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2)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影响。方法拟行手部手术患者200例,男127例,女73例,年龄18~60岁,体重53~75kg,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10ml进行阻滞。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记录穿刺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结果 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NU组(P0.05)。U组穿刺时间为(2.1±0.3)min,明显短于NU组的(3.6±1.1)min(P0.05)。U组神经阻滞总成功率为91%,明显低于NU组的100%(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6.
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术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不同的注药方法(2点注药或3点注药)对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肘管综合征拟行肘管切开尺神经松解前置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点注药组(30例)和3点注药组(30例)。2点注药组定位在桡神经和肌皮神经,3点注药组定位增加正中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完全,比较2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点注药组的阻滞成功率(95.5%)要高于2点注药组(54.5%,P〈0.01),两组间差异主要由于2点组的正中神经阻滞率较低。但2组的外科麻醉完全率并无显著差别。结论 神经刺激器辅助的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地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对于这一术式,定位肌皮神经和桡神经2支神经足以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1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行性。方法 4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5ml进行阻滞。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结果 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NU组(P0.05)。两组各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4根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19例(86.4%),明显低于NU组的22例(100.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阻滞是可行的,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在超声引导下与传统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ml,观察两组穿刺所用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时间、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作用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阻滞效果为Ⅰ、Ⅱ级的比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两例神经损伤,一例Homer综合症,一例气胸.结论:对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所用时间短、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8,(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不同配伍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寻求最佳有效配伍。方法选择择期手及前臂手术患者2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监护ECG,SPO2,心率和NIBP,持续吸氧。神经阻滞顺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A组0.3%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B组0.25%罗哌卡因加地塞米松5 mg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C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30 m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及术中呼吸、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感觉阻滞效果:C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罗哌卡因浓度≥0.25%产生感觉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效时间:D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监护,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镇痛效果满意,不仅可满足手术麻醉,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桡神经阻滞辅助腋路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腋路臂丛阻滞时常出现的桡侧阻滞不全现象,我们应用腋路加肘部桡神经阻滞于肘关节以下的各类骨科手术35例,局麻药为0.8%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肾上腺素),腋路加桡神经阻滞各为25ml、5ml,另21例单用腋路者30ml。两者效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3.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静脉套管针作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普通穿刺针有许多优点。迄今为止,我们应用这一技术,已成功地完成了52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现将结果以及操作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使用套管针进行阻滞者共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6~68岁,急症37例,择期15例。手术种类有肌腱神经吻合、断指再植、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和清创缝合术等。52例中50例阻滞成功──患者无疼痛感,阻滞时间满足手术要求,2例有桡神经阻滞不全;血管损伤出血率为7.69%(4例),而同期106例使用普通针阻滞的出血率则高达42%(45例)…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组通过异感判断针刺部位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均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均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12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n=40):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组(N组)、传统方法组(T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l·kg-1。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 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 U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 (P>0.05),N组和T组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低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P<0.05)。与T组比较,U 组和N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较高,麻醉优良率较高,起效时间均较短(P<0.05或0.01)。与N组比较,U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等率较高,起效时间较短(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有3例误入血管,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的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19.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被广泛地用于肘部以下的手术.它的穿刺点既不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那样靠近中枢神经,也不似锁骨上入路那样接近肺尖,更适合于非住院病人的麻醉.对解剖的良好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麻醉医师更好地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本文旨在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7号头皮静脉针穿刺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介绍如下。患者平卧位,患肢外展90°,前臂向上屈曲90°。按常规行上臂腋部皮肤灭菌,以消毒纱布裹住头皮静脉针的针尾孔部。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捏紧针柄,在腋窝顶部,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上方进针达腋鞘。同时,用另一手将针尾御接内有局麻药混合液的注射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