分两组:Ⅰ组:对照组,AngⅡ组和AngⅡ+不同浓度Ang (1-7)组;Ⅱ组:对照组,AngⅡ组,Ang (1-7)组,AngⅡ+Ang-(1-7)组,AngⅡ+Ang (1-7)+A-779组,A-779组.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p38MAPK磷酸化表达.培养细胞用RT-PCR法测定Ang(1-7)的特异性受体Mas受体的表达.结果 100 nmol/L Ang(1-7)可以拮抗100 nmol/L 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磷酸化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Ang(1-7)剂量的增加p38MAPK磷酸化表达逐渐减弱,在1000 nmol/L Ang(1-7)时即有明显减弱.Ang(1-7)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779可显著抑制Ang(1-7)的此作用.结论 Ang(1-7)呈剂量依赖性拮抗AngⅡ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MAPK通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1-7)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紧张素-(1-7)是由血管紧张素I和血管紧张素Ⅱ转化而成的7肽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扩张血管、降压、利尿、利钠、调节水钠平衡以及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与血管紧张素Ⅱ 相反的生理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一种特殊受体介导,与缓激肽、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THP-1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表达及胆固醇外流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不同浓度Ang(1-7)组、AngⅡ+Ang(1-7)+A-779组,分别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B-C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胆固醇流出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可抑制ABCA1mRNA(0.471±0.036比0.857±0.053,P<0.05)及蛋白(0.473±0.029比0.652±0.031,P<0.05)的表达,减少胆固醇外流(8.937±0.353比13.942±0.478,P<0.05);而Ang(1-7)促进ABCA1 mRNA(0.949±0.087比0.857±0.053,P<0.05)及蛋白(0.722±0.045比0.652±0.031,P<0.05)的表达,增加了胆固醇外流(15.477±0.882比13.942±0.478,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弱AngⅡ的抑制作用(P<0.05);ABC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胆固醇外流A-779组与Ang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72±0.063比0.471±0.036、0.515±0.048比0.473±0.029及9.309±0.333比8.937±0.353,P>0.05)。结论 AngⅡ可抑制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减少胆固醇外流;Ang(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受体介导拮抗AngⅡ抑制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流出,进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