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n=3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n=2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n=29)和健康体检者(n=32)的hs-CRP和PAPP-A水平。同时将ACS患者(包括UAP和AMI组,n=61)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10mg/d,n=31),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结果(1)hs-CRP和PAPP-A水平在UAP组[(16.7±1.24)mg/L,(63.88±1.82)μg/L]、AMI组[(18.52±1.96)mg/L,(66.41±1.24)μg/L]比SAP组[(4.6±1.16)mg/L,(47.56±0.72)μg/L]、正常对照组[(3.2±0.88)mg/L,(45.17±1.28)μg/L]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s-CRP(18.52±2.37)mg/Lvs.(3.58±1.33)mg/L;PAPP-A(67.83±2.15)μg/Lvs.(45.62±1.58)μg/L,P<0.05],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hs-CRP(3.58±1.33)mg/Lvs.(5.23±1.98)mg/L;PAPP-A(45.62±1.58)μg/Lvs.(51.35±2.15)μ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9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33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肝功等指标。结果①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②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人,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40mg,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者为1.37±0.52 g/L,心肌梗死者为2.23±0.45 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0±0.22 g/L(P<0.05),心肌梗死患者较心绞痛者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两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8±0.45 g/L降至0.52±0.22 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5±0.50 g/L降至1.77±0.60 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较大剂量与常规剂量氟伐他汀相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是否有进一步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抗炎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ACS患者12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给予氟伐他汀40mg(40mg组)或氟伐他汀80 mg(80 mg组),每晚睡前服用。治疗4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O、Hs-CRP、IL-6、HSP60的水平,随访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NO水平均有所升高[40 mg组:(56.68±12.01)μmol/L比(74.49±12.38)μmol/L,P<0.05;80mg组:(51.29±14.67)μmol/L比(82.57±12.17)μmol/L,P<0.01],且80 mg组患者血清NO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HSP60水平均有所下降[40mg组分别为:(14.79±12.68)mg/L比(6.17±4.68)mg/L,(47.96±37.54)ng/L比(36.21±20.06)ng/L,(6.36±1.24)μg/L比(3.14±1.09)μg/L,P<0.05;80 mg组分别为:(14.48±12.32)mg/L比(4.31±3.56)mg/L,(50.35±40.17)ng/L比(31.24±15.49)ng/L,(6.25±1.16)μg/L比(1.25±0.98)μg/L,P<0.01],且80mg组下降更明显(均为P<0.05)。临床事件的随访观察显示,40 mg组共有10例(16.67%)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80 mg组仅有4例(6.67%)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升高ACS患者血清NO水平,降低Hs-CRP、IL-6及HSP60水平,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在短期内呈剂量依赖性。较大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可以明显减少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用阿托伐他汀、合用依折麦布加阿托伐他汀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入选1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联合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依折麦布10 mg),服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TC、LDLC、ET-1、NO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C、LDLC、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TC、LDLC、ET-1降低更明显,NO升高更明显(TC:3.20±0.55 mmol/L比4.28±0.59 mmol/L,P<0.01;LDLC:1.92±0.33 mmol/L比2.63±0.53 mmol/L,P<0.01;ET-1:3.88±1.15 ng/L比4.49±0.85 ng/L,P<0.05;NO:80.39±7.87 μmol/L比72.18±12.16 μmol/L,P<0.05),联合组比阿托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TC 17.5%、LDLC 17.4%、ET-1 10.4%,进一步升高NO 14.2%;(2)以LDLC<2.60 mmol/L为达标标准,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47.6%,联合组达标率为81.8%;(3)治疗期间两组均有2例服药2周左右出现肝酶升高超过3倍,因此退出试验。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有更好的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氟伐他汀前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同时选择4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组血浆IL-6[(24.13±6.24)ng/ml]、MCP-1[(18.95±4.53)p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97±5.67)ng/ml和(14.35±4.28)pg/L,P均〈0.01;服用氟伐他汀4周后,ACS组血浆IL-6(19.56±5.87)ng/ml及MCP-1(14.85±4.38)pg/L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有关。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围手术期前后早期肾损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他汀组)65例,检测2组患者围手术期前后血肌酐、早期肾损伤标记物血清胱抑素C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他汀组和对照组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4.0±0.5)mg/L vs(2.2±0.6)mg/L,(5.2±0.9)mg/L vs(2.1±0.4)mg/L,P<0.01]。他汀组术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3±0.2)mg/Lvs(1.7±0.4)mg/L,P<0.01]。结论造影剂肾病可能与造影剂介导的炎性反应相关,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拮抗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机制等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28例和大剂量组2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每日1次。共用药30日,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用药30日后,两组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低剂量组从(17±6)μg/L降至(8.3±2.7)μg/L;高剂量组从(18±7)μg/L降至(8±3)μg/L。两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胰岛素抵抗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病人308例,稳定性心绞痛212例,年龄(62±11)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6例,年龄(62±11)岁,分为3组:Ⅰ组123例,为非糖尿病无糖耐量异常IGT病人;Ⅱ组87例,为糖耐量异常病人;Ⅲ组98例,为糖尿病病人。对照组9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测定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hs-CRP:Ⅰ组:(50±15)mg/L,Ⅱ组(55±14)mg/ L;Ⅲ组(62±20)mg/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5.7)mg/ L;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为(8.4±2.6)mg/ 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病人(52±18)mg/ L和非冠心病病人(6.5±5.7)mg/ L;在糖尿病病人,无论有否患有冠心病,血浆hs-CRP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与空腹血糖、2 h血糖及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脂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而hs-CRP与此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与否对hs-CRP水平不产生明显影响。hs-CRP水平是冠心病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高危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APN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将住院确诊为ACS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两组均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APN的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干预前ACS组APN水平为4.45mg/L±2.12m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64mg/L±3.84mg/L(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组、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清APN升高(P〈0.01);B组与A组比较,TC及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1)。结论ACS病人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低APN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且与ACS中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升高APN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有临床症状或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冠心病病人,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分为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测定基线和第1周及第4周PAPP-A和hs-CRP水平。结果 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PAPP-A、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病人(P<0.05)。与用药前比较,10 mg组、20 mg组PAPP-A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 mg组在第4周时降低PAPP-A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在ACS中显著升高,高剂量他汀能降低它的水平,而低剂量的他汀无此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左室射分数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6-2014.12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分别测定入院24小时内和同期40例门诊体检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随访1年,记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院后心脏事件数,回顾性比较心脏事件阳性组和阴性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心脏事件阳性组高敏C-反应蛋白、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左室射血分数均数分别为15.3±5.0mg/L、112.5±60.1 ng/ml和39.2%,阴性组分别为7.0±2.0mg/L、95.3±40.3 ng/ml和45.7%,阳性组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阴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阴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有高于阴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与低左室射血分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再发心脏事件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再发心脏事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ACS患者1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无降脂药)、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每组39人,疗程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治疗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hsCRP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血脂(除HDL-C外)、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hsCRP水平[(10.33±3.15) mg/L比(8.98±1.69) mg/L比(6.59±1.54) mg/L]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且强化瑞舒伐他汀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入选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拟行PCI术的患者106例,随机分成2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及40 mg阿托伐他汀组;入院24 h内完成常规化验检查、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肾脏血管超声检查,术后48 h复查肾功能。所有患者手术前当日清晨、术后2 h及术后48 h均留取约5 mL中段尿,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统一测定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结果 PCI术后,40 mg阿托伐他汀组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血清肌酐(77.44±23.14 mmol/L比94.24±36.14 mmol/L,P=0.014)降低,尿酸(313.05±110.84 μmol/L比354.00±100.66 μmol/L,P=0.060)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92.24±24.74比75.31±31.34,P=0.009)增高; PCI术后,40 mg阿托伐他汀组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 h NGAL(33.13±20.44 μg/L比50.67±46.95 μg/L,P=0.013)、48 h NGAL(27.56±18.64 μg/L比58.38±56.81 μg/L,P=0.001)减低;应用对比剂后,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11例,发生率为20.75%,而40 mg阿托伐他汀组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5例,发生率为9.43%,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对比剂前3天,每天服用40 mg阿托伐他汀较每天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更能减少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浓度为靶标,探讨阿托伐他汀和非诺贝特联合用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网络随机分为他汀降脂组(n=100,阿托伐他汀20 mg/d)和联合降脂组(n=100,阿托伐他汀20 mg/d+非诺贝特250 m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两组血清血脂浓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浓度,计算non-HDL-C变化率及达标率,并记录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降脂组血脂和hs-CRP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优于他汀降脂组;达标率、斑块消退率、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2 mg/L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事件发生上,联合降脂组明显优于他汀降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全因病死率、心脏性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的降脂治疗较单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陈建光  韩冬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668-167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对大鼠心肌缺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VT)潜伏期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普伐他汀及氟伐他汀(灌服22 d,每天1次,普伐他汀0.02,0.2及2 mg/kg;氟伐他汀2及4 mg/kg)对VT潜伏期的影响。结果普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各组均能延长VT潜伏期,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中普伐他汀2 mg/kg组(267±11)s及氟伐他汀4 mg/kg组(274±8)s延长VT潜伏期作用显著(P<0.05)〔对照组为(224±16)s〕。结论普伐他汀及氟伐他汀能显著延长大鼠心肌缺血时VT潜伏期,这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对开滦集团公司2 2 0 9名离休职工健康查体 ,检测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 ,比较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及不同血压水平组间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的差异。结果  2 2 0 9人中符合研究目的且资料完整的共计 2 16 9人 ,其中确诊高血压病患者 12 0 5例。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 (1 97± 1 84 )mg/L和 (1 0 8± 1 2 4 )mg/L(P <0 0 0 1)。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随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增加而增高 (P <0 0 0 1)。非吸烟组、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组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 (1 87± 1 4 3)mg/L、(2 0 9± 1 85 )mg/L和 (1 5 8± 1 6 1)mg/L ,均高于吸烟组、非糖尿病组、非超重及肥胖组的 (1 33± 1 10 )mg/L、(1 2 3± 1 4 0 )mg/L、(0 82± 1 0 6 )mg/L (P <0 0 0 1)。结论 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浆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8例ACS病人、30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3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采用Nyco Card胶体金标法检测观察者静脉血中的DD含量,Nyco Card单人份金标法检测观察者静脉血中CRP水平,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血浆DD、CRP分别为(1.48±0.45)mg/L、(13.3~36.2)21.4m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0.31±0.13)mg/L、(1.1~9.6)5.2mg/L]及对照组[(0.26±0.12)mg/L、(0.9~8.4)4.9mg/L](P<0.01)。ACS组血浆DD含量与CRP水平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21,P<0.01)。结论血浆DD含量和CRP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等指标与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独立样本t检验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组与非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缺血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非缺血组患者(P<0.01),分别为(7.15±0.62vs4.97±0.8)×109/L,(4.59±1.57vs3.10±0.72)×109/L,(1.92±0.74vs1.41±0.60)×109/L,(0.41±0.16vs0.30±0.01)×109/L及(224±66.8vs189±51.7)G/L。结论:炎性细胞及血小板等参与了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心房颤动(AF)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62例SSS合并阵发性AF(PAF)未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且血脂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d),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AF发作次数、AF持续时间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F的发作次数、AF持续时间虽没有明显降低但显著低于对照组(13.4±2.8次/年vs 16.2±3.6次/年,62.4±7.2小时/年vs 66.3±4.7小时/年),血CRP水平显著降低(7.95±0.87 mg/L vs 9.52±1.31 mg/L)且显著低于对照组(7.95±0.87 mg/L vs 10.02±1.37mg/L)。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未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SSS患者AF的复发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