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季节性发作规律抑胡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对23例季节性发作规律抑郁症与非季节性发作规律抑郁症的发病情况,症状特点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季节性发作规律抑郁症组的睡眠过度,进食亢进等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非季节性发作规律抑郁症(P<0.05),其发病年龄较早,女性多见,精神病性症状及自杀观念少,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轻(P<0.05),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季节性发作规律抑郁症的临床相有一定的特点。对丰富抑郁症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百忧解对血管性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血管性抑郁症患者 68例随机分为百忧解治疗组 (n =3 8)和对照组 (n =3 0 )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4周、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 4周、8周后 ,治疗组抑郁症状改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百忧解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抑郁症有较好疗效 ,而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软体征对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软体征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对住院具有软体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61例与无软体征精神分裂症患者 61例 ,通过用CGI、TESS、SANS等量表 ,对两组病人临床疗效 ,副反应情况及阴性精神症状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软体征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二联以上用药及用药剂量与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软体征组病人药物副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震颤、肌张力障碍较对照组病人明显。 (P >0 0 5)。而两组病人阴性症状 ,软体征组较严重 (P <0 0 1 )。结论 具软体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临床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和预后不良 ,而药物的耐受性差、副反应、阴性精神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4.
89例首发住院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首发住院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 ,回顾 1994~ 2 0 0 1年 89例住院首发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与同期住院的 2 4 9例非老年期首发抑郁症比较。结果 老年期组男性有自杀观念者多于女性 ,并发躯体疾病者少于女性 (P <0 0 0 5 ) ;老年期组并发躯体疾病多于非老年期组 ,精神焦虑比青年组多 ,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比老年前期少 ,较多单一使用麦普替林 (P <0 0 5 ) ;临床疗效和非老年期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期抑郁症有较多的精神性焦虑。充分的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血管性抑郁症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不同药物的治疗疗效.方法 采用自变量表分别对血管性抑郁症组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组60例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诱发因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予百忧解20 mg qm;3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及脑代谢剂,引用HAMD、MMSE与入院时、4周、8周进行评定,并逐一比较.结果 本研究显示血管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相对高,多数有诱因,睡眠障碍明显,焦虑躯体症状多,有较严重的阻滞及自杀倾向,合并一定认知功能障碍,对血管性抑郁症组中30例应用脑代谢剂,血管活性药物及抗抑郁剂,疗效明显优于血管性抑郁症组中单用抗抑郁药物,与非血管性抑郁症组相似.结论 血管性抑郁症采用血管性药物、脑代谢剂联合抗抑郁药物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另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致静坐不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 (APD)致静坐不能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临床标准化评定工具对 2 6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进行 3个月的观察研究。结果 静坐不能发生率为 2 3 5 % ,不伴焦虑症状者为 3 6 1%。发生时间在治疗后 4周内及下午、晚上较多 (P <0 0 1) ;静坐不能组的APD治疗剂量、治疗前BPRS评分较高 (P <0 0 5或P <0 0 1) ;静坐不能评分与各临床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单发组与伴发组临床资料有一定差异 ;心得安治疗静坐不能效果良好 ,单发组疗效优于伴发组 (P <0 0 1) ,而对其他锥体外系症状疗效差。结论 静坐不能发生受生物时间、精神症状、药物及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静坐不能多数应归属于急性锥体外系反应 ,部分可能为药源性精神副反应的运动不宁状态。作者提出了静坐不能不同类别与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抑郁症的症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的症状差异。方法 用SANS和HAMD量表评定 4 8例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 4 5例抑郁症的症状 ,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ANS总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思维贫乏分量表分精神分裂症组明显高于抑郁症组 (P <0 0 1)。HAMD总分抑郁症组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组 (P <0 0 1) ,其中尤以抑郁情绪、罪恶感、自杀、早醒和体重减轻突出。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抑郁症的症状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且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首发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的PET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脑葡萄糖代谢特点及与临床症状、神经心理的相关性。方法 对1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与 1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 ,PET)。抑郁症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Montgomery Asberg抑郁量表 (MA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中国修订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WAIS RC)、中国修订版韦克斯勒记忆量表 (WMS 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评定。结果  (1)感兴趣区 (ROI)分析显示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的rCMRgl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rCMRglc降低甚于左侧额上回rCMRglc降低 (P <0 0 5 )。 (2 )抑郁症组左侧、右侧rCMRglc与其MADS评分值呈负相关 (分别为P <0 0 5、P <0 0 1) ;右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扣带回、双侧颞叶rCMRglc与SI评分值呈负相关 (除右颞叶P <0 0 1,余区域P <0 0 5 ) ;左侧额下回rCMRglc与其WMS评分值呈正相关P <0 0 5 )。 (3)抑郁症组右侧丘脑rCMRglc与其 1→ 10 0数数值呈正相关 (P <0 0 5 ) ;右侧额中回rCMRglc与其图片值呈负相关 (P <0 0 5 ) ;右侧岛叶rCMRglc与其再认值呈正相关 (P <0 0 5 ) ;左侧颞叶、左侧枕叶rCMRglc与其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万拉法新联合阿普唑仑和单独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 6 2例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万拉法新联合阿普唑仑和单独氟西汀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1、2、4、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HAMD减分率第 1、2周末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和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HAMA减分率第 1、2、4周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和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GI评定第 1周末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万拉法新联合阿普唑仑是一种疗效好、起效快而安全的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用药模式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的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应激状态、应对行为、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应对行为调查表、生活环境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 ,对 4 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 ,并与 36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抑郁症组平均应激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抑郁症组面对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行为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主动娱乐、谋划对策、主动应付和工作投射因子分高 (P <0 .0 1) ,控制症状和消极发泄因子分低 (P <0 .0 1或P <0 .0 5 ) ;(2 )抑郁症组的社会支持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抑郁症组对“亲属”的选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3)抑郁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因子分高 (P <0 .0 1) ,投射、幻想、退缩因子 ,假性利他、隔离、交往倾向和消耗倾向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1)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可能存在直接的关系 ,且抑郁症患者面对应激更多采取外射型应对方式 ;(2 )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满意度差 ,且防御方式存在明显的不成熟倾向。  相似文献   

11.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 (SBI)的临床特点。方法 在 1985~ 2 0 0 0年连续入院的10 74例脑梗死患者中 ,分出有梗死灶无卒中症状 (86例SI组 ) ,有卒中症状或卒中史而影像学发现无关梗死灶者 (2 5 1例SSI组 ) ,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SBI的发生率为 31 4 %(337/10 74 ) ,枕叶为其好发部位。两组间的危险因素相似 ,以高血压最高 ,SI组中女性高血脂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 ,SSI组中女性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男性高 (P <0 0 5 )。SSI组智能减退的发生率较SI组高 (P <0 0 5 )。结论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帕罗西汀和氟西汀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符合CCMD - 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并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14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5 8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为期 6周的治疗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2、4、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定疗效 ,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观察副作用。结果 帕罗西汀和氟西汀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显效率分别为 85 19%和 81 4 8% ,无显著差异。两组的HAMD减分率亦相当 (P >0 0 5 )。两组的HAMA减分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组的副反应相当 ,且均较轻。结论 帕罗西汀和氟西汀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均显著 ,抗抑郁效果两药相当 ,抗焦虑效果前者优于后者。两者副反应均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4 8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吗氯贝胺组 (2 4例 )和阿米替林组 (2 4例 ) ,共治疗 6周 ,采用HAMD和HAMA于治疗前及治疗 1、2、4、6周后进行评定 ,于治疗 6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副作用评定 (TESS)。结果 吗氯贝胺组与阿米替林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吗氯贝胺组治疗 1周后呈现显著差异 (P <0 0 5 ) ,2周后呈现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间同访次相比无差异性 (P >0 0 5 )。吗氯贝胺组副作用比阿米替林组明显为轻。结论 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见效快 ,疗效可靠 ,副反应轻 ,依从性好 ,是治疗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28例(齐拉西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和单用组32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BPRS及CG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比较,以合用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或P〈0.01)。合用组TESS评分(2.11±1.20)分和单用组TESS评分(1.9±0.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免疫和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差异 ,探讨精神症状的不同病理基础。方法 对 2 4例抑郁症和 2 6例精神分裂症同时检测自然杀伤 (NK)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 ,以 2 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同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测查精神分裂症患者 ,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患者。结果  (1)抑郁症患者NK细胞 [(15± 4) % ]低于对照组 [(2 1± 3) % ],P <0 0 1。精神分裂症NK细胞 [(2 5± 7) % ]高于对照组和抑郁症组 ,P均 <0 0 1;(2 )抑郁症淋巴细胞转化率 [(80±6 ) % ]略高于对照组 [(78± 6 ) % ],P >0 0 5。精神分裂症淋巴细胞转化率 [(6 6± 10 ) % ]低于对照组和抑郁症组 ,P均 <0 0 1;(3)抑郁症组血SOD值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精神分裂症SOD值[(876± 6 75 )ng mgHb]高于对照组 [(6 5 9± 15 2 )ng mgHb ,P <0 0 1]和抑郁症组 [(70 2± 15 0 )ng mgHb ,P <0 0 5 ]。结论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学基础 ,这与其不同的病理机制、病程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 (FPLA)检测 2 2例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组 )和 2 0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血清Hcy水平 ,以 μmol/l计。 结果 抑郁症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 [(16 .37± 6 .4 5 ) μmol/l比 (11.6 2± 4 .0 7) μmol/l,P <0 .0 1]。抑郁症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 (血清Hcy水平 >16 .0 0 μmlo/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5 .4 5 %比 10 .0 0 % ,oddsratio ,7.5 ;95 %可信区间 ,1.5 9~ 35 .39,P <0 .0 5 )。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升高 ,提示Hcy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熊鹏  宣熙  王继才 《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93-95,116
目的 评价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CCMD 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 5 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米氮平和丙咪嗪的对照研究 ,其中米氮平组 30例 (15~ 4 5mg/d) ,丙咪嗪组 2 3例 (10 0~ 2 0 0mg/d) ,共治疗 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 ,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经 6w治疗后 ,米氮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7% ,显效率为 6 9% ,丙咪嗪组分别为 86 %和 6 7% ,两组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米氮平组治疗第 1周就起效。两组的HAMD ,AHMA评分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米氮平组的不良反应相对于丙咪嗪组少而轻 ,常见的有头昏、口干、胃肠不适等。结论 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好 ,起效快 ,不良反应少而轻 ,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巴胺D3 受体 (DRD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初发期患者精神症状严重度和抗精神病药疗效是否相关。方法 对 10 9例精神分裂症初发期患者分别进行利培酮治疗 [4 3例 ,3~ 5mg/d ,平均 ( 4 0± 0 5 )mg/d]和氯丙嗪治疗 [6 6例 ,15 0~ 6 0 0mg/d ,平均 ( 339± 87)mg/d],疗程 10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其中 10 8例患者 (男 5 2例 ,女 5 6例 )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 10周末的精神症状 ,并分析基因型及其他临床指标与PANSS分值和减分率的关系。结果 DRD3ser9gly基因型在各患者组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 Weinberg定律 (P >0 0 5 ) ;基因型在治疗显效和未显著进步组分布频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 χ2 =6 4 4 ,ν=2 ,P <0 0 5 ) ;各基因型亚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基因型与患者治疗前PANSS总分及治疗第 10周末PANSS总减分率、阳性症状减分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0 0 5 )。结论 DRD3基因ser9gly功能多态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初发期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和抗精神病药疗效 (尤其对阳性症状疗效 )的遗传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评价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 10 5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利培酮、氟哌啶醇治疗 ,其中利培酮组 5 4例 ,氟哌啶醇组 5 1例。疗程12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评定临床疗效 ,以副反应量表 (TESS)和实验室检测评价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结束时 ,两组BPRS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临床疗效 ,利培酮组有效率 87 0 % ,显效率 5 7 4 %。氟哌啶醇组有效率 84 3% ,显效率 5 4 9%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利培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氟哌啶醇组少 (P <0 0 5 )。 结论 :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似 ,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轻而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