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峰  胡秀芬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1):767-768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压正常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口服西洛他唑片(50 mg,bid);对照组30例,予口服安慰剂维生素B1(10 mg,bid),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UAER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达51.6%,约3%病人仅有轻微头痛反应.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西洛他唑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尿白蛋白的排泄,对糖尿病早期肾病具有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奥美拉唑和胃复春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标准确诊为Hp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先采取胃镜下高频电电凝治疗,将隆起病变电凝平,然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次,1次/d,连服6周;胃复春4片,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不予高频电电凝,用药同治疗组,2组均于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6.7%P〈0.01;96.7%,73.3%,P〈0.05)。[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奥美拉唑和胃复春治疗Hp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雷贝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经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4周无效的GERD,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口服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加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治疗4周及8周后复查内镜,并评价临床症状。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内镜下分级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两组在症状评分和内镜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雷贝拉唑+西沙比利组4周后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单用雷贝拉唑组58.3%(P<0.05);8周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8%和83.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倍剂量的雷贝拉唑治疗难治性GERD快速、有效,且其长期疗效不依赖西沙比利,联合西沙比利有利于提高雷贝拉唑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预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影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三联疗法实施前使用PPI对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伴Hp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组。A组预先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疗程14 d,继而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克拉霉素500 mg bid+甲硝唑400 mg bid(RCM方案),疗程14 d;B组给予RCM方案,疗程14 d。治疗结束后4周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根除疗效。结果:实际完成方案者113例(94.2%)。A组按意向治疗(ITT)和按方案(PP)根除率分别为81.7%、89.1%,B组分别为86.7%、8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Hp根除治疗前预先使用雷贝拉唑对根除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短节段Barrett’s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内镜和病理下短节段Barrett's食管(SSBE)的临床症状、内镜分型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40例内镜和病理诊断为SSBE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组织标本HE染色,并对临床症状、内镜分型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SBE的内镜检出率为9.75%,男女比为1.12:1,平均发病年龄为51.64岁,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占70.00%; 140例患者中反酸54例,烧心18例,胸骨后痛31例,上腹痛29例,无症状8例.14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胃底腺者30例,贲门腺者98例,肠上皮化生者12例;内镜诊断岛型54例,舌型66例,全周型20例.140例患者中贲门腺组反酸、烧心、胸骨后痛、无症状的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明显增高.140例患者中贲门腺组内镜表现为舌型和岛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在三种内镜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SBE病理特征和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以及病理特征和内镜分型之间均密切相关,SSBE临床症状和内镜分型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以雷贝拉唑与加替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不良反应和药品的费用,以探讨临床更佳的根除Hp方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雷贝拉唑10mg bid,甲磺酸加替沙星200 mg bid,甲硝唑100 mg tid.B组:雷贝拉唑10 mg bid,甲磺酸加替沙星200 mg bid,阿莫西林500 mg tid.C组(对照组):雷贝拉唑10 mg bid,甲硝唑100 mg tid,阿莫西林500 mg tid.以上3组疗程均为2周.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或14C-UBT.结果 A组、B组、C组Hp根除率分别为91%、92%及87%,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A、B、C 3组的治疗费用分别为200.13元、210.76元和149.60元.结论 以雷贝拉唑与加替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能有效、安全地根除Hp且能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7.
以咽喉炎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CERD)食管外表现-咽喉炎的临床特征和对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初步探讨非典型GERD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35例以咽喉炎就诊的内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患者随机分2组:A组(治疗组18例)给予PPI(雷贝拉唑20mg,1次/d晨服)治疗4周。B组(对照组17例)给予多潘立酮10mg,3次/d口服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改变。结果 雷贝拉唑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A组较B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及镜下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表现为慢性咽喉炎,予PPI治疗后,可显著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热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50例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2例,观察组采用热极治疗,并口服雷贝拉唑20 mg bid及铝镁加混悬液1.5 g tid治疗2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雷贝拉唑20 mg bid及铝镁加混悬液1.5 g tid治疗2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从病理、胃镜、临床症状方面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从观察组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三方面疗效进行比较,病理变化有效率:3个月观察组(80.77%),对照组(56.94%);6个月观察组(83.33%),对照组(53.33%);12个月观察组(83.33%),对照组(53.33%);三对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形态变化有效率:3个月观察组(85.90%),对照组(65.11%);6个月观察组(87.18%),对照组(63.89%);12个月观察组(88.46%),对照组(65.28%...  相似文献   

9.
短节段Barrett食管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短节段Barrett食管(SSBE)的临床特征、诊治、随访及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5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诊的SSBE,重点为内镜特征、病理学改变、食管动力检查结果、内镜复查及疗效观察。结果SSBE内镜下以岛型最多见占86.5%,常规病理证实的特异型肠上皮化生占15.4%,11例患者行24h食管pH和胆汁联合监测及食管测压,72.7%存在异常。21例患者行氩离子凝固术等内镜介入治疗,短期内复查15例SSBE消退。49例复查胃镜者未发现食管癌变。结论SSBE发生与胃酸和胆汁反流相关,内镜下以岛型常见,其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125例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施行肠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除的1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5例患者,共281枚息肉均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过程中98枚采用圈套电凝电切,91枚采用电凝烧灼,92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本组并发症中有4例并发出血,1例并发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4.0%。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的可行性及疗效。选择6例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GAVE的患者行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内镜下止血术,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5例患者仅予1次内镜下治疗,1例患者予2次内镜下治疗,平均1.17次。无一例出现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血控制,血红蛋白稳定,无需反复输血,复查胃镜提示病灶消退满意。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GAVE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胃息肉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98例胃息肉患者术前镇静后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随访半年。[结果]98例胃息肉患者均安全有效地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无一例术后出血及穿孔。[结论]内镜下胃息肉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胃息肉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患肉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上消化道息肉病人采用不同方法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结果 治愈率100%,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复查未见患肉复发。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显著。治疗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在胃肠道类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病理确诊的胃肠类癌患者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类癌患者常因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就诊发现,部分为无症状查体发现。胃肠类癌多为黏膜下隆起病灶,PitⅠ型;大的肿物可表现为息肉样,Pit Ⅲ型;少数为恶性类癌,Pit Ⅴ型。29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表现为低回声或低回声为主病变,边界清。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32例。除1例恶性类癌诊断半年后全身转移死亡外,余43例内镜下切除治疗后随访3个月至5年无1例复发。结论胃肠类癌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内镜下可对胃肠道类癌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贝散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q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贝散,2组均连续服用8周。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内镜下疗效及治疗前后2组患者G-17、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临床症状与内镜下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6.67%,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G-17、PGⅠ、P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治疗组G-17、PGⅠ、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贝散联合雷贝拉唑治疗R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82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及性质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等。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6例超声判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坦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和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皮圈套扎术。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1.4%。术后1例出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9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对于大肠息肉应及时处理,从而阻断息肉逐渐发展最终癌变这一过程.随着内镜下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内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已普遍用于绝大多数大肠息肉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发现单纯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后易发生出血或穿孔,相对来说体积较大且血供丰富的息肉更容易并发出血或穿孔.钛夹配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出血或穿孔的发生.我们对258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中西药治疗合并幽门螺杆菌(H pylon)感染的成熟型疣胃炎的临床疗效,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12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每组106例,西药组胃镜下对合并H pylon感染的成熟型疣状病变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予H pylori根除治疗,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序贯服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2 mo后,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8%vs98.30%,P<0.01);中西药H pylori转阴95例,根除率达89.62%,西药组89例,根除率为83.94%,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西药根除H pylori 和中药序贯疗法能够有效治疗Hpylori阳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疗,现时均采用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摘除术。在我们5年多来的治疗工作中发现,当息肉表现为无蒂或亚蒂和短粗蒂时以及某些良性隆起性病灶时,高频电凝摘除这样的息肉往往感到十分不便,并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近年来我们采用了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共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