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0例的手术疗效及自体静脉移植物的近、远期通畅率。结果87例患者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消失,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均值术前0.38±0.11,术后升为0.85±0.1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6%(87/90)。术后7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自体移植静脉血管术后1、2、3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4.9%、80.0%和60.7%。结论自体静脉移植具有取材简便、组织相容性好以及远期通畅率高等优点,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最早使用的旁路血管,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大隐静脉旁路术后1年的通畅率为84%,10年为61%;而乳内动脉的10年通畅率为85%[1].急性旁路血管衰败主要受技术和血栓形成影响,而晚期的衰败(CABG术后1个月以上)则是内膜增生和随之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所致.现就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重建缺血下肢循环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对 1 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架桥术重建下肢血液供应。术后 2~ 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1 8例术后缺血症状均消失 ,踝肱指数均值由 0 .53升为 0 .89,其中 1 2例术后可扪及静脉移植物搏动 ,严重缺血肢体挽救率 1 0 0 % ,术后 1~ 3年移植血管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4% (1 7/1 8) ,89% (1 6/ 1 8)和 78% (1 4 / 1 8)。提示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合理手术方式。选择合适的流入道血管 ,积极改善流出道条件 ,增加血流量和血流压力 ,对保证手术疗效及维持血管长期通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症下肢缺血动脉重建: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下肢缺血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局部表现,动脉重建可挽救肢体。自体大隐静脉为首选移植物,尽量应用自体静脉。旁路术失败争取再次血管重建。糖尿病严重感染和坏疽是移植物通畅者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症下肢缺血动脉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症下肢缺血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局部表现,动脉重建可挽救肢体。自体大隐静脉为首选移植物,尽量应用自体静脉。旁路术失败争取再次血管重建。糖尿病、严重感染和坏疽是移植物通畅者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64例单侧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115例次移植物闭塞,其中8例次末次闭塞时行保守治疗,其余107例次行手术治疗,包括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术32例次,再次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27例次,人工血管取栓并球囊成形术17例次,截肢术13例次,人工血管取栓术并腘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人工血管闭塞并感染取出后保守治疗4例次,自体大隐静脉远侧旁路移植术3例次,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次.结果 1例患者因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随访中死亡.3例末次手术后失访,2例保守治疗失访;55例患者随访4~70个月,平均39个月.其中35例患者移植物通畅(通畅率为63.6%).12例患者移植物闭塞后截肢(21.8%),总保肢率为78.2%.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患者,再次旁路移植术以及人工血管切开取栓+内膜剥脱术或球囊成形术的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比较高的静脉桥闭塞率,严重影响CABG术后的近、远期临床治疗效果。静脉获取技术被认为是影响远期通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开放性大隐静脉获取技术相比,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了血管外膜以及血管周围组织,同时避免高压扩张静脉。使用不接触技术获取的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通畅率,但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旁路血管造影特点,分析相关因素对旁路血管通畅率的影响,并探讨提高旁路血管通畅率的方法。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间CABG术后平均间隔(46.4±39.1)个月,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病人149例,男120例;平均年龄(61.0±10.1)岁。共444支旁路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LIMA)131支,大隐静脉(SV)295支,左桡动脉(RA)15支,右乳内动脉(RIMA)3支。旁路血管造影完全闭塞或狭窄≥75%视为旁路血管病变。结果本组65.1%(97/149例)病人有旁路血管病变。31.1%(138/444支)旁路血管发生病变。LIMA闭塞5.3%(7/131支),狭窄(≥75%)6.9%(9/131支);SV旁路血管闭塞31.9%(94/295支),狭窄7.5%(22/295支);RA旁路血管闭塞33.3%(5/15支);RIMA旁路血管闭塞33.3%(1/3支)。LIMA旁路血管的通畅率明显优于SV。不同靶血管的SV旁路血管通畅率有明显差别。吻合口以远冠状动脉口径(runoff)≥2.0 mm的旁路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2.0mm者,尤其是SV旁路血管。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LIMA-前降支的通畅率影响明显,而对主动脉-SV-后降支通畅率影响不明显。序贯吻合及非体外循环CABG对旁路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影响。结论CABG术后旁路血管病变比较常见,是造成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不同旁路血管、不同靶血管、runoff大小、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影响旁路血管通畅率。手术技术不当是术后早期旁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早期足量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是提高旁路血管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复合血管序贯式下肢动脉旁路术和倒置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血管(25例)及倒置自体大隐静脉(16例)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1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合血管用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及自体静脉组合而成。人工血管近心端与股总动脉吻合,远端与孤立腘动脉吻合;自体静脉从PTFE血管远端发出并与小腿的胫或腓动脉吻合。倒置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采用同侧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比较两者血管桥的累积通畅率和保肢率。结果平均随访18.7个月。男2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4)岁。FontaineⅢ级23例,FontaineⅣ级18例。复合血管组中自体静脉远端吻合口止于胫前动脉5例,胫后动脉14例,腓动脉6例;倒置大隐静脉移植组中10例吻合口止于胫后动脉,3例腓动脉,3例胫前动脉。复合血管组踝肱指数术前为0.24±0.14,术后为0.68±0.22(P=0.000)。倒置大隐静脉组平均踝肱指数术前为0.24±0.14,术后为0.68±0.22(P=0.000)。复合血管术后1,2,3年首次通畅率分别为78%,72%,6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3%,7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no-touch saphenous vein grafting, NT-SVG)与传统获取大隐静脉技术(conventional saphenous vein grafting, CV-SVG)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应用NT-SVG或CV-SVG同期行CABG术的病人238例,NT-SVG组112例,CV-SVG组126例。比较两种获取方式术后并发症和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NT-SVG组术后3个月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率为2.5%,CV-SVG组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SVG组术后12个月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率为4.2%,CV-SVG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SVG组和CV-SVG组术后30天内死亡率分别为0.9%和0.8%,二次开胸止血率分别为0.9%和1.6%、心肌梗死率分别为0和0.8%,脑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和0,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25%和6.3%,肾衰竭需要透析比例分别为1.8%和2.4%...  相似文献   

11.
引言股腘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常用的是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血管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仅适宜于病变范围小的动脉,而病变范围长或节段性的股腘动脉闭塞需行旁路手术,旁路所需血管移植材料种类较多,而且前小口径动脉人造血管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尚未突破。现在看来下肢小口径动脉旁路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效果最好。传统的静脉移植动脉旁路,是游离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动脉旁路术前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物的评估方法。方法 应用静脉造影和双功彩超对动脉旁路术前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物进行评估 ,并与术中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应用双功彩超对年轻对照组、老龄对照组及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自体大隐静脉进行检测 ,并计算它们的管径和弹性顺应性。结果 大隐静脉造影测定的管径低于术中直接测定的管径值 (P <0 .0 5 )。双功彩超评估大隐静脉 ,在平卧时测得的管径最小 ,站立时静脉明显扩张 ,充血试验时测得的管径最大 ,以年轻对照组最为明显。动脉硬化组在站立位和充血试验时超声测得的大隐静脉管径与术中探查测得的管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年轻对照组弹性顺应性最好 ,老年对照组和动脉硬化组的弹性顺应性无明显差别 ( P >0 .0 5 )。结论 双功彩超采用合适的体位与方法可正确地评估大隐静脉的管径 ,通过测定大隐静脉的弹性顺应性可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在血管外科领域中,特别是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患、颈内动脉疾患以及冠状动脉疾患等的旁路移植或置换术中,需要应用小口径(指口径小于5mm)的动脉血管代用品。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自体大隐静脉,与各种人造血管相比较,自体大隐静脉已被公认为首选的移植物,  相似文献   

14.
术中移植血管急性血栓形成二例原因分析宋国璋例1男,35岁。诊断;左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缺血Ⅱb期,于1989年1月23日行右股—胫前动脉的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旁路血管长40cm。术中发生输血反应,30分钟后恢复。当输出道吻合完成后,旁路血管下段...  相似文献   

15.
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目前在治疗上多采用血管移植旁路术进行动脉重建。自体大隐静脉是较常用的旁路材料,主要用于腹股沟以远的动脉重建。由于其取材上的独特优势,在人造材料研制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已成为评价其他材料疗效的标准。最早的自体静脉移植试验是由Gluck在1894年报告的,但公认的最早研究为190 6年Carrel和Guthrie成功地用犬的静脉代替颈总动脉和股动脉。190 7年,Lexer在切除1例腋动脉巨大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后,用一段10cm大隐静脉作旁路术,虽然病人术后5d死于并发症,但在尸检时发现移植静脉仍然…  相似文献   

16.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严重心肌缺血的急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严重心肌缺血的急诊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1998~2002年间,13例CABG患者术后早期因严重心肌缺血而急诊二次CABG.病因包括静脉移植物血栓形成4例,未完全再血管化3例,移植物痉挛1例和移植物吻合口狭窄或闭合5例.二次CABG移植血管1~3支(1.8±0.9支). 结果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46%.平均随访31个月,无心绞痛复发.NYHA心功能Ⅰ~Ⅱ级. 结论急诊外科是挽救CABG术后早期严重心肌缺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强调围术期预防以及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乳内动脉的利弊.方法 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8月20日,1471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占同期6156例单纯CABG手术者的23.10%.其中男1030例,女441例,年龄(73.3±3.9)岁.1395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76例采用体外循环(on-pump CABG),其中12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on-pump beating heart CABG).旁路移植移植旁路血管(3.12±0.68)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2组:A组:564例全部应用大隐静脉;B组:907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手术,其中42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A组死亡12例(2.12%),B组死亡19例(2.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早期引流量明显高于A组,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伤口愈合不良和IABP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乳内动脉在远期通畅率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优先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8例行CTA, 7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腘动脉管腔部分闭塞6例,腘动脉管腔全部闭塞9例。所有患者均一期行腘动脉探查并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侧肢体踝肱指数、皮肤温度、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一期腘动脉探查修复联合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探查见腘动脉断裂3例,腘动脉内膜损伤4例,腘动脉全层损伤8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端端吻合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12例。手术时间180~299 min,平均(243.53±33.72) min。术后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均稳定,术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肢体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自体大隐静脉桥均未出现狭窄或闭塞。术后第1、6个月患肢踝肱指数及皮肤温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第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后第1个月明显改善(P<0....  相似文献   

20.
自1948年Kunlin和Lerlche用自体静脉行旁路移植术获得成功、1965年Connlg开展原位大隐静脉旁路术及上世纪70年代William Gore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广泛使用以来,动脉旁路移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封”。然而无论是白体静脉还是人工血管,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移植血管的通畅率逐年降低,而最易发生狭窄与闭塞的是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尤以移植至膝下者多见,使病人再次出现更为严重的肢体缺血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