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6排螺旋CT肘关节外伤扫描方法的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连菊  李武  付加珍 《西部医学》2011,(7):1350-135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肘关节扫描方法,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和取得高质量摄影图像。方法将197例肘关节CT扫描病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A、B两组,A组91例,采用常规方法扫描;B组106例,采用改进方法。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盲式阅片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对x线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图像好、较好、一般、差的分别为,A组22例(24%)、30例(33%)、28例(31%)、11例(12%);B组60例(57%)、40例(37%)、5例(5%)、1例(1%),进行统计学比较2χ=42.50,P〈0.005,B组明显好于A组。A组单次扫描CTDI值为12.48 mGy,B组为7.02 mGy,A组辐射剂量高于B组。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肘关节,采用改进方法值得在同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肘关节常规CT扫描比较,分析CT肘关节优化体位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就诊的48例肘关节外伤或非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扫描,根据不同体位扫描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体位改进优化)与对照组(常规体位),各24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CT单次扫描X线辐射剂量情况。结果观察组肘关节CT扫描图像质量优率、优良率分别为83.33%、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单次扫描平均X线辐射剂量(7.05±0.42)mGy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53±1.37)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体位后的肘关节CT扫描相比常规体位扫描具有图像质量优良率高、X线辐射剂量少特点,可作为上肢不能上举肘关节外伤或非外伤患者CT扫描首选体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口腔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口腔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ATCM技术扫描,B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结果①A组图像质量评分、噪声评分分别为(4.16±0.55)分、(4.03±0.57)分,B组为(4.22±0.27)分、(4.29±0.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CTDIvol、ED分别为(1.67±0.19)mGy、(2.12±0.26)mSv,B组分别为(3.77±0.31)mGy、(3.38±0.32)m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应用ATCM技术扫描,可有效降低口腔CT辐射剂量,保障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甲状腺CT图像质量及甲状腺辐射量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扫描,B组应用ATCM扫描.对比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值和信噪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CT剂量指数.结果 两组平扫及增强扫描时胸锁乳突肌、甲状腺结节病灶、正常甲状腺实质的噪声值及胸锁乳突肌信噪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15例,3分5例,B组分别为12例、8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剂量指数为(28.29±0.44)mGy,高于B组的(24.61±0.91)mGy(P<0.005).结论 采用ATCM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扫描,图像质量好,并且能有效降低甲状腺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射线剂量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按照心率高低分成两组,A组为螺旋扫描组,共36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为前门控电子束(SSP)扫描组,共47例患者,采用前门控螺旋扫描.结果:A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9 mSv,B组平均辐射剂量为4.1 mSv,B组扫描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约80.2%(P<0.01),两组图像噪声和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在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所需的高质量图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和轴位电子束扫描技术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对降低射线剂量有明显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头部检查中获得的图像质量。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至我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儿50例进行临床研究,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各2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头部多层螺旋CT检查。A组患儿给予120 k V、150 mAs低剂量进行检测,B组患儿予以90 k V、150 mAs低剂量进行检测。对所有患儿CT片质量进行评价,并统计患儿所承受的辐射值。结果 A组患儿CT片优秀92.00%,高于B组84.0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平均辐射(32.44±5.18)mGy,明显高于B组(27.18±4.62)mGy,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结论 90 k V、150 mAs低剂量螺旋CT检查既能够保证拍片质量,同时减少患儿辐射值。  相似文献   

7.
钟亚鼎  王啸  高照 《安徽医学》2020,41(5):573-575
目的 探讨256排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扫描在婴幼儿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临床怀疑呼吸道疾病的0~3岁婴幼儿共计52例,所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26例,采集胸部CT平扫图像。A组采用GE 64排螺旋CT,B组采用GE Revoiution 256排螺旋CT,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比较两组患儿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A组平均CTDI为(2.64±0.00) mGy、DLP为(56.67±5.77) mGy/cm,B组CTDI为(1.01±0.14) mGy、DLP为(16.04±2.22) mGy/cm,B组辐射剂量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图像质量评分多为3分及以上,A组2分4例,1分0例,B组2分1例,1分0例。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64排CT比较,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256排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胸部扫描显著降低患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颞骨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颞骨病变的儿童行32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显示颞骨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颞骨扫描参数中CTDIvol为6.24mGy、DLP为25.04mGy·cm,常规剂量CTDIvol为12.48mGy、DLP为50.07mGy·cm。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和DLP降低了约50%的辐射剂量。结论 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儿童颞骨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怀疑颞骨病变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32层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2~16岁)鼻窦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及适宜扫描参数。方法 120例行鼻窦多层螺旋CT检查的青少年(2~16岁)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的扫描条件为(120 k V、80 m A),低剂量A、B组的扫描条件分别为(120 k V、50 m A)、(120 k V、30 m A),扫描结束后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CTDI);对3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低剂量A组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组的辐射剂量下降了48.1%,低剂量B组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组的辐射剂量下降了63.2%;低剂量A组与常规剂量组的CT图像质量基本一致,而低剂量B组的CT图像质量有所下降。结论青少年鼻窦CT检查时进行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适宜的扫描参数可使辐射剂量下降与图像质量结合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多层CT在低剂量时对膝关节扫描的可行性及低剂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位受检者行膝关节CT,依据检查时球管KV高低分为两组,每组60例, A组95kV和B组75kV.测算膝关节髌上缘水平后肌肉软组织的CT值,以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图像噪声.通过CT后处理工作站得到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再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获得的图像质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CTDIvol值、DLP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评分均值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的CTDIvol结果分别是(5.39±0.23)和(2.18±0.15)mGy,DLP结果分别是(62.42±12.62)和(26.23±4.82)mGy.cm,B组较A组下降约(61.43)%,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组噪声均值稍微高于A组,t=-7.512,p=0.000,但两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低球馆电压设置做膝关节扫描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不影响阅片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轴扫扫描技术在巨块型肝癌患者随访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巨块型肝癌患者并随访30例,分第1次扫描为螺旋扫描组(A组)、随访为轴扫描组(B组),均采用120KV管电压,自动毫安,噪声指数设定为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身高、体重、CT图像噪声值以及图像质量评分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线辐射剂量B组比A组降低约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轴扫描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巨块型肝癌患者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咽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组用100mA扫描,B组用40mA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图像评分均数比较虽有统计学差异,但B组图像评分均数为3.6105,可满足临床诊疗需要;两组腺样体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T值标准偏差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与A组比较,B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约降低了60.00%。结论120kV、40mA低剂量儿童鼻咽部CT检查,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在头部扫描时,受检者在不同防护措施下敏感器官体表部位的辐射剂量,为头颅CT扫描时防护用品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第一代双源CT对标准人体模型在未加任何防护(A组)、戴铅围脖盖铅衣(B组)和戴铅围脖穿上无袖铅衣(C组)三种方式下进行头部常规(head routine sequence)序列扫描。在体模敏感器官体表布置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各处的辐射剂量。曝光后所有TLD进行测量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CT扫描后剂量参数显示A、B、C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均为44.06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均为634 mGy·cm。TLD测量显示A、B、C组直接照射部位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颈部铅围脖防护区A、B、C组的辐射均值分别为(2.57±0.65) mGy,(2.30±1.10 ) mGy和(2.48±0.90 ) mGy,各组之间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体部腹侧区A组辐射剂量〔(0.66±0.37) mGy〕高于防护后的B组〔(0.18±0.18) mGy〕和C组〔( 0.18±0.16) mGy〕,P均PB组〔(0.28±0.22) mGy〕>C组〔(0.14±0.12) mGy〕,P<0.05。结论 双源CT头部扫描时,铅围脖加穿上铅衣的方式较传统铅衣覆盖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非受检部位敏感器官的X光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低剂量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A临床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与适宜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7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n=88)与B组(n=86)。A、B两组均采用128层双源CT大螺距螺旋扫描技术。A组采用管电压70~100 kVp,并采用40 mL低浓度碘对比剂(320 mgI/mL)行CTA检查,B组采用管电压100~140 kVp,并采用60 mL高浓度碘对比剂(370 mgI/mL)行CTA检查。A组与B组比较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与碘负荷。结果 A组DLP为(68.72±26.37)mGy·cm,B组为(167.43±21.57)mGy·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996,P <0.001)。A组平均总碘含量为(12800±0)mg,B组为(22200±0)mg。A、B两组动脉节段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15%vs. 99.65%,χ2=1.128,P>0.05)。结论 超低剂量心脑动脉CTA可以在维持诊断性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碘负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轴位节段扫描降低腹部CT检查X线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38例腹部CT扫描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A组螺旋扫描20例,采用120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8扫描;B组轴位节段(Cine Segment)扫描18例,采用120kV,自动毫安,NI=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各组图像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得分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两组图像噪声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X线辐射剂量B组比A组降低约47%,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轴位节段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利用第三代双源CT超大螺距扫描模式(Flash)联合高级迭代重建技术(ADMIRE)在婴幼儿啼哭状态下胸部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临沂市中医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婴幼儿患者85例,年龄1~36个月,分为A、B、C 3组。检查时在啼哭状态难以哄睡且家长不愿利用药物镇静的患儿纳入A组,共30例,在啼哭状态下进行大螺距(螺距3.2)扫描;B组32例,自然清醒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大螺距扫描;C组23例采用128层CT检查,在自然睡眠或镇静状态下利用常规扫描方法进行扫描。A、B 2组扫描方案及图像重建方案一致。检查完成后对3组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包括运动伪影、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同时比较3组辐射剂量,包括辐射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3组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其中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5±0.6)分高于其他2组,A组(4.3±0.7)分高于C组(4.0±0.4)分,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客观图像质量评分:C组图像噪声(10.7±3.9)高于前2组,B组(9.5±4.5)高于A组(7.4±2.1),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5);A组((8.1±2.0)、B组(8.2±3.0)SNR高于C组(5.9±4.4),A组、B组大致相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5)。辐射剂量方面A组、B组DLP[(22.5±11.9)mGy·cm、(18.4±12.2)mGy·cm、(37.9±13.4)mGy·cm,P=0.002)]及CTDIvol[(1.1±0.5)mGy、(0.9±0.6)mGy、(1.7±0.6)mGy,P=0.008)辐射剂量小于C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第三代双源CT Flash模式联合高级迭代重建技术成像在婴幼儿啼哭状态下的胸部CT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并且辐射剂量明显减低,特殊情况检查时无需对患儿进行镇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比较双源CT前置门控和回顾性门控扫描在高心率检查者中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临床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心率>70次/min的检查者80例.40例行前置门控扫描,另40例行回顾性门控扫描.前置门控扫描根据BMI分为A,B两组进行适应性扫描.回顾性门控根据BMI分为C,D组,选取冠脉显示好的期相进行重建.采用4分法分析冠脉节段及图像质量,同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年龄、性别、BMI、平均心率、心率变异率、图像噪声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2009段冠状动脉进行分析,A~D组合格率分别为82.7%(456/552).83.9%(379/452),86.9%(502/578),B5.1%(363/427),其中A组与C组、B组与D组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06±0.84)mSv,(5.38±1.29)msy,前置门控有效辐射剂量为(4.46±1.21)mSv,回顾性扫描C,D组分别为(7.90±2.01)mSv,(13.34±1.21)mSv,回顾门控有效辐射剩量为(13.08±3.19)mSv,分别降低44.3%和41.2%,平均降低63.0%.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辐射剂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前置门控适应性扫描能够为冠脉检查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并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能够用于可疑冠脉疾病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冯娜  高明  何新  杨晶菁  霍梓铭  董曦   《四川医学》2017,38(11):1340-1343
目的探讨多排CT低剂量不同扫描方法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应用,探讨最优化扫描模式。方法选择须接受颅脑CT扫描的新生儿200例,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螺旋扫描组与断层扫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再分为A、B、C、D、E亚组各20例,管电压均设置为120kV,A组采用常规剂量100mAs,B、C、D、E组分别采用90、80、70、60mAs低剂量扫描,比较各组患儿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 (1)断层扫描组A、B、C、D、E亚组图像评分依次减低,E组评分与A、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组为扫描参数最佳;(2)螺旋扫描组A、B、C、D、E亚组图像评分依次减低,D、E组评分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组为扫描参数最佳,其图像质量评分与断层扫描D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断层扫描组D组CTDIvol、ED明显低于螺旋扫描组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层扫描模式检查新生儿颅脑质量良好,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低电压,大螺距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诊断准确性。方法60例怀疑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患者,扫描方案为大螺距(3.0),80kVp,迭代重建。B组螺距(1.0),120kVp,滤过反投影法重建。比较两组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对照数字血管造影(DSA)评价A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两组CT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对照,A组CTA对下肢动脉狭窄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8.0%,97.4%,97.6%,95.0%,99.0%,对照DSA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TA剂量长度乘积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152.36±14.31 mGy×cm,B组:804.64±87.21 mGy×cm,P<0.001)。结论 80千伏,大螺距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低剂量螺旋CT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儿童鼻咽部疾病,分别采取常规剂量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患儿辐射剂量以及扫描图像质量.结果 常规剂量加权指数为13.98 mGy,低剂量加权指数为6.23mGy,低剂量低于常规剂量(P<0.05).本组60例儿童鼻咽部疾病中,共发现病灶89个,在各类疾病显示效果、鼻咽部解剖结构以及定性诊断结果方面,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扫描图像噪声平均为(7.35±1.57),低剂量扫描图像噪声平均为(9.56±1.85),低剂量扫描高于常规剂量扫描(P<0.05).结论 对于儿童鼻咽部疾病采取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定性、定量诊断方面与常规剂量无明显差异,但低剂量螺旋CT扫描辐射剂量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