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以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病理性痛时胞内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16只,月龄2~3 71,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2组(n=8):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CCI组采用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制备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7天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记录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核内NF-κBp65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5).与S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NF-κBp65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结论 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脊髓神经损伤诱导蛋白2(NINJ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30~260 g,7~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NINJ2干扰病毒组(NP+s...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n=24),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CI)前1d、CCI后1、4、7、14、28d各随机取4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以反映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结果CCI后1d术侧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开始下降,机械痛阈CCI后7d下降至最低,热痛阈CCI后4d下降至最低,CCI后28d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或0.01);手术组术侧脊髓后角GFAP表达于CCI后4d开始增加,至CIC后7d达高峰,至CCI后28d仍维持于高水平(P〈0.05)。结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5-羟色胺5A受体(5-HT5AR)在长春新碱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P组)、空载体腺病毒组(B组)和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组(S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P组、B组和S组第1~5天和第8~12天每天定时腹腔注射0.1 mg/kg长春新碱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腹腔给药结束第2天测定机械痛阈,然后P组、B组和S组分别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空载体腺病毒和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25μl.鞘内给药后第7天测定机械痛阈,然后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组织,测定脊髓背角5-HT5AR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P组、B组和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5-HT5AR和GFAP的表达均上调(P<0.05);与P组比较,S组鞘内给药后第7天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5-HT5AR表达下调,GFAP表达上调(P<0.05),B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HT5AR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过程,从而减轻长春新碱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30 g,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成8组(n=6):对照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穿线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模型制备成功后鞘内注射PBS 50μl,M1~4组分别鞘内注射0.01、0.03、0.05、0.10 mmol/L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MSO 50μl,MG组鞘内注射0.05 mmol/L MSO 50μl,15 min后鞘内注射0.25 mmol/L氨酰胺50μl.于结扎前1周(T0)、结扎后1周(T1)、注射MSO后15、30、45、60 min(T2~5)时测定机械痛阈,最后1次测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4~6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及共表达(GFAP/GS)情况.结果 与NP组和MG组相比,S组CP组T1~5时、M3,4组T2~4时机械痛阈升高,S组、C组和M3组脊髓背角GFAP、GS和GFAP/GS表达下调(P<0.05);MG组和NP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脊髓NF-κB信号通路在大鼠持续性术后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30):假手术组(S组)、持续性术后痛组(SMIR组)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PDTC组).SMIR组和PDTC组采用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法制备大鼠持续性术后痛模型;S组仅分离暴露肌肉,未牵拉.术后1d时开始,PDTC组于30s内鞘内注射NF-KB抑制剂PDTC 10 ng,S组和SMIR组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d.于术前1 d(T0)、术后1 d(T1)、3 d(T2)、7 d(T3)、12 d(T4)和22 d(T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各时点MWT测定结束后,随机取5只大鼠,断头处死后取脊髓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T1-5时SMIR组MWT降低,T2时PDTC组MWT降低,T3-5时SMIR组和PDTC组脊髓TNF-α含量升高(P<0.05或0.01);与SMIR组比较,T2-5时PDTC组MWT升高,T3.4时脊髓TNF-α含量降低(P<0.05或0.01).结论 脊髓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持续性术后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在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脊髓水平致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 大鼠24只,体重150g~200g,随机分为4 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CI 组、SNL 组和 SNI 组。对照组不实施手术;CCI、SNL、SNI 组分别于左侧制作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CCI)、脊神经结扎模型(SNL)和保留性脊神经损伤模型(SNI)。术前3d 至术后15d 隔日使用机械刺激测定术侧后爪50%缩爪阈值。术后15d 测痛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大鼠,取L_(5,6)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用抗原癌基因蛋白 c-Fos、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OX-42)抗体分别检测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况。结果术后7d CCI、SNL、SNI 组术侧50%缩爪阈值均达到最低值,并维持至术后15d;术后15d,对照组、CCI 组、SNL 组和 SNI 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1.5、2.6±0.5、1.5±0.6、(0.8±0.4)g,大小顺序依次为对照组、CCI 组、SNL 组、SNI 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CCI、SNL 和 SNI 组Ⅳ~Ⅵ层 c-Fos 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脊髓背角Ⅰ或Ⅱ层星形胶质细胞及Ⅰ~Ⅳ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升高(P<0.05), 但 CCI、SNL 和 SNI 组间脊髓背有Ⅳ~Ⅵ层 c-Fos 阳性神经元数量、术侧脊髓背角Ⅰ或Ⅱ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及Ⅰ~Ⅳ层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况一致,提示其在脊髓水平致痛机制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激活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发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00~300 g。本研究分多剂量给药和单剂量给药两部分,均进行行为学实验和脊髓背角磷酸化ERK(p-ERK)表达检测。实验一48只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6组(n=8):假手术 生理盐水(NS)组(S组)、慢性压迫性损伤(CCI) NS组(C组)、CCI 5%二甲亚砜(DMSO)组(D组)、CCI 错义寡核苷酸10μg组(M组)、CCI U0126 5μg组(U组)、CCI 反义寡核苷酸组10μg组(A组)。鞘内给药后记录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实验二48只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3组(n=16),自CCI术前1 d至术后3 d分别注射NS(G1组)、U0126 5μg(G2组)或ERK反义寡核苷酸10μg(G3组),假手术大鼠4只为阴性对照组,检测脊髓p-ERK的表达。实验三CCI术后5 d大鼠40只随机分5组(n=8):CCI 5%DMSO组(D’组)、CCI U0126 0.2μg组(U0.2组)、CCI U0126 0.5μg组(U0.5组)、CCI U0126μg组(U1组)、CCI U0126 5μg组(U5组),假手术大鼠8只注射5%DMSO(S组)为阴性对照组,记录MWT和TWL;实验四另选CCI术后5 d大鼠20只为实验组,鞘内注射U0126 5μg,假手术5 d大鼠(阴性对照组)与CCI术后5 d大鼠(阳性对照组)各4只,鞘内注射5%DMSO 0.5 h后取材,检测脊髓p-ERK的表达。结果实验一与C组比较,U组与A组MWT和TWL升高,作用持续至术后13 d;实验二与G1组比较,G2组与G3组术后3、5 d胞浆p-ERK2表达以及术后3、5、10 d胞核p-ERK1与p-ERK2表达降低;实验三与D组比较,U0.5组给药后MWT和TWL升高,其作用分别持续至鞘内给药后6 h和2 h;与U0.2组比较,MWT:U0.5组鞘内给药后0.5、2、6 h、U1组给药后0.5、2、6、12 h、U5组鞘内给药后0.5、2、6、12、24 h升高,TWL:U1组鞘内给药后12 h、U5组鞘内给药后0.5、6、12、24 h升高;与U0.5组比较,U5组MWT鞘内给药后0.5、12、24 h和TWL鞘内给药后0.5、12 h升高;实验四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鞘内注射U0126 5μg后0.5 h胞浆与胞核p-ERK1和p-ERK2表达下降,与实验组0.5 h比较,实验组胞浆p-ERK1于6、12、24 h升高,胞核p-ERK1于2、6、12、24 h升高,胞浆与胞核p-ERK2于6、12、24 h均升高(P<0.05)。结论脊髓背角ERK激活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诱发和维持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骨癌痛大鼠脊髓水平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hospho-nuclear factor-κB,p-NF-κB)的表达位置及表达变化. 方法 雌性未交配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体重160 g~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组(BP组),每组24只.选用yon Frey纤维丝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3、7、14、21 d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评价疼痛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S组和BP组术前ld及术后7、14、21 d大鼠脊髓L4-6节段背角Ⅰ、Ⅱ板层p-NF-κB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脊髓L4-6节段背角Ⅰ、Ⅱ板层p-NF-κB与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N)、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共表达情况. 结果 各组肿瘤细胞接种前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BP组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天MWT[(3.57±1.29)g]、第14天MWT[(1.66±0.39)g]、第21天MWT[(1.40±0.16)g]降低(P<0.05);S组各时间点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BP组大鼠术后7d脊髓L4-6节段背角Ⅰ、Ⅱ板层p-NF-κB表达水平升高,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p-NF-κB几乎都与GFAP共表达,而很少与NeuN、Iba-1共表达. 结论 BCP大鼠脊髓背角水平星形胶质细胞内p-NF-κB参与介导BCP大鼠机械痛敏.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486-1491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对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炎性因子产生及A20(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ible protein 3,TNFAIP3)、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IL-17刺激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并于不同时间点(3、6、12、24和48 h)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和qRT-PCR检测IL-6、TNF-α、MIP-2、MCP-1/5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和qRT-PCR检测A20、NF-k 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IL-17刺激6、12 h时,IL-6、TNF-α、MCP-1/5和MI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显著升高(P0.05);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在6 h和12 h时显著升高,A20蛋白在12 h时表达量显著减少与NF-κB呈相反趋势,但其mRNA的表达呈逐渐减少趋势。[结论]A20和NF-κB可能在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炎性因子产生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术后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活化水平的变化,探讨p38MAPK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4)、假手术组(n=14)和CCI组(n=42)。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CCI模型,通过von Frey纤维测定大鼠神经结扎侧后足缩足反射阈值(MWT)。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 d,CCI组于术后3、7、14 d各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总p38MAPK(t-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阳性细胞和总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率。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 d,CCI组于术后3、7、14 d各处死6只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p38MAPK和p- 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各时点MWT降低(P〈0.05或0.01),t-p38MAPK阳性细胞率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38MAPK阳性细胞率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水平增加,p38MAPK通路激活,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脊髓胶质细胞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Ⅱ级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取蛛网膜下腔置管成功的大鼠65只,随机分为5组(n=13),生理盐水组(NS组):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NS 50μl;炎性痛组(IP组):采用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氟代柠檬酸组(FC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FC 1 nmol/10 μl,15 min后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NS 50 μl;NS+IP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NS 10 μl,15 min后制备炎性痛模型;FC+IP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FC 1 nmol/10 μ,15 min后制备炎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前2 d(T_0)、皮下注射药物前(T_1)和注射药物后2、4、6、8、10、12、24、26 h(T_(2~9))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皮下注射药物后8 h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NS组比较,IP组和NS+IP组T_(3~9)时MWT和TWL降低,FC+IP组T_(3~9)时MWT降低,T_(8,9)时TWL降低,IP组、NS+EP组和FC+EP组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与IP组比较,FC组T_(3~9)时MWT和TWL升高,FC+IP组T_(3~7)时MWT和TWL升高,2组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NF-κB信号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6组:人工脑脊液(ACSF)对照组(AC组,n=16)鞘内注射ACSF 10μl;PAF诱发大鼠痛敏组(PAF组,n=16)鞘内注射PAF 10μg(溶于10μl ACSF);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DC组,n=8)和低、中和高剂量SC-514组(S1-3组,n=8)分别于鞘内注射PAF前2 h腹腔注射0.1%DMSO溶液2 ml、SC-514(溶于2 ml 0.1%DMSO溶液)10、50、100 mg/kg.分别于鞘内给药前、给药后5、15、30、45和60 min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随后每间隔30 min测定1次,连续4 h,ELISA法检测脊髓TNF-α和IL-lβ的表达.结果 鞘内注射PAF可诱发机械痛敏和热痛敏,上调大鼠脊髓TNF-α和IL-1β的表达;Iκβ激酶-β抑制剂SC-514可剂量依赖性地减轻PAF诱发的痛敏,抑制脊髓TNF-α和IL-1β的表达上调.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鞘内注射PAF诱发大鼠痛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术后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性术后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2组(n=24):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制备持续性术后痛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内收肌,不牵拉皮肤肌肉组织.分别于模型制备前(基础状态)、制备后1、3、12、22和32 d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各时点MWT测定结束后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后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测定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假手术组各时点MWT和脊髓GFAP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模型制备后1~22 d MWT降低,12 d时最低,模型制备后3~22 d脊髓GFAP表达上调,12 d时达峰值(P<0.05或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WT降低,脊髓GFAP表达上调(P<0.05).结论 大鼠持续性术后痛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一氧化氮(NO)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敏化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00~300 g,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预先给药组(S-N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和CCI预先给药组(CCI-N组).建立CCI致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N组和CCI-N组分别于模型制备前鞘内注射10 μl(250 μg)NC-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 d测定热痛阈,于术后4、7 d各处死4只大鼠,取L4,5脊髓,测定脊髓背角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术后3 d热痛阈较基础值均降低(P<0.05);与S组和S-N组比较,CCI组热痛阈降低,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上调(P<0.05),CCI-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比较,CCI-N组热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下调(P<0.05).结论 NO参与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敏化,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脊髓背角pCREB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神经痛模型(CCI)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假手术(Sham)组:未结扎坐骨神经,每组10只。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1、3、5、7、14 d(分别记为T0、T1、T2、T5、T7、T14)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测定右后肢热刺激回缩潜伏期(PWTL)、电刺激回缩阈值(PWET),并于T14取L4-5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Cx43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T0比较,CCI组T1-14PWTL缩短、PWET降低(P<0.01),Sham组T1-5PWTL缩短、PWET降低(P<0.01),T7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CI组右侧脊髓背角GFAP、Cx43染色均强于Sham组,且主要集中在Ⅰ-Ⅱ层。CCI组右侧脊髓GFAP、Cx43阳性染色面积均大于Sham组(P<0.01),CCI组、Sham组GRAP阳性染色面积分别占(29±7)%、(19±5)%、Cx43阳性染色面积分别占(17±3)%、(4±1)%。两组左侧脊髓GFAP与Cx43染色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Cx43与GFAP增加,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可能在神经痛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NF-κB在氯胺酮诱导大鼠原代培养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6 d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15孔,随机分为3组(n=5):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NF-κB抑制剂SN50组(KS组)分别加入1 mmol/L氯胺酮、1 mmol/L氯胺酮+2.5 μmol/L SN50,作用24 h.洗脱后24 h时采用凝胶迁移实验检测神经元NF-κB活性,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XL和Bax的表达,计算Bcl-XL/Bax,计数凋亡神经元,电镜下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C组相比,K组NF-κB活性、Bcl-XL/Bax、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K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组相比,KS组NF-κB活性、Bcl-XL/Bax、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电镜结果显示:KS组神经元损伤较K组明显减轻.结论 NF-κB参与了氯胺酮诱导大鼠原代培养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胫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探讨骨癌痛产生与维持的机制.方法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经大鼠体内腹水传代增殖,种植于大鼠左侧胫骨建立胫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35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5)、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n=15)、胫骨癌痛组(P组,n=15).C组选取5只大鼠,K组和P组于种植后第6天、第12天和第18天随机取5只大鼠测定左后足机械痛阈,随后处死大鼠,取左侧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K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及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组比较,P组于种植癌细胞后第6天、第12天及第18天时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降低,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升高(P<0.01).与种植癌细胞后第6天比较,种植癌细胞后第12、18天时P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下降,左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升高(P<0.01),而P组种植癌细胞后第12天与第18天比较,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与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胫骨癌痛的产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幻肢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11只,雌雄不拘,体重29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组,n=5)和单侧坐骨神经横断组(SNT组,n=6).术后持续观察SNT组大鼠自噬情况,并进行自噬评分.术后28d时取L5节段脊髓组织,分别进行iba-1(标记小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计数.结果 S组无一只大鼠发生自噬,SNT组术后2d开始陆续发生自噬,最高自噬评分9~11分.与S组比较,SNT组手术侧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减少(P<0.05).结论 幻肢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