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对化疗后肺癌患者临床用血的指导作用。方法化疗后凝血功能异常需输血治疗的65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TEG组29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于输血前和输血后24h检测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TEG组同时行TEG检查。对照组采用凝血四项和血常规检查结果指导输血,TEG组采用TEG检查结果指导输血。比较2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和血常规指标,以及TEG组输血前、后TEG指标。结果 2组输血前PT、APTT、TT、FIB和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输血后APTT[(32.51±6.27)s]、PT[(11.79±3.14)s]、TT[(19.28±3.18)s]低于输血前[(40.83±9.14)、(17.68±4.37)、(25.71±5.46)s](P0.05),FIB[(2.91±0.93)g/L]和PLT[(125.41±53.78)×109/L]高于输血前[(1.35±0.48)g/L、(108.23±62.51)×109/L](P0.05);对照组输血后APTT[(35.17±5.85)s]、PT[(13.62±3.54)s]、TT[(21.87±4.15)s]低于输血前[(41.52±8.65)、(17.24±4.81)、(25.13±4.35)s](P0.05),FIB[(2.54±0.87)g/L]和PLT[(122.58±56.43)×109/L]高于输血前[(1.39±0.41)g/L、(113.72±61.83)×109/L](P0.05);TEG组输血后PT、TT低于对照组(P0.05),APTT、FIB和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输血后凝血反应时间(R值)[(5.92±0.96)min]和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3.07±0.81)min]低于输血前[(7.14±1.30)、(4.25±0.93)min](P0.05),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56.84±10.27)mm]、血块形成速率(α角)[(65.23±12.96)°]和凝血综合指数(1.52±0.26)高于输血前[(45.37±9.62)mm、(54.72±11.53)°、-2.83±0.41](P0.05);TEG组新鲜冰冻血浆[(136.27±41.32)mL]、冷沉淀[(3.24±1.35)u]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64.13±47.35)mL、(4.57±1.62)u](P0.05),血小板输注量[(4.76±2.47)u]与对照组[(5.61±2.83)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相比,TEG检查能更好地指导化疗后肺癌患者各种血液成分的合理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43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09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10.31±0.97)s、APTT(31.44±3.67)s、TT(11.85±1.02)s、FIB(3.82±1.06)g/L;对照组PT(12.93±1.33)s、APTT(38.93±4.72)s、TT(13.56±0.94)s、FIB(2.52±0.54)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产前及产中及时检测临产妇或产妇PT、APTT、TT、FIB及血小板,动态监测其功能变化,以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妇分娩前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监测的意义。方法 产后出血组(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212例和正常分娩组235例,检测产前及产后72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健康体检女性85例作为健康组。结果 产前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PLT、HB低于健康组,FIB、DD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低于正常分娩组。产后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DD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HB低于正常分娩组。结论 产前及产后动态监测各项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28例为恶性肿瘤组,其中子宫内膜癌51例,宫颈癌93例,卵巢癌84例;TNM分期Ⅰ~Ⅱ期148例,Ⅲ~Ⅳ期80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PLT[(240.71±104.92)×10~9/L]、Fib[(2.91±0.96)g/L]、D-二聚体[(2.06±1.45)mg/L]水平高于对照组[(192.35±59.96)×10~9/L、(2.69±0.54)g/L、(0.59±0.32)mg/L],APTT[(30.49±5.44)s]长于对照组[(30.07±4.33)s](P0.05),2组P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恶性肿瘤患者PLT[(285.88±127.77)×10~9/L]、D-二聚体[(2.68±2.33)mg/L]高于Ⅰ~Ⅱ期患者[(216.30±80.72)×10~9/L、(1.67±0.15)mg/L](P0.05);卵巢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3.26±2.63)mg/L]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0.55±0.23)mg/L]和宫颈癌患者[(0.51±0.16)mg/L](P0.05)。结论部分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产科待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用凝固、光散射等方法对148例待产孕妇和健康体检者的PT、APTT、FIB以及TT。结果 148例待产孕妇的PT为(9.59±1.32)s、APTT为(26.18±5.56)s、FIB为(5.40±0.83)g/L、TT为(11.92±2.83)s;健康对照组PT为(12.91±1.43)s、APTT为(33.40±3.87)s、FIB为(2.75±0.98)g/L、TT为(13.52±2.87)s,孕妇组的PT、APTT、T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和健康对照组的凝血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监测待产孕妇的PT、APTT、TT、FIB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产妇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在肝硬化患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分析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硬化C级组患者PLT、PCT水平[(64.22±4.21)×109、(0.08±0.02)%]明显低于正常组[(203.31±2.34)×109、(0.19±0.04)%]、肝硬化A级组患者[(143.47±4.72)×109、(0.15±0.02)%]、肝硬化B级组[(102.28±3.22)×109、(0.11±0.03)%]水平,PDW、MPV水平[20.36±7.42(%)、14.52±3.52(fL)]明显高于正常组[0.19±0.04(%)、9.64±5.41(fL)]、肝硬化A级组[13.02±3.62(%)、9.75±4.27(fL)]、肝硬化B级组[16.62±4.63(%)、12.38±4.62(fL)]水平;肝硬化B级组PLT、PC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水平,PDW、MPV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肝硬化A级组PLT、PC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DW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级组患者PT、APTT、TT水平[(14.62±4.211)S、(44.74±7.721)S、(18.80±6.321)S]明显高于正常组[(12.11±2.34)S、(30.28±9.42)S、(15.41±4.72)S]、肝硬化A级组[(13.38±4.72)S、(33.21±6.22)S、(17.32±9.32)S]、肝硬化B级组[(14.19±3.22)S、(39.88±8.83)S、(18.44±11.23)S]水平,FIB水平[(1.21±0.411)g/S]明显低于正常组[(3.21±0.17)g/S]、肝硬化A级组水平[(2.92±0.63)g/S]、肝硬化B级组水平[(2.33±0.16)g/S];肝硬化B级组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肝硬化A级组水平;肝硬化A级组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FI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用于评估妊娠晚期孕妇状况及产科意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妊娠晚期孕妇200例(妊娠组),同期100例门诊健康体检无异常的非妊娠妇女为对照(对照组),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后期定期产检及随访。结果妊娠组TT、PT、APTT水平分别为(12.23±2.01)s、(11.24±1.80)s、(29.12±2.97)s,低于对照组(17.34±1.40)s、(13.30±1.13)s、(34.95±1.48)s,妊娠组Fg、FDP、DD水平分别为(5.09±0.82)g/L、(8.08±2.41)μg/ml、(0.55±0.11)mg/L,高于对照组(2.61±0.67)g/L、(3.24±1.15)μg/ml、(0.22±0.1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周孕妇Fg、FDP、DD水平高于孕周28-36+6周孕妇(P0.05),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与经产妇TT、PT、Fg、APTT、FDP、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孕妇均在我院住院分娩,16例发生产科意外,发生率为8.00%,产科意外孕妇PT为(10.04±1.50)s,低于无产科意外孕妇(11.36±1.76)s,Fg、FDP、DD水平分别为(5.28±0.83)g/L、(8.98±2.23)μg/ml、(0.59±0.15)mg/L,高于无产科意外孕妇(4.75±0.80)g/L、(7.39±2.06)μg/ml、(0.41±0.1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晚期监测凝血四项、FDP、DD可评估孕妇状况,对预测产科意外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化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化疗科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81例,依照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分为远处转移组(68例)和无远处转移组(113例),另匹配健康体检者270名为对照组.观察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总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浓度,并比较化疗前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上述凝血指标的浓度.结果 3组化疗前PT、APTT、FIB、TT、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43、4.791、5.795、3.671、10.564,P均<0.05),且肿瘤无远处转移组和肿瘤远处转移组PT[(11.31±0.98)s、(11.20±0.95)s与(11.99±0.89)s]、APTT[(29.01±4.52)s、(28.25 ±3.98)s与(30.45±4.95)s]、TT[( 19.35±2.09)s、(18.68±1.98)s与(19.98±1.89)s] 均低于健康对照组,FIB[( 3.05±0.68) g/L、(3.89±1.01) g/L与(2.29±0.38 )g/L]、D-D[(98.88±15.94)μg/L、(227.31±35.12) μg/L与(35.41±3.43) 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肿瘤远处转移组在FIB[(3.89±1.01) g/L与(3.05±0.68) g/L]、D-D[(227.31±35.12) μg/L与(98.88±15.94) μg/L]亦高于肿瘤无远处转移组(P均<0.05).化疗前后对比发现,肿瘤远处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化疗前后PT、APTT、D-D、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后FIB较化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3.25±0.78) g/L与(3.89±1.01)g/L;无转移组:(2.58±0.75) g/L与(3.05±0.68)g/L;P均<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随着转移灶的出现,高凝状态可加重;并且化疗可一过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临床医师需要认清化疗前后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AP患者112例,发生SIRS 47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2项30例,3项9例,4项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并比较其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 SIRS组CRP检测值为(85.43±2.15)mg/L;未发生SIRS组65例,CRP为(26.58±2.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5).SIRS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比非SIRS组增高[SIRS组:(18.19±5.12)s、(13.40±1.70)s、(47.42±25.13)s、(9.24±14.39)mg/L,非SIRS组:(12.64±2.01)s、(11.60±0.75)s、(33.27±8.23)s、(4.22±1.66)mg/L,t值分别为2.141、2.264、2.301、2.077,P均<0.05].结论 并发SIRS的AP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炎症反应越重,凝血系统激活越明显,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28例HLD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血球仪检测PL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胆碱酯酶(CHE)。结果 HL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20.91±8.18、APTT(s)49.21±15.85、TT(s)17.98±3.18均明显延长,ALT(U)73.59±72.38明显增高,但Fib(g/L)1.68±0.68、PLT(×109/L)58.71±33.23和CHE(U)4 934.61±2 161.81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LD患者的PLT和血凝指标均有异常,可从多方面评价HLD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评估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呼吸、危重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SIRS组、非SIRS组比较,SIRS组PT、APTT较后者低,而FIB较后者高,两组PL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T、APTT明显低于存活组,FIB高于存活组,而PLT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T、APTT、FIB、PLT与APACHEⅡ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99、0.509、0.434,且PT、APTT、FIB、D-dimer、P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2014~2015年的5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观察其变化及意义。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P选择素分别为(145.7±21.5)×109/L、(24.6±6.3)%、(12.4±2.0)fL、(65.3±7.3)%、(81.5±9.7)%,对照组患者PLT、PDW、MPV、P-LCR和P选择素分别为(251.3±27.8)×109/L、(15.3±3.7)%、(7.7±1.6)fL、(32.2±6.2)%、(61.5±8.4)%。研究组患者PL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和P选择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小于10分组PLT值显著高于APACHEⅡ评分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19分组、APACHEⅡ评分大于或等于20分组,而PDW、MPV、P-LCR和P选择素均显著低于APACHEⅡ评分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19分组、APACHEⅡ评分大于或等于20分组,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且各项指标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病情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凝血系统的变化、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7例AP患者,其中SAP组53例,MAP组154例,检测患者血浆凝血指标PT,PTA,PT-INR,APTT,FIB及D-dimmer.结果 与MAP组比较,SAP组PT,PTA,FT-INR,FIB及D-dimm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P组分别为(12.45±1.13)s,(94.01±21.21)%,(1.08±0.14),(4.81±1.86)g/L,340.38 ng/mL;SAP组分别为(13.08±1.47)s,(86.92±17.36)%,(1.14±0.20),(5.49±2.30)g/L,943.82 ng/mL;P<0.05],两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rmner与APACHEⅡ评分,D-dimmer与SIRS评分均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SAP组并发SIRS的发生率(35.5%)与MAP组(1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病死率(5.6%)与MAP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存在血浆凝血功能紊乱及微循环障碍,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有助于评估AP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CAL).方法 按照IKD诊断标准,对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6例I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36例IKD患儿中发生CAL 8例(22.2%).合并CAL组与无CAL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8.36±4.63)、(13.48±3.27)×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0.30±155.40)、(350.60±56.80)×109/L,红细胞比容分别为(0.25±0.03)、(0.33±0.02),C反应蛋白分别为(18.30±3.80)、(9.70±2.5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2.65、2.73、2.48,P均<0.05).≤1岁患儿第一次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的退热时间为(2.5±1.5)d,>1岁组为(1.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P<0.05).结论 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5 d原因不明,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红细胞比容降低的婴儿应警惕IKD并发CAL.婴儿IKD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敏感性低,易并发CAL,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纤溶异常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5例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按不同病理类型及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为(6.0±1.1)g/L,血小板计数为(570.1±53.2)×10^9,D-二聚体为(1.3±0.3)mg/L,对照组分别为(2.9±0.5)g/L、(220.0±41.2)×10^9、(0.3±0.1)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2±12.8)s)、凝血酶时间((12.8±0.7)s)、凝血酶原时间((12.1±1.2)s)与对照组((26.3±2.1)、(12.6±0.3)、(11.4±1.0)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6.3±0.4)、(6.1±1.3)g/L)、D-二聚体((2.1±0.2)、(1.5±0.1)mg/L)高于鳞癌患者(5.6±1.5)g/L,(0.4±0.2)mg/L)(P〈0.05);肺癌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狼疮样抗凝物质(LA)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测定32例PNS患者(PNS组)和30名健康对照组的LA比值(LAR),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PNS组的LAR(1.10±0.09)、D-D[1.28(0.27-20.00)mg/L]、vWF[(212.7±80.6)%]、FIB[(5.14±2.18)g/L]、PLT[(231.7±63.6)×10^9/L]、PT[(12.5±0.8)s]与健康对照组的LAR(1.00±0.05)、D-D[0.41(0.15-0.55)mg/L]、vWF[(103.2±12.8)%]、FIB[(3.06±0.59)g/L]、PLT[(179.7±37.9)×10^9/L]、PT[(13.6±0.6)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超过健康对照组x-±s为阳性,PNS患者LAR的阳性率(78.1%)与各参数的阳性率D-D(90.6%)、vWF(93.8%)、FIB(75.0%)、PLT(62.5%)、PT(7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NS患者LA比值的增高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相平行,PNS血栓前状态的发生或发展与LA有关;LA比值可作为PNS血栓前状态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入住急诊监护病房的患者分为SIRS组50例和非SIRS组3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其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11项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SIRS组中TT、APTT、PT、DD、TM和PAI-1均高于非SIRS组及对照组(P<0.05);PC、PS、TPA、PLT、FBG均低于非SIRS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①SIRS时存在着凝血功能紊乱.②SIRS时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促凝物质增加,机体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抑制,而纤溶系统抑制在SIR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情况及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方法肺癌患者289例,其中国际抗癌联盟Ⅰ期及原位癌85例(Ⅰ期组),Ⅱ期145例(Ⅱ期组),Ⅲ期59例(Ⅲ期组),均行根治性切除术。3组术后7 d内均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记录DVT发生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结果289例术后发生DVT 21例,发生率为7.27%;Ⅲ期组DVT发生率(16.95%)高于Ⅰ期组(1.18%)、Ⅱ期组(6.90%),且Ⅱ期组高于Ⅰ期组(P<0.05);Ⅰ、Ⅱ、Ⅲ期组术后7 d血小板计数[(224.8±11.7)×10^9/L、(214.5±10.6)×10^9/L、(224.8±12.2)×10^9/L]、纤维蛋白原[(4.0±1.2)、(3.7±1.5)、(4.1±1.3)g/L]、PT[(11.9±3.2)、(10.5±1.1)、(11.0±1.6)s]与术前[血小板计数:(211.4±8.7)×10^9/L、(204.5±9.5)×10^9/L、(221.1±10.2)×10^9/L;纤维蛋白原:(3.8±1.0)、(3.5±1.1)、(3.6±1.2)g/L;PT:(11.8±2.1)、(10.8±1.6)、(10.7±1.5)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组间术前、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期组术前血清D-D[(0.5±0.4)、(0.5±0.3)、(0.5±0.1)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2±0.1)、(2.8±0.2)、(4.5±0.6)g/L]均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7 dⅢ期组高于Ⅰ、Ⅱ期组(P<0.05),Ⅰ期组与Ⅱ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UICC分期越高,术后DVT发生率越高,检测血清D-D水平有助于评估肺癌患者术后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脾功能亢进三维适形放疗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脾功能亢进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适形放疗组34例和介入治疗组31例。适形放疗组(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DT30Gy/15f,常规分割;介入治疗组(对照组)进行脾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脾脏的变化以及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血常规:放疗组放疗前与放疗后WBC、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PLT均升至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脾脏大小:放疗组治疗前脾脏大小与治疗4周后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前脾脏大小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轻度恶心6例,治疗期间4例出现白细胞曾轻度较治疗前下降,但比较稳定未处理后逐渐上升;脾区不适3例。对照组出现左上腹疼痛20例,其中4例患者疼痛剧烈,经注射止痛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发热4例,脾脓肿1例。结论三维适行放疗可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与介入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