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从脾论治对其运动功能及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四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40-6141
目的: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很多,从脾论治法是其在的一种,探讨早期运用从脾论治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150例,随机单盲分组对照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从脾论治中药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Carr-Shepherd评定法进行评估。结果:在疾病恢复近期,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肌力恢复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运动功能分吸情况治疗组重度有3例,中度有25例,轻度有48例,对照组重度有18例,中度有29例,轻度有27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92,P&;lt;0.01);肌力评定治疗组零、微缩、差、尚可、良好的例数分别为0,4,28,33,11例,对照组则为3,9,45,17,0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271,P&;lt;0.05)。结论:从脾论治中药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力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安全性,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是否可作为评定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客观指标。方法:105例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脑梗死患者,并排除发病已超过1周,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失语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7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对照组未给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同时对患者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及做SEP检查。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的FMA值为68.15&;#177;20.12与对照组58.69&;#177;19.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74,P=0.0290),治疗后康复组SEP的潜伏期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0.01)。治疗前后的FMA值与SE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明显负相关(P&;lt;0.05或0.01)。结论:早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作为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4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康复组及对照组 ) ,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 ,于发病 1周内生命体征稳定时进行系统康复训练 ,而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 ,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采用脑卒中病损评估法(StrokeImpairmentAssessmentSet ,SI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 (ROM)、疼痛、躯干控制能力及健侧肢体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祛风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5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祛风通痹丸,对照组28例,口服旭痹冲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5.7%。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疗效均优与对照组。结论 祛风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关节功能恢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良  关爽  宋琳  郑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24-682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12例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入康复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作业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只施行单纯的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22.00&;#177;3.37,与治疗前5.82&;#177;2.33比较有显著提高(P&;lt;0.05),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14.43&;#177;3.21,与治疗前6.09&;#177;2.13比较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如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98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组(治疗组)。两组患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初发脑卒中,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及病情程度等方面均差异无显性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用Brunnstrom治疗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并进行上肢疗效观察。方法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2002-01/2003-09收治的住院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案基本相同,惟治疗组进行针灸。通过复查头CT,并观察患者偏瘫侧上肢功能活动度,患病早期肌张力的变化,定期对患者采用Brunnstrom六级法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但恢复到Ⅴ~Ⅵ级患者治疗组稍多。结论 配合针刺可提高肌张力,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康复,减少残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SIRS和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机制的亢进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旨在探讨SIRS、MODS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情况及血小板活化在MODS发展中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近2年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早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其中早期组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发病后3天),对照组2周后进行康复训练.2组患者于入院时及1个月时(发病后30天),进行Be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早期组出院时Be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少肢体瘫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我院近年来购置了电动直立床、减重步态训练器、平行杠、砂磨板、手指肌力训练器等一系列康复器材,先后选派三名护士分别利用半年时间到省外康复中心进修学习系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并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与其他药物改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LMWH与其他药物治疗ACI的14项对照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①同质性检验:r=15.05,自由度为13,P&;gt;0.05。②合并效应量的检验:OR合并=3.0850,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2.35~4.04。OR合并的检验:r=66.38,P&;lt;0.001。③LMWH组共发生注射局部皮下出血71例(8.9%),上消化道出血11例(1.4%),牙龈出血4例(0.5%),阴道出血4例(0.5%),血尿1例(0.1%);对照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例(0.9%),与LMW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④LMWH组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结论:LMWH改善ACI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显著优于目前常用药物,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赵蓬  张谦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99-6999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病例1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风病症状积分.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功能巴氏指数(MBI)的统计,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有效率为9l%,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0%)(P&;lt;0.01),中风病症状积分,FMA和MBI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有利于肢体功能状态的改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孙凤兰 《现代康复》2001,5(1):148-149
目的 20例急性脑梗死患早期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观测。方法 通过床上锻炼,起坐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康复训练步骤进行早期运动功能康复。结果 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早期实施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恢复其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的治疗作用及神经功能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口服路优泰(Neurotan),300mg/次,3次/d,并配合心理治疗。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抗抑郁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抗抑郁疗效为84%(21/25),对照组为52%(13/2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512,P=0.029)。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为80%(20/2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428,P&;lt;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1 入选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梗死;③年龄≤75岁;④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观测。方法通过床上锻炼,起坐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康复训练步骤进行早期运动功能康复。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恢复其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2011年8月,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7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入院第1d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在发病14 d行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ADL)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护理30 d后的Bar-thel指数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恢复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复,探索减轻其残疾,恢复其上肢功能康复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两个月后运动功能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结果 上肢功能、手部运动、手精细功能,入院时第1次评价:对照组为(3.20&;#177;0.45),(1.55&;#177;0.89),(1.40&;#177;0.59)分;实验组为(3.22&;#177;0.55),(1.50&;#177;1.00),(1.39&;#177;0.52)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价:对照组为(3.85&;#177;0.51),(1.80&;#177;0.55),(1.50&;#177;0.56)分,实验组为(5.45&;#177;0.67),(3.28&;#177;0.81),(2.80&;#177;0.54)分,实验组两次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