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CrAg-LFA)在肺隐球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至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肺隐球菌病及非肺隐球菌病患者共547例,采用CrAg-LFA筛查血清中隐球菌抗原,分析血清CrAg-LFA对肺隐球菌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0例肺隐球菌病组患者采用CrAg-LFA测定阳性8例,敏感性为80.0%(8/10);非肺隐球菌病组患者537例,CrAg-LFA测定阴性534例,特异性为99.4%(534/53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和99.6%。结论 CrAg-LFA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肺隐球菌病筛查试验,可用于肺隐球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赖菁  林云崖  黄丽芬  陈幼明  徐启桓 《新医学》2011,42(10):691-692,F0003
空洞型肺隐球菌病并脑膜炎临床少见,且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结核病。该文报告1例以空洞为突出表现的肺隐球菌病并发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文献对比,结果提示:①空洞型肺隐球菌病的发生率低,肺结核误诊率较高;②隐球菌肺炎和脑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早期病原学或病理组织检出新生隐球菌是提高该病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齐云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44-1045
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疾病,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和激素的大量应用,近年来,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肺隐球菌病胸部影像表现较为复杂,无特异性.作者自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总结了8例经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肺隐球菌病的X线胸片及CT表现,以探讨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并可疑脑隐球菌瘤的诊治方案、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例曾误诊的肺隐球菌病并可疑脑隐球菌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发现肺肿物入院,胸部CT检查提示多发结节,曾诊断为肺结核和肺恶性肿瘤等,最终行经皮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及痰培养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结合头颅MR不除外合并脑隐球菌瘤可能。给予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隐球菌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病原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肺隐球菌病及脑隐球菌瘤患者,除了经典抗真菌方案,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非HIV感染者肺隐球菌病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隐球菌病是肺真菌病中较少见的一种。多发生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他原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者。近年来非HIV感染者肺隐球菌病的报道有增加的趋势。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易误诊为肺癌、肺结核等疾病。自1999年以来,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非HIV感染者的肺隐球菌病14例,现收集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初步探讨肺隐球菌病在影像学上与肺癌、肺结核等疾病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肺隐球菌病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阵发性左侧背部疼痛,伴发热及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曾于外院就诊,经肺部CT检查诊断为肺炎、肺结核不能排除,给予相应治疗病情加重转入我院。入院后行肺部CT检查示左肺多发渗出伴实变、下叶为著;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效价1∶480;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倾向隐球菌感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68(组织细胞+),PAS(+),六胺银(+),抗酸(-);气管镜肺泡灌洗液检查找到新型隐球菌。确诊肺隐球菌病,予氟康唑及左氧氟沙星治疗3周后,复查胸部CT与入院时胸部CT比较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出院。结论对临床表现为肺部多发渗出病灶、持续低热,且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肺隐球菌病,及时行病理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及肺泡灌洗液检查等,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原发性肺癌合并肺隐球菌病的误诊及诊断治疗经过,分析误诊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结合文献复习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例在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的基础上,查胸部CT提示两肺多发结节,误诊为转移性肺癌,并按转移性肺癌行手术治疗切除右下肺,术后因发热给予普通抗细菌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标本病理提示肉芽肿形成,可见真菌孢子,PAS、GMS均为阳性,确诊肺隐球菌病,给予伊曲康唑治疗10d症状好转,6个月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肺隐球菌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容易误诊误治,尽可能行病理检查结合特殊染色明确诊断,标本来源以创伤小的经皮肺穿刺为首选,治疗前需全面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B ELISPOT)和乳胶凝集试验(LA)联合检测对肺结核合并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06年3月-2008年9月我中心呼吸科收治的疑诊肺结核合并肺隐球菌病患者76例,均同时作TB ELISPOT、LA检测和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76例患者中,经病原学和病理学确诊为肺隐球菌病15例,肺结核22例,其中肺结核合并肺隐球菌病8例.经检测L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TB ELISPO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和94.4%,8例肺结核合并肺隐球菌病患者LA和TB ELISPOT均为阳性.结论 LA和TB ELISPOT联合检测对肺结核合并肺隐球菌病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特征性表现。结果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及胸痛,无症状8例。CT上根据病灶形态分三型为:①结节、团块或片状影27例,其中单发病灶(结节或团块影)6例,多发病灶(包括多发结节、结节并团块或片状影)21例;②浸润实变影6例;③弥漫混合型3例。36例病灶中位于两肺下叶21例(58.3%),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区22例(61.1%),伴有空洞11例(30.6%),晕征7例(19.4%)。结论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以结节、团块或片状型多见;病灶多分布于肺外周,可伴空洞、晕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肺隐球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例隐球菌培养阴性,宏基因组测序检出新型隐球菌序列,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并发肺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治过程,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肺隐球菌病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1例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常规检测、生化检测、微生物培养和气管镜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等方法进行复查,明确肺炎感染类型,并结合文献对肺隐球菌病进行复习讨论。结果 该例患者HIV检测阴性,痰液Xpert MTB/RIF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阴性;痰液、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结果为正常菌群生长,隐球菌培养阴性;血培养阴性。脑脊液常规检测、生化检测、微生物培养结果均正常,隐球菌抗原阴性,墨汁染色未检出隐球菌;气管镜肺泡灌洗液mNGS结果提示新型隐球菌,序列数6,相对丰度46.15%,覆盖度0.001 0%。口服氟康唑治疗3个月后患者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下叶类圆形结节影伴空洞较之前缩小。结论 临床工作中遇到免疫功能低下、且肺部影像学检查出空洞的患者,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和呼吸道标本mNGS联合检测可以有效辅助临床对肺隐球菌病的诊疗。  相似文献   

11.
席学莉 《临床荟萃》2014,29(12):1422-1423
<正>隐球菌属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腐生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隐球菌病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通过吸入空气中的菌孢子引起感染,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的年发病率约为0.4~0.9例/10万[1]。肺隐球菌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少见,合并脑梗死也少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以期提高对本病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漏诊。患者,男,55岁,农民。因反复头痛15天,加重  相似文献   

12.
亚临床症状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亚临床症状型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肺隐球菌病患者10例。结果本组肺隐球菌病的X线、CT表现可归纳为以下5种:①单发结节或肿块5例;②累及一个肺叶多发结节或肿块2例;③累及两个以上肺叶多发结节1例;④斑片与结节影混合病灶1例;⑤多发斑片影1例。病灶分布以两下肺叶为主:左下叶5例;右下叶3例;左上肺1例,右中肺1例。结论亚临床型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单发或多发结节影病灶为主,可伴有斑片影和空洞,诊断时需与肺癌、肺转移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正真菌感染往往好发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放化疗、糖尿病、器官移植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肺隐球菌病有一定特殊性,据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关于隐球菌病治疗指南[1]指出,50%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无免疫功能缺陷情况。本研究确诊8例肺隐球菌病患者,均无免疫缺陷。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复习本院近7年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的非免疫缺陷肺隐球菌病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  相似文献   

14.
肺隐球菌病1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特点,提高认识水平。方法:报告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系统,复习了60篇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结果: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影像学改变因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同而有差异,诊断依赖病理学,治疗尚存在争议。结论: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应当受到重视,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标准化不同免疫状态新西兰大白兔肺隐球菌病模型,探讨肺隐球菌病急性期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免疫抑制组及免疫正常组。对免疫抑制组注射阿糖胞苷以诱导免疫抑制状态,对全部动物均注射抗生素以预防细菌感染;通过气道注射的方式接种隐球菌菌株,接种后隔天行CT扫描并与病理对照。结果两组病变类型均以实变为主,且多发生于胸膜下,免疫抑制组急性期易出现结节。免疫抑制组病灶多为多发且病程演变过程中病灶范围多有扩大。结论不同免疫状态兔肺隐球菌病急性期病变均以斑片浸润为主,但部分模型肺部亦出现结节、团块改变,提示在急性肺隐球菌病早期即可出现结节、团块样病变。  相似文献   

16.
酆孟洁  邱晨 《临床荟萃》2011,26(3):254-256,F0003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指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隐球菌的易感性,肺隐球菌病可能并发致命性颅内感染。既往认为该病多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且发病率非常低。但近年报道身体健康或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且常因临床表现轻微甚至无症状,  相似文献   

17.
肺隐球菌病临床与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肺隐球菌病临床与X线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10例肺隐球菌病包括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1岁,平均病程9个月,10例均经痰培养和/或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全部病人采用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结果,本组10例肺隐球菌病X线表现多样,依其形态分为:(1)结节型5例,(2)节段性浸润型2例;(3)支气管肺炎型3例。伴随病变:结核1例,慢支炎、肺气肿1例,脑膜炎2例。结论:熟练掌握肺隐球菌病临床与X线表现特点,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关键。呼吸道症状典型的年青患者,要排除艾滋病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是一种主要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引起的少见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其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由于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常难以及时做出诊断,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确诊需依据病理检查.2009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收治1例术前拟诊为肺癌,后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中年男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特点.结果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临床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咳嗽及胸痛.无症状8例.影像表现为多发结节团块影10例,孤立不规则团块影5例,单发结节2例,实变影3例.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带及胸膜下区.经过治疗,短期内(2~6个月)结节病灶可快速进行性缩小,数目减少;随后病灶吸收消散较慢,约1~2年,部分长达5年.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肺部影像表现多样,CT检查有助于PPC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明确诊断的12例肺隐球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隐球菌肺炎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咳少量血丝痰、气喘、低热和胸背痛;2例隐球菌肺炎患者因合并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期临床症状较重;另4例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影像表现为①结节或肿块病变;②单发或多发斑片状肺实变影;③混合型病变。经皮肺穿刺术前确诊2例,10例误诊断为其它疾病,误诊率为83.33%。结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通常不符,影像学对肺隐球菌的误诊率较高,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有价值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