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过敏性紫癜凝血状态改变及其机制探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凝血状态的改变及其机制。分析处于发病期及缓解期的过敏性紫癜患儿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rothrombintimerate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儿童相比 ,不论发作组或缓解组 ,HSP儿童的PTR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t=- 1 86 9,t =1 4 91 ,P >0 0 5,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发作组HSP儿童轿浆D 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 ,t =- 1 5 8,P <0 0 5;而缓解组HSP儿童血浆D 二聚体浓度下降并与正常对照组没有差异 ,t =- 1 94 8,P >0 0 5;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t=1 2 1 1 ,P >0 0 5。结果表明 :HSP儿童凝血状态的特征是发病期间处于高凝状态 ,并随着病情缓解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儿童发病期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紫癜性肾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紫癜性肾炎 (HSP)患儿机体高凝状态及肝素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4例HSP患儿肝素治疗前后测定血清D 二聚体。予肝素钙皮下注射 ,剂量 10 0IU/ (kg·d) ,疗程 2~ 3周 ;同时每周查 2次尿常规 ,观察尿蛋白转阴情况。结果 HSP患儿肝素治疗前血清D 二聚体阳性率 75 % ,正常对照组 15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5 ) ;HSP患儿肝素治疗后D 二聚体阳性率 17% ,较治疗前下降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HSP肝素治疗组较非肝素治疗组尿蛋白转阴时间缩短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肝素治疗HSP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应做为HSP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紫癜患儿止血分子标志物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止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活性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及蛋白C(PC)含量。结果 发病初期血浆PAI 1、vWF、GMP 14 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血浆t PA、PC水平下降。肾炎组改变尤为明显 ;恢复期非肾炎组各观察指标恢复正常 ,但肾炎组部分患儿在病程后期血浆PAI 1、vWF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t PA水平稍低于对照组。结论 HSP患儿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前状态 ,这些分子标志物变化以肾炎组尤为明显 ,表明止血异常在HSP ,尤其紫癜性肾炎 (HSPN)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 (病脑 )患儿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 选择急性病脑患儿 6 0例 ,分为轻重两组 ,分别检测患儿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 二聚体 (D D)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病脑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GMP 14 0、VWF、D D变化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监测血小板GMP 14 0及血浆VWF、D D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 ;同时血小板GMP 14 0及血浆VWF、D D指标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 )的表达,探讨HMGB1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 HSP儿童(HSP组)40例和健康儿童(对照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的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及血浆D-D 水平。结果 HSP组外周血急性期HMGB1、hs-CRP 、D-D 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Pr=0.878、0.625,均P结论 HMGB1的表达与HSP患儿的炎症反应及高凝状态有关,HMGB1可能参与了儿童HSP及HSP肾损害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和尿液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探讨粘附分子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3月至2006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40例HSP患儿,正常对照为同期的33例外科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检测其外周血及尿液中粘附分子sICAM-1、sVCAM-1的水平。结果(1)HSP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肾炎组与非肾炎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0.080)。(2)HSP组尿液中sICAM-1、sVCAM-1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0.164)。HSP患儿肾炎组尿液中sICAM-1、sVCAM-1水平分别高于非肾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炎组中病理分级较重患儿其尿中两种粘附分子水平均较高。结论HSP患儿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升高,尿sI-CAM-1、sVCAM-1水平可能与HSP患儿肾脏病变程度有关。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参与了HSP发病的病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 ,不同出血程度的儿童急性白血病 (AL)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了 56例初诊AL患儿血浆中的凝血酶调节蛋白 (TM)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D-二聚体 (D -D)含量 ,并用常规方法检测了 56例AL患儿的血小板 (BP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及纤维蛋白原定量 (Fg)。结果  56例AL患儿的SFMC、D -D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均值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比较 ,ANLL患儿组的SFMC、D -D的血浆含量显著高于ALL组。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HLAL)与其它初诊时白细胞数低于 1 0 0× 1 0 9/L的AL患儿比较 ,TM、SFMC、D -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无出血组与正常对照比较 ,SFMC、D -D及BPC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轻度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 ,BPC减低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重度出血组与轻度出血组相比较 ,TM、SFMC、D -D、3P试验、Fg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1、儿童AL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凝血、纤溶紊乱 ,以HLAL患儿最严重。 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住院HSP患儿80例,其中关节型HSP 40例、腹型HSP 20例、紫癜性肾炎(HSPN)2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6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MPO、T-AOC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MDA水平,采用羟胺法检测血浆SOD水平;并常规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及其他血液学指标。结果血浆MPO、MDA、SOD及T-AOC水平在对照组、关节型HSP组、腹型HSP组、HSPN组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2~126.99,P均=0.000)。其中HSPN组的血浆MPO、MDA水平高于其他3组,而血浆SOD、T-AOC水平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型HSP组及关节型HSP组血浆MPO、MDA水平高于对照组,SOD、T-AO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N组患儿血浆MPO、MDA水平与其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r=0.695、0.559,P均0.01)。结论 HSP患儿存在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它们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紫癜性肾炎(HSPN)的关系。方法2006-09—2007-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儿内科住院的HSP患儿4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SP患儿急性期(46例)、缓解期(40例)及健康对照儿童(20例)血浆TM、vWF、MMP-9水平。结果HSP患儿急性期TM、vWF、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也高于缓解组(P均<0.05)。MMP-9下降较缓慢,在恢复期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伴肾受累组vWF、MMP-9高于非肾受累组(P均<0.05),而TM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M、vWF浓度之间成直线正相关,而TM、vWF分别与MMP-9之间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损伤在HS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TM、vWF、MMP-9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活动及判断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测定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急性期血浆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 38例急性期HSP患儿、16名正常健康儿童血浆TGF β1和VEGF水平 ,并检测其中 2 0例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TGF β1水平。结果  ( 1)HSP患儿急性期血浆TGF 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HSP患儿和对照组血浆TGF β1水平与PBMC体外诱生TGF β1水平均呈正相关 ( r=0 6 5 ,0 5 7;P <0 0 1,P <0 0 5 )。 ( 2 )HSP患儿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有胃肠道症状患儿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胃肠道症状患儿 (P <0 0 5 )。 ( 3)HSP急性期血浆TGF β1和VEGF水平呈正相关 (r =0 5 1,P <0 0 5 )。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血浆TGF β1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 ,二者参与了HSP免疫与血管炎症反应过程 ,均为体内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物标记物粪便胆汁酸浓度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2016年确诊为HSP的19例患儿为HSP组,另选取27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集HSP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标本,应用液相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儿童粪便胆汁酸水平。结果 HSP组患儿恢复期胆酸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HSP组急性期 (P < 0.016)。HSP组患儿恢复期鹅脱氧胆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6)。HSP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氧胆酸、石胆酸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P < 0.05、P < 0.016)。各组间熊去氧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粪便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低于健康对照组,这可能与HSP的发病或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改变及应用低分子肝素后的变化。方法HSP患儿43例,其中肝素治疗组28例,基础治疗组15例。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前后7 d,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IL-8水平。结果HSP组血浆TNF-α、IL-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肝素治疗组血浆TNF-α、IL-8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细胞因子异常可能参与HSP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低分子肝素治疗可降低其血浆TNF-α、IL-8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血栓调节蛋白(thronmbomodulin,TM)和P-选择素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 法检测55例HSP患儿血浆LTB4、TM 和P-选择素水平,并与15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LTB4、TM和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合并肾脏损害的HSP患儿血浆LTB4、TM 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SP患儿(P < 0.01);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SP患儿血浆LTB4与TM水平呈正相关(r = 0.745,P < 0.05),血浆TM与P-选择素呈正相关(r = 0.593,P < 0.05).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在HS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LTB4、TM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抗凝纤溶系统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HSP及HSPN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9月—2011年5月收治的HSP及HSPN患儿共241例,根据病史长短,分为HSP发作组(30例)、HSP半月组(27例)、HSP 1月组(23例)、HSP 2月组(20例),HSPN发作组(19例)、HSPN半月组(22例)、HSPN 1月组(28例)、HSPN 2月组(21例)、HSPN 3月组(22例)及HSPN 6月组(29例)。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24 h尿蛋白定量(24U-TP)及尿红细胞定量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HSP患儿的ATⅢ-%在2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PN患儿的ATⅢ-%在6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P及HSPN患儿的PLT在2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D-dimer、FDP和CRP在半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SPN患儿发作期的ATⅢ-%与PLT水平高于HSP患儿(P均<0.05);HSP患儿的CRP与D-dimer呈正相关(r=0.451,P<0.001);HSPN患儿的CRP与D-dimer、FDP呈正相关(r=0.525、0.367,P均<0.001);HSPN患儿的ATⅢ-%与PLT、24U-TP之间呈正相关(r=0.407、0.497,P均<0.001)。结论 HSP及HSPN患儿发作期抗凝纤溶系统处于高活动状态,HSPN患儿更明显,随着临床症状的消失,其高活动状态逐渐恢复;ATⅢ的高活动状态可能与HSPN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强  董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1078-107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20例急性期HSP患儿、15例恢复期HSP患儿及15例正常儿童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性期HSP患儿血清VEGF水平(533.85±127.63)ng/L,明显高于恢复期(160.47±37.39)ng/L及正常对照组(68.93±19.16)ng/L,差异具有显著性(F=158.86P<0.01),3组间作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提示VEGF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可能在HS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146(sCD146)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SP患儿(急性期42例、缓解期39例)及健康对照组儿童(30例)外周血浆sCD146、sVCAM-1水平,比较HSP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急性期肾脏受累组、无肾脏受累组之间的差异,并对HSP患儿急性期血浆sCD146与sVCAM-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患儿急性期sCD146、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缓解期sCD146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sVCAM-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肾脏受累组sCD146、sVCAM-1水平高于无肾脏受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HSP患儿急性期血浆sCD146与s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 sCD146与sVCAM-1在HSP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动态监测HSP患儿血浆sCD146、sVCAM-1水平对于判定其病情发展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伴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7例初发PN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高凝状态组、非高凝状态组,以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分析高凝状态下单纯型肾病组(SNS)和肾炎型肾病组(NNS)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7例患儿中,高凝状态组50例,非高凝状态组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状态组的血小板数目(PLT)、血小板压积(PCT)、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凝状态组和非高凝状态组在PLT、Fib、D2、补体C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高凝状态患儿中,SNS组(32例)和NNS组(18例)的HCT、TC、LDL、PT、补体C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与补体C3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5),PLT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57例患儿经治疗后无血栓事件发生,病情好转。结论初发PNS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PLT、Fib、D2可作为高凝状态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补体系统激活与高凝状态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抗凝纤溶系统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HSP及HSPN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9月 - 2011年5月收治的HSP 及HSPN患儿共241例,根据病史长短,分为HSP发作组(30例)、HSP半月组(27例)、HSP 1月组(23例)、HSP 2月组(20例),HSPN发作组(19例)、HSPN半月组(22例)、HSPN 1月组(28例)、HSPN 2月组(21例)、HSPN 3月组(22例)及HSPN 6月组(29例).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24 h尿蛋白定量(24U-TP)及尿红细胞定量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HSP患儿的ATⅢ-%在2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HSPN患儿的ATⅢ-%在6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HSP及HSPN患儿的PLT在2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D-dimer、FDP和CRP在半个月内渐降至正常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HSPN患儿发作期的ATⅢ-%与PLT水平高于HSP 患儿(P均< 0.05);HSP患儿的CRP与D-dimer呈正相关(r = 0.451,P < 0.001);HSPN患儿的CRP与D-dimer、FDP呈正相关(r = 0.525、0.367,P均< 0.001);HSPN患儿的ATⅢ-%与PLT、24U-TP之间呈正相关(r = 0.407、0.497,P均< 0.001).结论 HSP及HSPN 患儿发作期抗凝纤溶系统处于高活动状态,HSPN患儿更明显,随着临床症状的消失,其高活动状态逐渐恢复;ATⅢ的高活动状态可能与HSPN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凝血状态的改变 ,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HSP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血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二聚体 (D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同时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结果 HSP患儿VWF、D 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但仅 3例APTT、PT缩短。结论 HSP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凝血紊乱程度也更严重 ,而APTT、TT不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