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毒痢治验     
热毒痢,古称疫痢。发病暴急,病势危重,以夏秋之季多见。多因感受暑热疫毒之邪,直犯肠道,蕴结薰蒸,腐蚀肠膜,阻塞气机,肠道传导失司所致。症见壮热频渴,腹痛里急,下痢脓血,治宜清热解毒。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营,出现神昏、抽搐者,又当凉血开窍,熄风镇静。若邪盛正伤,已出现正虚邪陷,阳气欲脱的险证,治又宜回阳固  相似文献   

2.
仲景《伤寒杂病论》,涉及肺系病证颇多,诸如咳嗽、气喘、痰钦、吐衄、肺痈等等。其立法遣方,随证而异。用通腑攻下法治疗肺系病证,是仲景开辟的新途径。然而,其理论实渊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指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说明肺与太肠,互为表里,互相关连。肺主气,司呼吸,有宣发肃降之功效。正常情况下,肺气肃降,肠腑畅通。若肺经受邪,肃降不利,则大肠不得传导,浊气上逆,影响肺之宣发。凡遇此类病证,仲景认为,“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仲景深研歧黄,见病思源,“随其所得而攻  相似文献   

3.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互为表里。《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肺肃降下行之气,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病理情况下,肺有病,可致大肠传导失司,大肠传导失司又可导致肺气不利,肺与皮毛相表里,开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中毒性痢疾的认识大体归纳如下:古代的“疫痢”、“疫毒痢”、“毒痢”与现代医学的中毒性痢疾相近似。其病因认为是:“毒痢,痢之因于毒者,此症多因痧毒内陷,痢下脓血”所致。《伤寒指掌,中指出,不外“痧毒疟痢等病因暑湿秽合邪”所引起的。毒痢之发生是暑湿秽邪自口而入,直犯中焦(胃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暑湿之邪随气血而蒸腾,机体为了驱病毒达于肌表,于是邪正交争,而出现壮热(高烧)。由于本病毒势猛烈,再上乘于心,蒙蔽神明,遂致昏迷。心肝(包括现代医学之神经系)原属一体,子病及母,木火相燔,而现惊厥(抽风)。  相似文献   

5.
我们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以大剂理气法,应用于病机类同的肛肠疾病,获效满意,今举案例三则。一、结肠炎张××,男,43岁,采购员,1983年12月9日就诊。自诉由于盛夏季节,饮食不慎,患腹泻,治疗月余方愈。后因嗜食酒肉,症状遂发,症见腹痛即泻,便下脓血,腹胀下坠每天5~6次,复用中西药治疗,便次虽少,余症不减,迁延数月不愈。后赴郑州某医院经结肠镜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查其体质尚好,舌苔薄黄而腻,舌质红,脉象弦滑。辨证为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通,传导失司所致。遂拟小承气汤合白头翁汤加减。处方:厚朴13克枳实20克木香30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这一世界性难治病在中医病证中的归属,指出饮食不洁,疫邪外袭为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邪伏肠间,肠之泌别失司为本病病机关键,以及该病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认为本病应分为疫毒炽盛、疫毒脾虚两型,当选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及葛根芩连汤合理中汤进行治疗,作了理论上的阐发且有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学习《章次公医案·痢疾门》(注1),发觉其由清、温两大根本法则衍化出的治痢八法,颇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故不揣浅陋,试作刍议,请高明正之。清法清法为治痢常用之法,对邪正皆实而病程短暂者尤有实用价值。章氏常据症情的不同,将清法与疏表、解毒、攻积、固涩四法合参,而辨证分投。 1.清里疏表法: 湿热痢患者如又感受了风热时邪,表现脐下阵痛,痛则欲泄,所下系赤冻,壮热头痛,  相似文献   

8.
刘新茹  张怡  马学  刘嘉薇  郭宇  吕尚斌 《中医学报》2020,35(6):1181-1184
溃疡性结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肾失封藏均可影响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下、气血痰瘀阻滞,大肠传导失司,搏结于肠而发病。因此,本病应以升清降浊为治则。通过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以健脾升阳,配伍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一则胜湿,一则升发清阳;痛泻要方疏肝健脾、调畅气机,配伍杏仁、旋覆花等肃肺之品肃降肺气;桔梗、麻黄等宣肺,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宣肺清肠,当归、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补骨脂、附子、肉桂等温肾以温补脾肾,助其运化,配伍赤石脂、诃子等涩肠止泻。上述各法,从脾、肝、肺、肾论治而调整气机升降,使脏腑调和,泻痢自止。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 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 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 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相似文献   

1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好发于冬季,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咳嗽是因外感六淫或脏腑内伤,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素问·宜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桑杏汤出自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能轻宣温燥,润肺止咳,用于治疗外感风燥证.临床中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敬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1.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12.
痢疾,古称肠澼、滞下、下利。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丙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而成。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都有较一致的认识。惟分类繁多,施治各异,有令人无所适从之感。吴瑭《温病条辨》论痢,采历代医家治痢之长,参以亲身治疗经验,分别治痢诸法,比较全面而细致,有裨实用。今于学习《温病条辨》之后,试将其治痢诸法分述于后: 一、清热化湿法:(参见中焦篇89、90、99条) 为治痢最常用之法。适于痢下由于湿热内蕴,肠中气血被阻,传导失职。证见腹胀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次数频繁、肛门灼热或身热烦渴、溺短赤、苔腻微黄、  相似文献   

13.
泄泻一证,其类多端,得於六淫五邪、饮食所伤之外,复有杂合之邪,临床亦屡见不鲜。经云,肾主大小便,又曰肾司开阖,又曰肾开窍于二阴,可见肾不但主小便,而大便之能开而复能闭者,皆肾之操权也。然总因泄泻之证,其病位仍以脾胃大小肠为主,前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和“无湿不成泻”。大凡病因皆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心肾火衰等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传导失司,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其病由此出矣。故常法祛新以健脾化湿为主,但不知人体素质有强弱,起居饮食有差异,外感六淫五邪之不同,以及内在脏腑的功能失调。因此泄泻的临床表现多种治疗不泥,当园机活法。  相似文献   

14.
1《医经溯洄集》论中风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余尝考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只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引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不遂;风痱者,身无疼痛四肢不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风痹者,诸痹类风状.《金匮要略·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由是观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  相似文献   

15.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6.
龙胆泻肝汤出自《兰室秘藏》是专为清泻肝胆实火湿热而设。由龙胆草、木通、车前子、柴胡、黄芩、栀子、当归、生地、泽泻、甘草组成。全方在苦寒直折肝胆实火之中不伤其流展条达之性,在清利湿热之中预防耗伤肝之明血,泻中有补·利中有养·使邪去而正不伤·确属清泻肝胆实火湿热之良剂。临症用之·诺能谨守病机,因证化栽·可收到异病同冶的功效。笔者在临证中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获效甚佳,谨举验案三则为证。l眼睑跳动症李某.女.32岁.教师。1992年11月17日初诊,患者右侧耳后至太阳穴处有以行感.伴头目眩晕2年余。近3月来又感两眼…  相似文献   

17.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18.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19.
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和便脓血为主证.本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又称腹疾、肠辟、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水谷痢、赤白痢、热痢、冷痢、脓血痢、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疫毒痢、奇恒痢等.本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之物,邪积交阻,损伤肠胃而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此病.儿童因卫生习惯差,抗病能力低,感染本病的机会较成年人多,占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20.
便秘从肺论治五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便秘属大肠病变,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又《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大肠司燥金,喜润而恶燥……与肺相表里,故病多治肺之法治之。”验之临床,言中肯綮,今就便秘从肺论治总结五法如下。1宣肺通秘法肺的宣发功能是保证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的关键。肺与大肠相表里,经脉上相互络属,肺的正常宣发是大肠濡润和运化的基础。肺失宣发,津不布肠,临床见大便干结不通,腹满胸闷,咳喘气逆,咯痰白粘或黄,口干不欲饮水,苔白厚而干等。治当宣发肺气,润肠通便。方用《类证活人书》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