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治疗外伤性歪鼻畸形的经验。方法选择外伤性歪鼻畸形患者42例,其中“C”型偏曲15例,“O”型(偏斜型)偏曲17例,“S”型偏曲1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其偏离值(“S”型两个偏曲,暂未进行统计),在鼻内镜下行鼻-鼻中隔整形术,术后进行随访。结果32例“C”型偏曲、“O”型偏曲术前测量偏离值为(5.68±2.03)mm,术后测量偏离值为(2.17±1.09)mm,经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歪鼻的偏离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877,P<0.001),临床治愈率占62.5%、有效率占87.5%。结论鼻内镜下鼻-鼻中隔整形术是治疗外伤性歪鼻畸形有效的术式,能同时解决鼻腔美学和鼻腔功能的问题,并具有精确、微创、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治疗外伤性歪鼻畸形的经验.方法选择外伤性歪鼻畸形患者42例,其中"C"型偏曲15例,"O"型(偏斜型)偏曲17例,"S"型偏曲1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其偏离值("S"型两个偏曲,暂未进行统计),在鼻内镜下行鼻-鼻中隔整形术,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32例"C"型偏曲、"O"型偏曲术前测量偏离值为(5.68±2.03) mm, 术后测量偏离值为(2.17±1.09) mm,经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歪鼻的偏离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877,P<0.001),临床治愈率占62.5%、有效率占87.5%.结论鼻内镜下鼻-鼻中隔整形术是治疗外伤性歪鼻畸形有效的术式,能同时解决鼻腔美学和鼻腔功能的问题,并具有精确、微创、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鼻内镜辅助下同期行鼻整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重建鼻功能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鼻内镜辅助下同期行鼻整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对鼻外观的满意度、鼻外形与鼻通气功能评分。结果:60例患者临床治愈33例(55.0%),好转27例(45.0%),无效0例(0.0%),治疗总有效率100.00%(60/60),且鼻中隔位置居中,嵴突消失,鼻尖偏高中线3mm,鼻腔通气症状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年均无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以及塌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外形十分满意35例(58.3%),较满意25例(41.7%),不满意0例(0.0%),满意度为100.00%(60/60)。术后鼻外形与鼻通气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辅助下同期行鼻整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重建鼻功能疗效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小,安全性较高,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术后鼻外观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驼峰鼻合并歪鼻畸形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手术效果评价方法。方法通过多平面鼻部截骨复位,以及鼻中隔软骨的移植,重建驼峰鼻合并歪鼻患者的鼻部外形轮廓,同时改善鼻腔通气功能。手术前后分别运用鼻阻力测定(RM)和鼻声反射测量法(AR)检测鼻腔通气效果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4~8个月,16例驼峰鼻伴歪鼻畸形患者均对术后外观效果表示满意;除1例自觉通气状况无明显改变外,其余患者均自觉通气功能改善。本组无复发和并发症患者。根据RM和AR检测结果,患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A)、鼻腔容积(NV)、鼻阻力(NR)手术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驼峰鼻合并歪鼻畸形患者的治疗包含鼻部外形轮廓的修复和鼻腔通气功能的重建。鼻阻力测定和鼻声反射测量法的检测可以客观评价鼻腔通气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内窥镜行歪鼻鼻中隔偏曲矫正、骨性矫正术,达到歪鼻与通气障碍的形态与功能的一期矫正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对60例骨性歪鼻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骨性歪鼻整形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随访8~15个月,60例患者58例治愈(96.67%),偏曲值均在2 mm以下,患者满意率为99%,鼻腔通气功能改善。结论鼻中隔偏曲并骨性歪鼻可经鼻内镜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骨性歪鼻整容术,达到歪鼻与通气障碍的形态与功能的一期矫正的目的,具有疗效微创、术野清晰、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治疗伴或不伴鼻中隔偏曲的歪鼻畸形的手术方法,观察外观效果和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59例陈旧外伤性和先天性歪鼻畸形患者,经鼻和鼻中隔整形手术矫正,术前经鼻声反射测量法检查,术后进行复查及随访.结果 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治疗效果满意,经3个月~2年随访,无复发和并发症.结论 鼻和鼻中隔整形术均为治疗歪鼻畸形的有效术式,鼻声反射测量法适用于手术前后通气功能的对比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同期歪鼻整形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4例鼻中隔偏曲并歪鼻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歪鼻整形术,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随访8~20个月,3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2例治愈(94.12%),偏曲值均在3mm以下,患者满意率为100%,且均未发生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鼻中隔偏曲并歪鼻可经鼻内窥镜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歪鼻整容术,具有微创、术野清晰、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两种手术方式的综合鼻整形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鼻整形就医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行鼻内镜下假体综合鼻整形术治疗,观察组行鼻内镜下肋软骨结合假体综合鼻整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鼻部形态改善情况(鼻梁偏斜角度、鼻尖突出度、鼻额角、鼻唇角)及鼻通气功能(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呼气吸气阻力),对比两组术后7、15、30、60 d疼痛视觉模拟(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美学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术后鼻尖突出度较术前升高(P<0.05),鼻梁偏斜角度较术前降低(P<0.05),鼻额角、鼻唇角较术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尖突出度、鼻额角较术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鼻梁偏斜角度、鼻唇角较术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鼻腔呼气吸气阻力较术前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在创伤性歪鼻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治疗组(鼻内镜手术组,n=40)和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组(传统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鼻内镜手术组患者中优30例,良9例,治疗的优良率为97.5%(39/40);传统手术组患者中优22例,良5例,治疗的优良率为67.5%(27/40)。鼻内镜手术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鼻内镜手术组患者中鼻中隔穿孔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传统手术组患者中鼻中隔穿孔3例,外鼻瘢痕形成2例,再次偏斜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8/40)。鼻内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在创伤性歪鼻畸形的矫正作用较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鼻骨形态鼻内镜下矫正歪鼻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66例歪鼻畸形患者术前行螺旋CT三维重建鼻骨形态,了解歪鼻畸形的局部形成状况.先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术,后经鼻前庭前小切口在鼻内镜辅助下行歪鼻畸形矫正.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半年后随访,观察外鼻形状,并测量其偏离值.66例歪鼻中矫正效果优为53例,良好为11例,不满意2例.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鼻骨形态可在术前充分了解歪鼻畸形局部及周围情况;采用鼻内镜能充分暴露骨折畸形愈合部位,避免破坏整体框架,使得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皮肤坏死可能性减小等,因此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鼻骨形态鼻内镜下矫正歪鼻畸形效果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耳甲腔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矫治短鼻畸形对鼻部外形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3月笔者医院收治的40例短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利用耳甲腔软骨联合e-PTFE进行手术矫正,术后随访半年。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鼻长度、鼻尖突出度、鼻面角、鼻唇角、鼻尖后旋角、随访结果及不同时间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鼻长度和鼻尖突出度均显著高于手术前,患者术后鼻面角显著高于手术前,鼻唇角和鼻尖后旋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满意度达97.50%,无1例出现假体外露、皮肤破损、感染,1例出现鼻孔不对称,1例出现轻微鼻倾斜,术后第4个月给予矫正;另有1例出现鼻尖轻微肥大。结论:耳甲腔软骨联合e-PTFE可有效改善短鼻畸形患者鼻部外形,患者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拱形Medpor假体在矫正外伤性骨性鼻畸形中的作用。方法:先行鼻侧截骨和突出骨畸形修整后,植入拱形Medpor用于重建鼻根和鼻背中线挺拔和平整的外形。37个病例,平均年龄27.4岁,35例男性,2例女性,伤后平均13个月接受手术。结果:术后随访7.6个月,病人鼻畸形100%得以改善,病人满意率92%(34/37),无感染和排斥反应出现。结论:拱形Medpor假体植入对于纠正外伤性骨性鼻畸形有良好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植入材料,远期的效果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变化还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中国汉族青年女性的鼻尖活动范围,并与隆鼻受术者的鼻尖活动范围对比,完善我国外鼻测量内容.为鼻整形提供形态学资料及术后评判指标。方法选用100名普通青年女性和30名植入人工材料的隆鼻术后女性的外鼻,确定鼻的活动临界点A,测量鼻尖活动度(左、右)、A点至鼻尖距离(A—P)和鼻长。结果中国正常汉族青年女性鼻尖活动度35.73°±4.72°.隆鼻后鼻尖活动度22.45°±7.53°.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正常青年女性的A—P间距为(16.62±1.95)mm,隆鼻后为(25.89±10.16)mm。鼻长均在正常范围内。调查发现受术组中有63%感知鼻尖活动度下降,30%因此对手术效果欠满意。27%术后不会当众碰触鼻端,7%对此十分在意。结论应用直接测量法为鼻整形提供有参考价值的鼻尖活动度的正常值,并证实植入人工材料的隆鼻术降低鼻尖活动度,进而影响受术者对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e used active, anterior mask rhinomanometric methods to measure nasal resistanc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for nasal obstruction. The study group comprised 60 patients with nasal obstruction who had 63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hinomanograms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tained 14 asymptomatic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hinomanometric studies before transnasal, transsphenoidal pituitary surgery. Before surgery the study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and combined unilateral nasal resistances than either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surgery (p less than 0.05 and p less than 0.01, respectively) or the study group after surgery (p less than 0.0001 for both comparisons). Surgery normalized the nasal resistances of the study group in relation to the control group. A total nasal resistance greater than 1 cm H2O/L/sec or a unilateral resistance greater than 3.5 cm H2O/L/sec suggest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nasal obstruction. Airway narrowing and obstructive symptoms correlated with airway resistance in the preoperative patient, but symptoms did not correlate well with postoperative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对歪鼻畸形患者采用改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2月 南京市玄武艺星医疗美容门诊部收治的90例歪鼻畸形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参比组(45例)和 研究组(45例)。参比组行不对称驼峰锉削术治疗,研究组行改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鼻外形偏 斜值、鼻塞情况、鼻整形美观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鼻外形偏斜值低于治疗前,且 研究组低于参比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比组(P <0.05);两组 治疗后RO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比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歪鼻畸形患者,改良鼻外侧截骨术可改善其鼻外形偏斜、鼻塞情况,且鼻 整形美观度较高,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预防假体从鼻尖外露的整形美容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研究鼻端SMAS组织的解剖学基础,明确其具体的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66名隆鼻患者鼻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下假体置入并将鼻部SMAS组织分离完全后,折叠于假体转折处,增加鼻尖的厚度。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假体排异、脱垂、鼻尖发红、假体外露等并发症发生,鼻尖形态自然美观。结论:这种手术方法可有效预防假体从鼻尖外露,值得在鼻尖整形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积累广西京族青年女性鼻外形方面的体质人类学资料,为美容、整形外科学提供面部形态学基础理论。方法:按体质人类学测量要求,测量300例18~30岁发育正常的广西京族青年女性的鼻宽、鼻高、鼻长、鼻深等项目,并计算了鼻宽高指数、鼻深宽指数。结果:获得20项测量的正常值范围,对比广西壮族青年女性,以及临近的云南昆明地区的汉族青年女性的测量数据存在差异。结论:所得的有关数据、参数差异性对相关民族人种的临床美容、整形外科工作有指导意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中国汉族青年女性的鼻尖活动范围,并与隆鼻术后的鼻尖活动范围对比,为鼻整形提供形态学资料及术后评判指标。方法选择100名普通汉族青年女性(正常组)和30名植入人工材料的隆鼻术后女性患者(隆鼻组),确定鼻的活动临界点A,测量鼻尖活动度、A点至鼻尖距离(A-P)和鼻长。结果正常组的鼻尖活动度经测量为35.73°±4.72°,隆鼻组鼻尖活动度为21.45°±7.53°,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正常组A-P间距为(16.62±1.95)mm,隆鼻组为(25.89±10.16)mm。鼻长均在正常范围内。隆鼻组63%的成员感觉鼻尖活动度下降,30%的成员因此对手术效果欠满意。结论证实植入人工材料的隆鼻术可降低鼻尖活动度,进而影响受术者对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单侧唇裂及鼻畸形早期同时修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时,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唇裂术后遗留鼻畸形。方法:67例患者,年龄3月到四岁半,用iM l l ardⅠ或Ⅱ或改良Ⅱ式等手术方法基础上同时利用唇裂手术切口入路行鼻小柱、鼻翼基部肌束松解,大翼软骨松解、复位、固定,术后配合佩戴唇裂专用硅胶鼻模6月~1年维持鼻形态。结果:随访6个月~5年,效果良好者为53例,占79.1%。结论:在单侧唇裂整复的同期行鼻畸形的矫正,不增加新的切口,却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早期鼻畸形的消除和减轻,对于患儿长期的心理健康发育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大、下垂鼻翼的微创整复方法。方法:采用鼻前庭不规则梯形软组织切除合并埋线法对80例鼻翼肥大下垂患者进行整复。结果:经过3个月~2年的回访,仅出现3例患者鼻外瘢痕轻度增生,3例患者切口愈合欠佳,经激光磨削及清创缝合后可获满意效果。余74例患者术后效果满意。结论:鼻前庭不规则梯形软组织切除合并埋线法简单易行,对整复鼻翼肥大下垂效果理想。且创伤小,切口隐蔽不易遗留瘢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