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162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患者辨证分为5型取穴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进行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3.2%;针刺治疗前后症状学积分分别为(13.23±3.25)分和(9.12±2.48)分,检验学积分分别为(6.57±3.89)分和(4.93±3.17)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疗效确切,且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提示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偏头痛病理改变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是发作时间持续4~72 h,疼痛部位为单侧,搏动性疼痛,伴恶心等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偏头痛的发作主要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及5-羟色胺的含量有关,这些相关物质能作用于皮质扩展性抑制.本文主要探讨针刺与皮质扩展性抑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一、血管机能障碍与偏头痛十九世纪以来,人们注意到偏头痛发作期间病人血管舒缩机能异常。Graham等曾论述过在偏头痛性头痛期间病人颞浅动脉搏动幅度增大,他们认为偏头痛发作前先兆的神经系症状与颈动脉床血管收缩有关,而血管随后的被动舒张导致了头痛。显然,酒石酸麦角胺能中止偏头痛发作是因为它有收缩血管的性质。多年后,Heyck强调大脑颈动脉动静脉吻合(AVAs)的作用。AVAs的开放能使来自毛细血管床的血液分流,造成脑血氧过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系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先天性颅内血管畸形和动脉硬化。由于发病急、症状重,良好的护理对病人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解生 《今日药学》2004,14(1):51-52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过多的内、外刺激可引起血管扩张,当血管扩张时,伤害性刺激促使三叉神经末梢释出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如P物质、钙基因相关肽及神经激肽,引起神经性炎症.随着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新药物、新疗法不断出现,笔者收集了有关治疗偏头痛的药物、方法和疗效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类高度流行并具病废性(指疾病发作期间可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然其大多患者又未被诊出和得到治疗的神经病学疾病。偏头痛似有明显的遗传性基础。其中如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等某些不太常见类型偏头痛的特定致病基因业已获得鉴识并发现。最常见的突变影响到一种编码神经元钙通道的染色体19上的基因。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其它类型偏头痛也可能属离子通道病。另在偏头痛发作期间,神经事件会致脑膜血管扩张、由此引起疼痛、进一步的神经激活和炎症等。因为神经事件与血管事件相关联,所以偏头痛亦被认作为一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桂萍 《天津药学》2002,14(3):31-32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1].先后有人提出血管源性和神经性两种学说.但目前更倾向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2],该学说认为,过多的内、外刺激可引起血管扩张,当血管扩张时,伤害性刺激促使三叉神经末梢释出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如P物质、钙基因相关肽及神经激肽,引起神经性炎症[3].在我国对偏头痛的流行病的调查,虽然未引起死亡,但其频繁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和工作,随着对偏头痛病的病因学以及与该病相关的受体亚型的研究,其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突破,本文就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及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治疗偏头痛药物与5—HT受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发病部位在脑膜血管上,5-HT系统参与首要作用,多巴胺(DA)系统居其次。急性发作前期释放大量5-HT,作用于脑膜血管,使血管收缩;急性发作时,血管过度舒张,浆液外渗,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冲动从三叉神经上传,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怕光等神经症状。偏头痛发作时,DA系统处于超敏。发作期应用5-HT1D受体激动剂和D2受体拮抗剂治疗;长期性预防发作可用5-HT2受体拮抗剂和DA受体激动剂。舒马曲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发病部位在脑膜血管上,5-HT系统参与首要作用,多巴胶(DA)系统居其次。急性发作前期释放大量S-HT,作用于脑膜血管,使血管收缩;急性发作时,血管过度舒张,浆液外渗,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冲动从三叉神经上传,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怕光等神经症状。偏头痛发作时,DA系统处于超海已发作期应用5-HT1D受体激动剂和D2受体拮抗剂治疗;长期性预防发作可用5-HT2受体桔抗剂和DA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是当今最有选择性的5-HT1D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急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针刺少阳经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提炼和阐释,进一步证实针刺少阳经穴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偏头痛疗效,以便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损伤性。自发性又分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或软脑膜进入蛛网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2000~2003年我科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2例,经治疗和护理,治愈35例,好转27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2例。笔者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住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Gree.  DA  李玉爱 《世界临床药物》1989,10(2):79-84
一、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偏头痛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综合征,包括阵发性头痛及全身症状(特别是胃肠道症状),有时有局限性神经障碍。现代有关偏头痛发病理论主要有两种学说,即血管发病理论和神经发病理论。 1.血管理论 17和18世纪,Willis T等人认为颅内外血管异常对偏头痛发病非常重要。支持这一理论的较新的证据包括血管活性麦角生物碱可消除偏头痛急性发作,血管扩张剂如亚硝酸异戊酯可消除偏头痛先兆发作,而偏头痛先兆发作时局部脑血流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14.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目前已知的体内作用最强的内源性舒血管活性肽。近年来CGRP已成为国内外偏头痛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文献显示其在偏头痛三叉神经血管系统(trigeminal vascular system,TGVS)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抑制CGRP的释放和CGRP受体的活性是偏头痛治疗的关键切入点。由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CGRP及偏头痛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机制文献,以期能阐明偏头痛发作中CGRP的作用,为基于CGRP的已有治疗药物和新的偏头痛治疗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再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佑锦 《淮海医药》2000,18(3):221-22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我科1996~1999年共收住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7例,其中再出血病例61例.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过多的内、外刺激可引起血管扩张,当血管扩张时,伤害性刺激促使三叉神经末梢释出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如P物质、钙基因相关肽及神经激肽,引起神经性炎症。随着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不  相似文献   

17.
颈源性偏头痛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以偏头痛为主症,伴随颈肩疼痛、头晕恶心、耳鸣、视觉异常,甚至发生猝倒、昏厥等表现的症候群叫。笔者运用针刺、推拿和牵引治疗颈源性偏头痛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5-羟色胺_1(5-HT_1)样受体激动剂的抗偏头痛作用 5-HT_1样受体激动剂能缓解偏头痛,据认为这是由于:(1)抗偏头痛药麦角胺和美西麦角(methysergide)选择性收缩颈部血管床;(2)利血平引起偏头痛样症状,而静脉注射5-HT可缓解偏头痛;(3)偏头痛发作时,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诱导大鼠脑膜核因子-κB表达增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偏头痛大鼠模型不同时相脑膜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特征。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照组、GTN iv 后0.5,1.0, 1.5, 2.0, 4.0 h组脑膜NF-κB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采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相应时间点脑膜核NF-κ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GTN iv后0.5 h即出现大鼠脑膜NF-κB核阳性反应和核NF-κB蛋白表达量增高,1.5 h核NF-κB蛋白表达量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至4 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TN iv后早期脑膜呈时限性核NF-κB蛋白表达增强,提示NF-κB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偏头痛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偏头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针刺百会、四神聪、合谷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布洛芬(芬必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