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腔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子宫内膜增生症(EH)及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因子宫异常出血(AUB)、不孕症及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的可疑子宫内膜病变,于十堰市太和医院进行宫腔镜检查的4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宫腔镜普通白光成像技术(WLI)与NBI检查,以及子宫内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以子宫内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宫腔镜WLI与NBI诊断EH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这2种检查诊断EH病理分型的敏感度,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采取宫腔镜WLI与NBI对EH及子宫内膜癌诊断:Kappa值分别为0.793、0.843;敏感度分别为83.5%(111/133)、91.7%(122/133),特异度分别为94.8%(271/286)、93.7%(268/286)。宫腔镜NBI诊断EH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宫腔镜WLI,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6,P=0.041);而二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9,P=0.591)。②采取宫腔镜WLI与NBI对EH病理分型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6.9%(89/133)、71.4%(95/1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5,P=0.426)。③采取宫腔镜WLI,可见EH患者子宫内膜表面凹凸不平或局灶性增厚,部分区域呈"筛孔状"改变,偶见细小血管分布;而宫腔镜NBI,可见EH患者被增厚子宫内膜遮挡的血管呈"树枝状"或"网状"分布,走行较为规则,血管粗细较为均匀,未见明显粗大血管。宫腔镜WLI检查可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形态改变,而且增厚子宫内膜呈"脑回样"或"分叶状"改变,子宫内膜表面毛糙似绒毛样,质地糟脆,并且可见粗大、裸露血管,而且血管粗细不一,部分可见瘤样或青蛙卵状血管;宫腔镜NBI则可见上述血管病变更为明显。 结论宫腔镜NBI诊断EH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高于宫腔镜WLI,但是对EH病理分型诊断的敏感度,宫腔镜WLI与NBI无差异。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宫腔镜NBI较WLI检查并无更多获益。子宫内膜存在炎症、广泛充血或病变有活动性出血时,宫腔镜NBI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崔恒岩 《中国保健》2008,16(11):487-488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6年9月~2007年3月门诊因异常子宫出血及超声影像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患者92例行宫腔镜检查,并直视下取异常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内膜癌O期者4例,占镜检总数的4.35%;内膜癌Ⅰ期者2例占2.17%;内膜癌Ⅱ期者2例占2.17%,共占检查总数的8.69%.镜下内膜癌Ⅰ、Ⅱ期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宫腔镜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具有直观、准确、不易遗漏病灶、明确分期等优点,但内膜癌0期须联合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B超检查对子宫腔内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超及宫腔镜对588例可疑子宫腔内病变及不孕妇女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0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70%;子宫内膜息肉136例,符合率97.79%;子宫粘膜下肌瘤39例,符合率100%;子宫畸形27例,符合率100%;子宫内胚物残留47例,符合率100%;子宫内膜癌11例,符合率100%。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81.80%。B超检查上述宫腔疾病的诊断总符合率仅63.23%。结论:对子宫腔内疾病的诊断,B超检查可能遗漏微小的宫内及内膜病变,不能明确提示宫腔粘连和宫腔狭窄的诊断;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畸形及子宫腔粘连的诊断率;虽然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需经病理诊断,但在镜下对可疑病灶定位活检及诊断性刮宫可以提高早期内膜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异常出血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8例子宫异常出血的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取子宫内膜活体组织检查(活检),全部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宫内节育器、萎缩性内膜、宫内胚胎残留、子宫内膜癌。结论:宫腔镜检查直视宫腔,可发现宫腔内病变并对可疑病灶取材活检,使宫内病变的诊断更直接、准确。  相似文献   

5.
韦金华  汪清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33-3336
目的:评价宫腔镜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5月~2007年6月期间因不同病因行宫腔镜检查的6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成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分析两组宫腔内病变的结果差异,并将术中宫腔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或术前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在两组患者中均较高,达94.8%~99.2%,阴性预测值均大于96.0%;诊断宫腔粘连、子宫纵隔、环嵌顿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为100.0%;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方面,两组的敏感度均较高,大于95.0%,但准确率有差异,绝经前组为79.1%,绝经后组为95.6%,绝经后组明显高于绝经前组(P<0.05)。②两组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同,绝经前组为0.8%,绝经后组为8.2%,绝经后组明显高于绝经前组(P<0.05)。③两组子宫内膜癌的癌变类型不同,绝经前组4例中仅1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他3例分别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内膜局限性低分化癌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而绝经后组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高达12例,与绝经前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宫腔内病变方面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以作为宫腔内病变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癌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 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经阴道超声检 查的声像图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经阴道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是 83.6%.超 声图像特点:①子宫内膜癌早期子宫内膜层呈不规则增厚,局部回声不均匀增强或呈息肉样突起的改变,外形轮廓 规则;②子宫内膜癌中晚期多是子宫增大或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不符,宫腔内有实质不均质性的团块,形态不规则 多合并宫腔积液.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技术可以对子宫内膜癌的及时诊断提供帮助,结合其它临床资料,也可以 可靠地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其他宫腔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张健  章艳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8):4006-4007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绝经后出血、阴道排液和B超检查发现宫内占位性病变的225例患者资料,将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结果与B超、诊断性刮宫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宫腔镜子宫内膜定位活检、B超、诊断性刮宫三者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82.1%、78.6%。结论:宫腔镜检查可以在直视下观察病灶的大小、生长部位与形态,并取活组织检查,是早期子宫内膜癌快捷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6月门诊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372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增生期内膜伴部分腺体增生过长、分泌期内膜、子宫内膜炎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厚度均有多种表现,但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内膜、子宫内膜息肉者,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者增多,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者,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检查为正常者,病理检查有多种表现。结论: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可提高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国慧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543-3544
目的:探讨宫腔镜结合病理学检查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出血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宫腔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176例绝经后妇女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结果:在17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中,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63例,子宫内膜增生46例,子宫内膜炎12例,子宫内膜萎缩2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7例,子宫内膜癌13例,其中151例进行了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5.8%。结论:宫腔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并能尽早确诊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宫腔镜及病理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宫腔镜(Hysteroscopy,HS)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出血(postm enpausal b leed ing,PMB)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192例,术中同时定位取材做病理检查。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为80.00%,子宫黏膜下肌瘤100.00%,萎缩性子宫内膜91.76%,子宫内膜息肉68.18%,子宫内膜炎70.00%,子宫颈管息肉100.00%,子宫内膜增生过长73.91%;宫腔镜下定位活检准确率为81.77%。结论:宫腔镜检查是PMB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可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变化,结合病理检查是早期诊断宫腔病变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降低宫腔镜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时因取材过少而漏误诊的方法。方法:对因异常子宫出血或/和溢液行宫腔镜检查但取材不足无法行病理切片的69例患者,收集宫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组织碎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宫腔镜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宫腔冲洗液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宫腔镜检查中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作用。结果:①69例患者宫腔冲洗液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内膜癌3例(宫腔镜分别诊为局部增生、萎缩性子宫内膜各1例)、癌前病变10例(宫腔镜分别诊断为可疑癌、内膜增生、萎缩性子宫内膜等)。②术前宫腔冲洗液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达100%。③宫腔冲洗液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3例癌细胞阳性结果者腹水或腹腔冲洗液均未发现癌细胞。结论:宫腔镜检查取材不足时行宫腔冲洗液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是否引起癌细胞经输卵管进入盆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韩晶  ;吴文英 《中国校医》2014,28(12):929-930
目的研究阴道超声和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上的临床价值,比较2者的差异,评价2者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上的优势。方法以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2家医院收治的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289例为对象,通过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的结果,对比分析出各自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不同点。结果 289例患者中共诊断162例子宫内膜癌,其中阴道超声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132例,准确率为80.97%;宫腔镜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150例,准确率为92.39%;宫腔镜诊断准确率优于阴道超声(P〈0.05)。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灵敏度为81.48%,特异度为80.31%,假阴性率为18.52%,假阳性率为19.69%,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4.08%和77.27%,约登指数为61.79%;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灵敏度为92.59%,特异度为92.13%,假阴性率为7.41%,假阳性率为7.87%,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3.75%和90.70%,约登指数为84.72%。结论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均可以诊断子宫内膜癌,但宫腔镜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4,(6):80-82
目的探讨超声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应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等超声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评估(3-DTVS组);其中,45例经核磁共振(MRI)检查(MRI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组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肌层浸润情况的符合率。另选经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作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CPA)对照(对照组)。结果经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90.7%,判断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78.3%。应用3-DTVS与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准确率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良恶性组比较,3-DTVS组血管成像表现为癌灶区血管异常丰富,不规则,走行紊乱,呈线球样或草团征。VI值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FI、VFI值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有差异,(均p<0.05)。结论超声新技术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有重要临床价值,3D-CPA是一项无创的、定量的检查病灶血管的新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应用阴道B超、宫腔镜及病理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153例绝经后妇女阴道B超检查出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41例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并行宫腔镜下手术及诊断性刮宫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子宫内膜息肉1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5例,子宫内膜增生8例,子宫内膜癌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子宫内膜炎6例,其他5例。对其中19例行宫腔镜直视下手术,17例行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率为90.3%。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可初步筛查诊断,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检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对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具有可靠的诊断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艳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2):172-172,174
目的:观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宫腔镜检查在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者;对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宫腔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胚胎残留、子宫内膜癌以及正常内膜中的诊断准确率均稍高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差异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宫腔镜检查在总。结论:在针对宫腔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采用宫腔镜检查能够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阴道超声、宫腔镜和病理检查对子宫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宫腔镜和病理检查对子宫内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6例宫腔镜检查患者术前B超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806例患者经阴道超声、宫腔镜和病理检查确诊子宫内膜息肉172例(阴道超声和病理符合率为90.12%),宫颈管息肉130例(86.92%),内膜增生102例(92.16%),子宫肌瘤96例(96.88%),退化蜕膜及绒毛68例(95.59%),内膜炎26例(84.62%),内膜癌9例(88.89%),宫腔粘连8例(75%),超声异常但宫腔镜下无组织刮出48例(33.33%)。内膜呈分泌反应48例,超声和病理符合率为60.42%。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3.67%。结论:对可疑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应进行宫腔镜、阴道超声和病理检查。经阴道超声可作为初筛手段,对于子宫内赘生性病变阳性率高。宫腔镜下取标本增加病理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宫腔镜诊断与治疗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秋红  张灵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910-4912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145例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对可疑病灶针对性地进行诊刮,组织物行病理检查。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以子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居首位(子宫内膜息肉54例、宫颈管息肉1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9例)共96例,占66.21%;其次为非器质性病变(萎缩性子宫内膜9例、子宫内膜炎25例及增生期子宫内膜2例)共36例,占24.83%;子宫内膜癌导致的出血10例占6.90%。年龄超过60岁及绝经年限超过10年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绝经后良性宫腔占位87例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结论:良性病变是绝经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目前治疗绝经后宫腔良性占位所致绝经后出血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8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进行宫腔镜检查,其中70例宫腔镜下取到组织与病理对照,部分行镜下手术治疗。[结果]萎缩性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息肉20例、宫颈息肉13例、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内膜增殖症11例、粘膜下肌瘤5例、宫内节育器6例。88例中6例曾做诊断性刮宫检查无异常,宫腔镜检查发现异常;对内膜息内,宫颈息内和粘膜下肌瘤经宫腔镜手术切除治愈。[结论]宫腔镜检查是寻找绝经后子宫出血原因的有效方法,优于诊断性刮宫,选择合适病例可同时行镜下手术治疗,结合病理检查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病因及诊治价值。方法:对194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其中30例行病灶摘除或电切术,切下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病检)。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子宫内膜炎46例(23.71%),子宫内膜息肉38例(19.59%),子宫内膜单纯增生36例(18.56%),萎缩性子宫内膜26例(13.40%),子宫黏膜下肌瘤20例(10.3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6例(8.25%),宫内节育器(IUD)嵌顿6例(3.09%),子宫内膜癌6例(3.09%)。宫腔镜治疗宫腔良性病变所致子宫出血无一例复发。结论;绝经后子宫出血多为良性病变,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准确可靠,部分患者同时行病灶摘除或电切术,减少开腹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20.
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在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对36例子宫内膜病变,于术前应用TVS对发现的病灶观察其声像图特征,病灶内部和周边的彩色血流情况,全部经手术或诊断性刮宫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病理诊断符合率:子宫内膜增生92.31%,子宫内膜息肉90.00%,子宫黏膜下肌瘤85.71%,子宫内膜癌87.50%。结论:TVS对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诊断子宫内膜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