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海  李溥  王砚强  彭文武  陈维多 《右江医学》2011,39(5):580-582,688
目的探讨经前额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前额纵裂入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致残及死亡者。出院时GOS评分均为良好,随访6~25个月,3例患者症状改善,无一例死亡,复查MRA前交通动脉瘤均全部关闭。结论前额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具有手术野暴露好,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且在术中可控制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等优势,是一种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翼点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18例彰循环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术,其中后交通动脉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均在Ⅲ级以内。结果 均获得成功夹闭,术后无面神经损伤表现,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2h。1例左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出现一过性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结论 经过慎重的选择病例以及术前周密的手术设计,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Q  Chen J  Qian ZY  Zhang QB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2-876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又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人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相似文献   

4.
经翼点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18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术,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均在Ⅲ级以内。结果 均获得成功夹闭,术后无面神经损伤表现,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2h。1例左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出现一过性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结论 经过慎重的选择病例以及术前周密的手术设计,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技术,开放相关脑池,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并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中均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夹闭满意。17例于术后近期做影像学复查。结果28例前交通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随访28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常规手术更精细、准确、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6.
倪明  王硕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4):222-223
目的 总结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8例(9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方法,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采用额部中线偏右侧游离小骨瓣,直径约3cm,沿纵裂探查至大脑镰下缘、胼胝体膝部前缘,显露前交通动脉,分离并夹闭动脉瘤颈。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9个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H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术后均获良好疗效,无手术致残及死亡者。结论 以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传统的翼点入路损伤小,显露更直接,且在术中可控制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0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共夹闭动脉瘤20个,大部分切除并夹闭1个。1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结果本组20例中,3例术后行DSA检查,10例行CTA检查,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应争取在出血后3d内手术,Ⅲ~Ⅳ级的病例应综合考虑,若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则应先给予合理的内科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Ⅴ级的病例为手术禁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对前循环动脉瘤45例48枚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夹闭术。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瘤11枚、大脑前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枚,脉络膜前动脉瘤及眼动脉瘤各1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成功夹闭,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40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出血、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内镜辅助下锁孔技术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0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共夹闭动脉瘤20个,大部分切除并夹闭1个.1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结果 本组20例中.3例术后行DSA检查,10例行CTA检查,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 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 Ⅰ~Ⅱ级的病例应争取在出血后3d内手术,Ⅲ~Ⅳ级的病例应综合考虑,若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则应先给予合理的内科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Ⅴ级的病例为手术禁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73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治疗经验。方法:对73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或前纵裂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本组73例患者全部行手术夹闭,并同时包裹加固4例。出院时按GOS评分,良好68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2例(均为复杂型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unt-HessⅣ~Ⅴ级)。结论:选择早期手术及精准的显微外科夹闭是成功治疗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管松  郑穗生 《安徽医学》2010,31(11):1287-1289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发育异常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交通动脉瘤患者56例,前交通动脉患者26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选择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脑血管正常组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异常达65.4%,明显高于后交通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后交通动脉瘤组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为31.7%,明显高于前交通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异常及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与颅内交通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P<0.01);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供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OPERATIONSONANEURYSMSOFTHE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NOTVISUALIZEDBYCEREBRALANGIOGRAPHY──REPORTOFFOURCASES¥ZhangJunting(张俊延),...  相似文献   

14.
前交通动脉瘤与A1段优势血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与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优势血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有34例呈A1优势;34例呈A1优势者中33例前交通动脉瘤发生在A1优势侧,有1例发生在A1优势对侧.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多发生在A1优势侧.因此,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破裂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来经CTA及动脉瘤夹闭术确诊证实的11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分析其破裂因素。结果: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男49例,女61例,男女比0.8∶1,年龄17~77岁,平均49.3岁。CTA提示,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63例(57.2%),其中左侧A1优势征46例,右侧A1优势征17例;大脑前动脉A1对称47例(42.8%)。另外,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已诊断为高血压的58例(53%),血压正常的52例(47%)。结论: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及高血压等先天性及后天性因素与前交通动脉瘤的破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和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和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6例为前交通动脉瘤,选取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和随机抽取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作为对照。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提示,6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41例(62.1%),其中左侧优势征33例(80.5%),右侧优势征8例(19.5%),左侧的发生率是右侧的4约倍;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21例(14.7%);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中A1段优势征18例(27.3%)。结论A1段优势多发生在前交通动脉瘤侧,左侧有侧别优势。A1段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前交通动脉瘤起源、发生乃至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技术特点。方法: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前交通动脉瘤6例,3个动脉瘤采用1枚弹簧圈,3个动脉瘤采用2枚弹簧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最小3mm×6cm,最大12mm×30cm。结果:交通动脉瘤6例均成功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旭  杨旭  成刚  吴健 《西部医学》2013,25(3):414-416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总结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行瘤颈夹闭术,1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院时GOS评分5分(优)37例,4分(良)13例,3分(差)4例,1分(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是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及早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动脉瘤58例,直径2mm-40mm,囊性55个,梭形3个;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囊性37个,梭形1个;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失明或偏盲;6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复视,眼睑下垂。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临床症状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是否破裂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23例临床资料,其中16例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7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结果:手术效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8例(78.3%),中残1例(4.3%),重残2例(8.7%),死亡2例(8.7%)。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复查CT动脉血管成像未见夹闭不全或误夹血管。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术中均能清楚暴露瘤颈,是较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