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总结用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疗效.方法将符合颈椎病病诊断的20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有患者100例.观察组用温针加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用单纯电针夹脊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00%,总有效率为97.00%,对照组治愈率为64.00%,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疗程方面,观察组经1-2疗程治愈者,其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电针组,具有疗效高,疗程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血塞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电针组、穴位注射组及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每组30例。电针组选择风池、大椎、肩井、外关及病变部位的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组将血塞通注射液注射于病变部位的夹脊穴,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治疗后进行穴位注射。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量表、疼痛视觉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血栓素B2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疗效评价方面,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和0.008),穴位注射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 =0.012)。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高,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明显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8和0.009),穴位注射组评分也高于电针组(P=0.037)。在疼痛缓解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低,进一步比较治疗后3组评分发现,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评分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02和0.012),穴位注射组评分也低于电针组(P =0.017)。3种方法治疗后血浆中的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均比治疗前要低,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组治疗后血栓素B2的含量明显低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P =0.018和0.023),穴位注射组治疗后的血栓素B2的含量也低于电针组(P =0.042)。 结论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疗效评价、症状体征改善、疼痛改善等方面优于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治疗优于单针治疗,且3种方法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影响了血浆中TXB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疗程15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及VAS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针刺法,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傍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傍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以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为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和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夹脊穴傍针刺法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综合疗效,是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值得研究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方法,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方法,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疼痛评分及综合疗效评定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比颈椎牵引方法能更好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路阳  黄钰玲  倪瑛 《四川医学》2013,34(5):707-708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电针刺激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P>0.05。结论电针刺激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是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夹脊温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治疗组用夹脊温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温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旁间隙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椎旁间隙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症状及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显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间隙阻滞联合小针刀适合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用夹脊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夹脊电针配合药物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2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采用夹脊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夹脊电针配合药物治疗,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7.8%,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1%,总有效率为80.5%;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夹脊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电针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醒脑针刺法配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疗法。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均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有效率为85.11%。治疗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和功能前后改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中药组。该法安全,容易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验证其安全性,探讨针刺颈夹脊穴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降压机制。方法用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针刺颈部C1-C7夹脊穴治疗因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而导致血压升高的患者60例,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观测其血压变化情况,根据疗效判定标准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高血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结论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针刺在神经调节中对神经递质、体液调节、排钠关系及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均有影响,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初步探寻刺络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运用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的方法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57例,在以疼痛评级指数(VAS)评价疗效的同时,运用激光散斑血流仪观察两组患者大椎、肩井(患侧)血流灌注量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均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两穴血流灌注量在干预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刺络疗法组比针刺夹脊穴组升高幅度大(P<0.05)。[结论] 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都能够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其中刺络疗法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对照研究将112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单独应用旋提手法治疗,试验组给予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治疗后总体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疗效在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病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整体而言疗效显著、持久,复发率低,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射频热凝术联合三氧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I组患者椎间盘单纯用射频热疑术治疗,II组患者射频热凝术加三氧注射治疗。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麻木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II组患者疼痛、麻木评分低于I组(P〈O.05)。结论 射频热凝术联合医用三氧注射较单纯应用射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贵新 《当代医学》2016,(34):61-62
目的:探讨颈4神经根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本组12例颈4神经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满意率100%。结论正确的诊断,恰当的治疗,是治疗颈4神经根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146-149
目的探讨冲击波联合针刺对老年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AS评分、压顶试验评分、正中神经与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压顶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压顶试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针刺治疗老年性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疗效,缓解疼痛,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配合牵引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1.1%,总有效率为 97.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18.3%,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患者中疗程与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1个疗程和2个疗程内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能明显的缩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的24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47例)和对照组(98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针灸取穴以活血化瘀、舒经通络为法则。取风池、肩井、天宗穴及夹脊穴进行针刺,留针20~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时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7.1%和98.6%,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2.4%和92.8%,两组治愈率与有效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在针灸治疗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能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