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腰椎滑脱直接导致滑脱椎体与下位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减少,滑脱椎体间接触面积是决定椎间应力和腰椎退变的重要因素。腰椎椎体截面是不规则的肾形,没有成熟的数学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 目的: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集25套L4椎体下表面和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14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age-ProPlus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观察0~100%滑移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根据此规律提出新的腰椎滑脱临床分期,并应用其指导治疗56例腰椎滑脱患者。 结果与结论: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个双曲线:滑脱率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和(44±2)%处。48例腰椎滑脱患者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Staufee标准优良率达90%左右。提示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并指导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L-TLIF技术及探讨其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的临床价值。方法L-TLIF是在TLIF基础上做了改进,放置8~11mm植骨块在脊柱中柱,应用杠杆原理,植骨块作为支点,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力臂,通过适当的压力恢复腰椎前突并维持椎间隙高度。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L-TLIF技术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3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术前临床症状和手术效果分别按照JOA腰背痛评分标准和JOA改善率进行评估。术前、术后腰椎摄片以判断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突弧度、椎间隙高度和骨融合情况。结果32例患者经2~18月(平均12.4月)随访,术后腰椎X线摄片显示腰椎前突弧度、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腰椎滑脱基本复位。术前椎体滑移距离2.5~12.0mm平均6.5±1.3mm,腰椎前突弧度为10.5~32.5度,平均22.5±5.6度,椎间隙高度为3.5~8.5mm,平均6.7cm±0.6mm,JOA评分为(14.8±2.2)分。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3.5mm,平均1.5±0.8mm,较术前减少76.9%,随访其间腰椎滑移距离无明显变化,腰椎前突弧度为25.5~46.0度,平均32.5±8.3度,椎间隙高度为7.5~11.0mm,平均8.9±0.8mm,JOA评分为(26.8±2.8)分,术后JOA改善率为74.5%,随访大于12个月的24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现象。结论使用L-TLIF技术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腰椎滑脱基本复位,并有效地恢复了腰椎前突和椎间隙高度,获得了较高的骨融合率,为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肖育洪  刘宏等 《医学信息》2001,14(12):856-856
椎弓峡部裂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脊椎疾病。椎弓峡部裂及其所致椎体滑脱则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CT检查不仅可以明确椎弓峡部裂的存在 ,而且可以更全面、详细地提供椎管内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资料。现将我院近 12年来遇到的椎弓峡部裂患者 36例的 CT表现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病例 36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36岁 ,36例患者中行完整椎体扫描者 19例 ,扫腰 3- 4,腰 4- 5 ,腰5骶 1椎间隙再加扫腰 4,腰 5椎弓峡部者 17例。扫描层厚 ,层距常规 5 mm ,部分薄层及重叠扫描。2 结果腰 5椎弓峡部裂 30例 ,腰 4椎弓峡部裂 …  相似文献   

4.
髂腰韧带的形态及抗L5椎体滑脱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ILL)的形态学,探讨其在防止L5椎体前滑脱中的作用。方法:成人男性防腐标本26具,观察ILL起止点和走行,测量其长宽厚度。取10具标本制腰椎滑脱模型,等分为两组,A组为ILL保留组,B组为ILL切断组。测量在300、600、900和1200 N负荷时L5椎体在S1椎体上缘的位移。测量A组和B组在不同载荷下L5椎体的位移和移位程度,用Stata 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LL由上部和下部韧带组成。上部韧带主要起自L4横突,止于髂骨嵴的内缘和腰方肌在髂嵴的附丽部。厚(2.22±0.28)m m,宽(10.72±2.34)m m,长(69.80±5.02)m m。下部韧带不能再细分成束,主要起自L5横突,主要止于髂后粗隆,最长(82.20±4.02)m m,主束前缘长(36.64±2.30)m m,后缘长(8.54±1.78)m m,宽(12.22±2.18)m m,厚(4.30±0.96)m m。A组和B组在不同载荷下L5椎体的位移和移位程度,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ILL具有特异的形态学结构特点,有阻止和减少L5椎体向前滑脱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像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X线,CT,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经X线、CT、MRI检查确诊的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图片资料。结果三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MRI对显示骨结构,钙化不如CT,但可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椎管、椎间孔、硬膜囊的改变。而且还可在矢状位上精确测量滑脱的程度。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像诊断,普通X线平片作为常规检查,CT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银中 《医学信息》2001,14(3):187-189
骨脱 (soondylolistesis)是由希腊字 spondylo(椎体 )和L isthesis(滑移 )结合而成。对其认识已有二百多年历史。1782年比利时产科医师 Herbiniaux首先描述 L5 椎体在骶椎上向前滑移 ,185 4年 Kilian将此症命名为腰椎滑脱症。现如今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 5 %〔1〕。1 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近年来 ,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历经改进 ,归因于对滑脱病因、病理的深入认识 ,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尤为重要。绝大多数滑脱发生于 L4~ L5 或 L5 ~ S1 ,本文 L5 ~ S1 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Grobler、Kazuhiro等均对脊柱滑脱的生物力学进…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8.
葛武  程光齐  刘中远 《解剖与临床》2004,9(3):182-182,184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其中,退行性滑脱30例,椎弓根峡部不连滑脱6例;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7例。结果:经8~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未发现断钉现象,椎体间融合好。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联合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脊柱滑脱中两种后路固定方法中螺钉局部受力情况。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L5),Panjabi法制备腰椎滑脱模型,固定器械为SINO椎弓根钉及固定棒。应用电阻应变测量法及生物力学测量方法,通过INSTRON5567材料实验机对标本进行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5种状态的测试。实验分为二椎体固定组(A组)和三椎体固定组(B组)。结果二椎体固定组在垂直压缩、前屈、左右侧弯运动时提拉钉所受应力大于三椎体固定组(P<0.05)。结论三椎体固定时提拉钉根部所受应力小于二椎体固定,能够有效降低螺钉因疲劳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症状较为典型的腰椎滑脱症病例118例,采用RF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结果:本组1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4个月,滑脱复位率89.8%(106/118),椎体间融合率91.5%(108/118),无再滑脱现象.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RF椎弓根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可直接复位滑脱椎体,即刻稳定病变节段,增加椎间孔截面积间接扩大侧隐窝而缓解对神经根的卡压,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1.
自体筋膜固定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筋膜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及循环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18具新鲜猪脊柱运动节段(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植骨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长期疗效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2月期间对4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病例,将其设为A组.同期40例采用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病例设为B组进行比较,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根据长期疗效改善率和影像学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以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长期疗效改善率,A组为(89.72±9.15)%,B组为(72.75±11.15)%.A组植骨融合率90%,椎间隙高度恢复率95%,B组植骨融合率80%,椎间隙高度恢复率70%,两组数据经t检(t=5.815,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椎间融合器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高,保持了椎间隙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支架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lograft interbody fusion cage,AIFC)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Ⅰ-Ⅱ°滑脱17例,Ⅱ-Ⅲ°滑脱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3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4例,其中15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 39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9例,植入1个15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3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有1-2mm的回落丢失,1例AIFC破裂,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DLS)患者多裂肌影像学形态表现,探讨影响多裂肌脂肪浸润的因素及脂肪浸润与DL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L4/5或L5/S1 Ⅰ°退变性腰椎滑脱的46例患者纳入DLS组;同期于我院体检门诊行腰椎MRI检查的48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浆胆固醇、L4/5和L5/S1椎间隙水平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比例、腰椎前凸角(LLA)、骶骨倾斜角(SS)。测量DLS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症状持续时间。结果 DLS组的LLA、SS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多裂肌脂肪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节段多裂肌脂肪比例大于非滑脱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退变性滑脱者L4/5椎间隙多裂肌脂肪比例与年龄显著性相关(r=0.642)。多裂肌脂肪比例是DLS的危险因素(OR=1.216,OR=1.090)。结论 DLS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影像学表现为脂肪浸润程度增加,肌组织面积减少,滑脱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大于非滑脱节段。L4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与年龄显著性相关,多裂肌脂肪浸润是D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I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0例;L4.5滑脱12例,L5S1滑脱15例;23例为峡部裂性,14例为退行性。结果 随访10-38个月,平均23.6个月。通过对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比较,37例中33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9.2%;27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8例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97.3%;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且无高度丢失。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稳定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椎间撑开解剖复位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5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II度以上)患者均施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 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但随机选择是否在术中进行解剖复位的操作,复位组30例,对照组26例,随访时比较两组病例的影像学、JOA功能障碍评分及并发症。结果:56例均获得13~46个月(平均32月)随访。复位组的影像学结果及最终融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都有较高的JOA功能障碍评分,复位组略优于对照组(P<0.01)。复位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23.1%。结论: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中进行解剖复位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影像学结果、植骨融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26例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应用PMMA增强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行短节段固定复位加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手术治疗。对16例骨质疏松及滑脱不严重患者采用单一病椎多孔中空骨水泥螺钉加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10例骨质疏松或滑脱较重患者采用双椎体多孔中空骨水泥螺钉固定。测量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及滑脱角。结果 术中出现骨水泥漏2例,术中及术后无不适。并发硬脊膜损伤2例,经缝合修复后无脑脊液渗漏。1例术后出现健侧下肢放射痛并麻木,行翻修手术后症状消失。9例I度滑脱、12例Ⅱ度滑脱患者术后解剖复位,3例Ⅱ度滑脱和2例Ⅲ度滑脱患者留有I度滑脱。随访12~30个月,平均23.3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及滑脱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8.46%。随访期间,全部病例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无位移,滑脱无复发。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间隙塌陷。融合成功24例,融合率92.3%。结论 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伴Modic改变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腰椎滑脱伴Modic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腰椎滑脱患者术前经X片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确定椎体滑脱程度和Modic分型。将患者按照滑脱程度及是否合并Modic改变分为6组:A组,Ⅱ°滑脱;B组,Ⅲ°滑脱;C组,Ⅱ°滑脱伴Modic I型;D组,Ⅱ°滑脱伴ModicⅡ型;E组,Ⅲ°滑脱伴ModicⅠ型;F组,Ⅲ°滑脱伴ModicⅡ型。患者术前和随访按视觉疼痛模拟量表( VAS)评分和Osew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ODI)进行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内术后的腰腿痛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001);各组间腰腿痛及ODI评分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伴Modic征改变的腰椎滑脱患者经PLIF术治疗可获得的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的病理关系,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固定、椎间体融合的手术方法。方法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患者均有腰痛或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痛,全部采用后路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探查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对手术方法原则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2例手术患者中按Stamffer疗效标准,良好48例,尚可4例,良好率达92.3%。结论由于脊椎瞬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ICR)应力点的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在病理上是互为因果的。该手术治疗保持了ICR的正常应力范围,减少了脊椎前滑力,维持了脊柱各方向近期和远期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