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血清LDH和ALP及β2-MG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 CSF)后对血清乳酸脱氢酶 ( L DH)、碱性磷酸酶 ( AL P)及 β2 微球蛋白 ( β2 - MG)的影响。方法 :将化疗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观察随白细胞升高 L DH、AL P、β2 - MG的变化。结果 :随着白细胞的升高 ,L DH、AL P也上升 ,而 β2 - MG无变化。结论 :当将L DH、AL P作为肿瘤指标时 ,要注意与由 G- CSF引起的 L DH、AL P升高相区分 ,避免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作出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贵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1(4):156-158
集落刺激因子是调节体内外造血干细胞及成熟白细胞功能的一组糖蛋白生长因子,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则是其中一种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集落刺激因子。本文阐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与作用,对感染的反应性性即体内存在感染时其上升情况,以及对免疫缺隐患者的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 )水平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3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晚血组 )和 11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急血组 )血清 G- CSF和 TGF- β1 水平 ,并与 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晚血组和急血组血清 G- CS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P<0 .0 5 ) ;急血组血清 TGF- β1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而晚血组升高不明显 (P>0 .0 5 ) ;急血组 G- CSF与 TGF- β1 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 .7118,P<0 .0 5 ) ,晚血组则无显著相关 (r=0 .1982 ,P>0 .0 5 )。结论 血清 G- CSF能反映晚血患者合并感染 ,而血清 TGF- β1 不能反映晚血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肺癌患者化疗反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对比的方法,观察了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肺癌患者化疗(卡铂+鬼臼乙叉甙,即CE化疗方案)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及毒副反应。全组共22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11例)。A组第一周期化疗后加用rhG-CSF,第二周期单用化疗;B组第一周期单用化疗,第二周期化疗后加用rhG-CSF。结果表明,rhG-CSF可以明显减轻化疗过程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程度及其发生率,缩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至正常值以下的持续时间,促进其早日恢复,使化疗可以如期进行。rhG-CSF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型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血清GM-CSF浓度,常规检测外用血白细胞(WBC)计数,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外用血乙肝病毒基因组(HBV DNA)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GM-CSF水平、WBC水平下降(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GM-CSF水平显著下降(P<0.01),WBC水平显著升高(P<0.01)。HBV DNA含量在急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中依次升高。血清GM-CSF浓度基本与WBC的计数量变化一致。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GM-CSF水平对WBC水平的影响强于乙肝病毒,且有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数抗癌药物对骨髓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而6 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化疗后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更大 ,往往被迫终止化疗。研究认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能改善骨髓受抑的程度。本文观察了小剂量 G- CSF在高龄癌症患者标准化疗剂量中对减轻骨髓抑制的作用及其它的耐受性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晚期癌症 ( b~ ) 1 6例 ,非小细胞肺癌 9例 ,小细胞肺癌 4例 ,胃、肠癌 3例 ,均经组织学、细胞学证实。男 1 4例 ,女 2例 ;年龄 6 5~ 71岁。共化疗 44例次 ,采用配对法 (包括自身前后对照 )分成两组 :G- CSF治疗组和… 相似文献
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多肽链的细胞生长因子,可特异地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功能,对机体应激防御系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G-CSF与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有一定关系。G-CSF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G-CSF重组产品已广泛用于临床,为血液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 G-CSF的生物学作用人类G-CSF由单个基因编码,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q21-22区,长约2.5kb,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其… 相似文献
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心肌梗死,能动员骨髓干细胞迁移至梗死部位,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但动物实验结果仍存在着矛盾,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能够促进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加快血管损伤后内皮的修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血液生长因子,近来研究发现它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使它们归巢到梗死区域,复制、分化并促进心肌的修复.本文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和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化疗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1〕,但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粒细胞减少)较为常见,感染现象增多,导致化疗中断。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防治,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化疗后何时开始使用G-CSF则说法不一〔2〕。本文比较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G-CSF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现况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现况及前景林榕,楼方定JonesT.C1993年9月9~11日在瑞士卢塞恩(Lucerne)召开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烙刺激因子(rhGM-CSF,商品名leucomax,生白能)的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瑞士... 相似文献
15.
单纯化疗与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血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数值间关系,对20例患者化疗及并用G-CSF前后血中G-CSF及中性粒细胞数值进行了连续观察,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G-CSF水平。结果显示:(1)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无感染时血中G-CSF水平高于正常。(2)19例单纯用化疗患者化疗后血中G-CSF连续改变可分4种图型:双峰、单峰、V型、波状下降型。不同型G-CSF变化伴随中性粒细胞数值不同改变。(3)9例患者化疗后并用G-CSF,血中G-CSF值及中性粒细胞值明显增高。(4)单纯化疗与并用G-CSF二组患者比较,并用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升至1.5×109/L时间明显缩短。以上结果提示,连续观察患者化疗后血中G-CSF改变有助于判断骨髓抑制及恢复时间。化疗并用G-CSF可明显提高血中G-CSF和中性粒细胞数值、缩短骨髓抑制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外周血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其受体(G-CS-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63例初发甲亢患者、22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控制的甲亢患者及43例正常人外周血中G-CSF和G-CSFR的表达水平,分析粒细胞计数与G-CSF水平及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三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甲亢组和甲亢控制组血清G-CS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各组中G-CSF和G-CSFR与白细胞计数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甲亢患者外周血中G-CSF水平是升高的,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能够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肌组织瘢痕形成,使心功能受损,发生心力衰竭,是目前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具有促进心肌梗死后的组织修复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新途径。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G-CSF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功能,现将其相关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71例可评价AL患者。分别采用χ2、Cox回归、KaplanMeier等方法分析1疗程完全缓解(CR)率、总CR率、治疗有效率、化疗后WBC减少时间、CR期、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等级相关分析GCSF用量与CR期及生存期的关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交替采用以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DA)或高三尖杉酯碱 阿糖胞苷(HA)或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MA)为主的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交替采用以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泼尼松(VDP)或长春新碱 阿霉素 泼尼松(VAP)或长春新碱 米托蒽醌 泼尼松(VMP)或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泼尼松(CODP)为主的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用药组均在患者WBC<1.0×109/L时予以重组人GCSF(rhGCSF)(1.5~6.0μg·kg-1·d-1),一般WBC达2.5×109/L时停用。结果(1)AL患者化疗后应用GCSF可使化疗后WBC减少时间明显缩短;但不影响患者的1疗程CR率、CR率和治疗有效率;(2)使用GCSF不影响ALL患者CR期,但明显缩短AML患者CR期;(3)使用GCSF不影响ALL患者的生存期,但缩短AML患者的生存期;(4)尚未发现使用GCSF的AML患者中因子用量多少与CR期及生存期存在相关关系。结论AML患者必须非常慎用GCSF。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24)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PEG-)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与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AN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69例,实验组化疗后给予PEG-rhG-CSF皮下注射,对照组短效rhG-CSF皮下注射,比较两组白细胞降低的比率,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因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前两个利妥昔单抗+环磷酸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泼尼松(RCHOP)周期化疗中,实验组3~4度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白细胞降低比率,FN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更易完成既定的化疗周期数,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hG-CSF多次给药比较,PEG-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ANC方面的效果更优,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