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年5月23卷第3期报道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张学军等,为探讨免疫印迹法在不同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SABD)患者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抗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在SA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热分离法制备的人真皮、表皮提取物作为抗原,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了SABD患者血清中BMZ抗体与基底膜抗原结合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Ab)的靶抗原及其定位情况。方法 用免疫印迹(IB)、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间接免疫电镜(IIEM)等方法检测6例EBA血清中。IgG型及IgA型BMZ—Ab识别的真表皮抗原以及抗原定位情况。结果 6例EBA血清中IgG型BMZ—Ab均结合真皮提取物中290ku蛋白,3例同时伴有结合290ku蛋白的IgA型BMZ—Ab。盐裂皮肤IIF显示BMZ真皮侧IgG线状沉积,IIEM示金颗粒沉积于BMZ致密下层,即真皮锚原纤维的Ⅶ型胶原处。结论 位于BMZ致密下层的Ⅶ型胶原是EBA中BMZ-Ab的特异性靶抗原,Ⅶ型胶原上的抗原表位可被EBA血清中IgG及IgA型BMZ—Ab识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家系各1名患者,包括2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EB,DDEB)和1名隐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EB,RDEB)进行皮肤基底膜带(BMZ)Ⅶ型胶原检测,同时选择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大疱性类天疱疮及正常人各1名做对照。结果 3名对照BMZ免疫荧光阳性,2名DDEB荧光均减弱,RDEB荧光阴性。结论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诊断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经过临床表现、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常规手段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患者血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在该组人群中的发生率,并比较常规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在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基底膜带(BMZ)抗体的敏感性。[方法]分别应用常规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对37例BP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抗BMZ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常规IIF示37例BP患者中23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2.16%,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示37例BP患者中35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4.59%,其中31例为表皮侧IgG沉积、1例为真皮侧沉积、3例为双侧沉积,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BMZ抗体的阳性率与常规IIF相比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结论]37例BP患者中检出1例EBA(盐裂皮肤IIF示真皮侧沉积),EBA在经过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1/37),检测BP患者血清抗BMZ抗体时盐裂皮肤IIF技术比常规IIF技术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薄荷醇经皮吸收促透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薄荷醇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变化。结果薄荷醇组的表皮皱折明显增多,表皮间裂隙增宽,层与层间的间隙变得更大;角质层结构疏松,有孔穴样结构,排列紊乱,与表皮分离呈层状,脂质正常的板层状膜状结构大部分或全部消失,出现明显增厚的紊乱排列的中等致密凝絮块状结构。结论薄荷醇影响了角质层的有序排列,使角质层间的空隙变大,结构疏松,皮肤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大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大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大鼠分为干预侧和假手术侧,制作皮肤扩张动物模型,利用表皮干细胞表达角蛋白(keratin 19,K19)、短暂扩充细胞表达K14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二步法检测扩张皮肤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扩张皮肤的表皮层明显增厚,不仅其基底层K19、K14和PCNA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在棘层和颗粒层也可见K19、K14及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力能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可能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B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B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 7∶2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家系各1名患者,包括2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EB,DDEB)和1名隐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ecessive DEB,RDEB)进行皮肤基底膜带(BMZ)Ⅶ型胶原检测,同时选择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大疱性类天疱疮及正常人各1名做对照.结果 3名对照BMZ免疫荧光阳性,2名DDEB荧光均减弱,RDEB荧光阴性 .结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 7∶2诊断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与巴马香猪皮肤的比较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巴马香猪皮肤局部解剖结构和人体皮肤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为巴马香猪皮肤应用于创伤修复和药物渗透形成基础。方法通过对巴马香猪和人体皮肤进行大体、光镜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比较研究巴马香猪与人体的皮肤结构特性异同。结果巴马香猪皮肤分层、各层厚度、真皮和表皮连接方式、真皮和表皮中细胞分布、胞外基质的排列结构均与人类皮肤相似;巴马香猪皮肤中多种抗原与人类抗血清具有交叉反应,且分布与人类皮肤接近。结论巴马香猪皮肤与人体皮肤结构特性非常相似,适宜作为创伤修复、药物渗透的动物模型以及用于制作创伤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构建的人工皮肤模型InspectskinⅠ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作用,为构建含皮肤附属结构的检验用皮肤奠定基础。【方法】将人羊膜和BMP-4定向诱导小鼠胚胎细胞分化为表皮干细胞,采用筏式培养在体外与PHBV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经短暂培养后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创面,对移植物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移植物可封闭皮肤缺损,在其表面可形成复层表皮样结构,真皮部分可见大小不等的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标结果表明新生表皮的基底层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腺管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结论】体外重建的人工皮肤能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复层扁平上皮、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1例64岁的巴西男性患者,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PF)12年后发生大疱性类天疱疮(BP)。1992年初次就诊时,组织学检查表明有表皮内大疱和颗粒层的棘突松解,直接免疫荧光(DIF)表明表皮细胞间的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表明有抗细胞间隙的IgG抗体。2004年,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有表皮下大疱,内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织学),DIF表明在基底膜带有IgG和C3沉积,盐裂皮肤试验表明在大疱的表皮侧有IgG沉积,免疫印迹表明有抗BP180反应。同一患者发生两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罕见,提示可能为分子间抗原决定簇渗透的现象。自身免疫性大疱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IF)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敏感性。方法:取13例BP患者皮损周围皮肤做盐裂皮肤DIF检测,取其血清做盐裂皮肤IIF检测。结果:盐裂皮肤DIF检测BP阳性率为92.3%(12/13),盐裂皮肤IIF检测BP阳性率为76.9%(10/13),两种方法诊断BP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显示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基本一致,位于基底膜带的表皮侧。结论:盐裂皮肤DIF检测和IIF检测均可对BP进行诊断,盐裂皮肤IIF检测可对鉴别诊断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疱疮的皮肤、黏膜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丽贞 《医学文选》2006,25(1):110-111
天疱疮是一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血清中有天疱疮抗体,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正常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式征阳性。本病典型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浆液性水疱和大疱。特别是重症病人常有大面积的表皮剥落,如护理不当,易发生细菌感染,严重的可引起败血症,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4.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表皮和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连接。但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小儿,由于个体及各器官系统尚不成熟,其皮肤结构及功能与成人相比有显著不同。从皮肤病发病频度初步统计,15岁以下小儿患皮肤病的人数,约占皮肤病患者总数的1/3,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也有特殊之处,且小儿各年龄层的皮肤病类别又各具特点,因而研究小儿皮肤结构、功能与皮肤病的关系已成为皮肤病工作者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壳多糖-胶原-糖胺聚糖凝胶人工皮肤的制备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凝胶类人工皮肤。方法 制备壳多糖-胶原-糖胺聚糖(GAGs)-成纤维细胞真皮替代物(DE),随后在“成熟”的DE表面接种KC,先浸没培养,再气液界面培养,构建完整的人工皮肤。对人工皮肤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人工真皮浸没培养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接种角质形成细胞将促进其收缩。液气界面培养一定时间后的人工皮肤有结构致密的真皮和分化良好的表皮。结论 我们制作的壳多糖-胶原-GAGs凝胶人工皮肤是有满意真皮表结构的新型人工皮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构建的人工皮肤模型InspectskinⅠ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作用,为构建含皮肤附属结构的检验用皮肤奠定基础&#65377; 【方法】 将人羊膜和BMP-4定向诱导小鼠胚胎细胞分化为表皮干细胞,采用筏式培养在体外与PHBV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经短暂培养后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创面,对移植物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65377; 【结果】 移植物可封闭皮肤缺损,在其表面可形成复层表皮样结构,真皮部分可见大小不等的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管状和泡状结构&#65380;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65377;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标结果表明新生表皮的基底层分别呈CK19和CK10阳性,腺管样结构分别呈CEA和CK18阳性&#65377; 【结论】 体外重建的人工皮肤能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胚胎来源表皮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复层扁平上皮&#65380;汗腺样结构和毛囊样结构的潜能&#6537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一步确定存在分歧的靶抗原在细胞间或皮肤基底膜带中的位置。验证有关大疱性皮肤病自身抗体靶抗原定位的不同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包埋后金标记直接和间接免疫电镜技术,结合免疫印迹技术分别对5例天疱疮(寻常型4型、落叶型1例)皮损组织中IgG的沉积部位、8例天疱疮(寻常型6例、落叶型2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IgG结合正常人皮肤的部位进行超微水平的研究;采用同样方法对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组织中IgG的沉积部位及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IgG结合正常人皮肤组织的部位进行定位研究;对3例线形IgA大疱病的皮损组织和血清中自身抗体IgA结合正常人皮肤组织的位置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5例天疱疮患者皮损组织的直接免疫电镜见金颗粒沉积在桥粒上,非桥粒部位的角朊细胞间未见金颗粒的沉积,8例天疱疮血清的间接免疫电镜见金颗粒沉积在桥粒上,寻常型和落叶型的金颗粒沉积部位无区别。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组织的直接免疫电镜见有2例金颗粒沉积在半桥粒上,3例金颗粒沉积在半桥粒上及其下方的透明层中;间接免疫电镜技术对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血清进行金标记研究,发现有2例金颗粒沉积在半桥粒部位(免疫印迹显示其血清抗体识别BP230)、4例在半桥粒下方的透明层内见金颗粒的沉积(其血清抗体分别识别  相似文献   

18.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创面出现的干细胞岛现象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目的: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皮肤干细胞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加速受创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取8例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治疗而愈的溃疡他是面皮肤,7例经磺胺嘧啶银治疗而愈的创面皮肤以及3例流产胎儿、3例儿童和2例正常成人皮肤,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法研究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角蛋白14(K14)以及角蛋白10(K10)的表达特征。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经rhEGF治疗的创面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增大,在再生表皮基底层与角质层之间出现若干干细胞岛。这些干细胞岛的特征是β1整合素和K19染色阳性,在组织学上与基底层干细胞没有直接联系,为一类独立的岛状结构。经K14与K10等系列染色鉴别研究表明,在正常成人、青少年、胎儿以及未用rhEGF治疗的对照创面皮肤均未发现类似的干细胞岛现象。结论:在经rhEGF治疗的创面表皮中出现的干细胞岛是一种特殊和独立的细胞学结构,可能由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逆分化而来。其机制涉及生长因子对细胞分化调控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9.
背景:已报道证实一些表皮下疱病患者自身抗体与2种以上抗原相关。观察:1位52岁的日本女性表现为全身泛发的瘙痒性大疱以及口腔、食管内糜烂。组织学检查示表皮下大疱。直接免疫荧光(IF)检测示IgG、IgM和C3在表皮基底膜带(BM Z)呈线状沉积。用1M的NaCl做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IgG沉积于真皮侧。用正常人真皮提取物行免疫印迹检测到位于200-kDa和290-kDa的带。用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患者皮肤基底层作间接免疫荧光未显示任何抗-BM Z抗体的活性。结论:作者认为此病例是伴抗-p200类天疱疮抗体的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β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