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出院时和恢复期的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以期为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压力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其发病的急性期、出院时和恢复期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急性期焦虑阳性检出率为29%,出院时38%,而恢复期为44%;在住院急性期抑郁阳性检出率为40%,出院时为50%,恢复期为53%。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是急性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心梗范围和既往史是出院时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既往规律锻炼情况、居家照顾、婚姻、共同居住者是恢复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P<0.0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程各期都有焦虑和抑郁的发生,且有得分逐步增高的趋势。病程各期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加强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压力管理措施,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朱凌燕  卢惠娟  胡三莲 《护理研究》2014,(12):1476-1478
[目的]探讨压力管理对急性期、出院时和恢复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CCU选取首次发生AMI病人326例,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56例和观察组170例,对两组病人均采用住院期AMI护理常规和出院后讲座活动,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病人采用压力管理干预,分住院期和出院后恢复期两阶段进行。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分别在病人住院急性期、出院恢复初期和出院3个月后恢复期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病人焦虑和抑郁得分在住院急性期、出院恢复初期、恢复期有差异,且逐渐降低;对照组随着病程进展,焦虑和抑郁得分逐渐增高。观察组焦虑得分在出院恢复初期和恢复期都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抑郁得分在恢复期低于对照组,出院时没有差异。[结论]AMI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压力管理能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燕飞  马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27-2229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MI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白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果46.43%(78/168)的患者有焦虑情绪,49.40%(83/168)的患者有抑郁情绪,28.57%(48/168)的患者同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有:经济状况差、自费治疗、工作压力大、存在睡眠问题;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有:工作压力大和睡眠问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其焦虑抑郁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心理干预为主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住院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5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应用自制调查表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为30.72%,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5.09%,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28.76%。影响住院精神病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为住院次数、病程、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为病程、住院次数、病后家庭及单位和社会关心情况。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重视产生这些情绪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国内外研究表明,AMI患者发病后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即交感风暴,可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易发生心律失常和猝死。已发现,AMI的危险因素多达246种,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已被确认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现阶段,临床上虽然已广泛采用人性化护理,但对于AMI急性期特异性人性化护理方案及其效果却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AMI急性期(1周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1w内)心理健康状态及需求,制定出适合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和心理需求调查表对50例AMI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该调查在患者入院后第7天进行.并在入院第2天和第7天分别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定,采用数字评分法每日评估其心绞痛程度.结果 AMI患者急性期第2天和第7天焦虑评分和SCL-90因子评分高于常模(P<0.01,P<0.05).结论 AMI患者急性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其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常规护理措施满足不了患者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烟和不吸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入住心脏监护室(CCU)期间压力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在CCU住院的AMI患者74例,根据患者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n=33)和不吸烟组(n=4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结果74例患者中有焦虑症状的占75.68%,有抑郁症状的占63.51%;吸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64.39±15.39),(65.80±15.39)分,不吸烟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52.50±6.55),(53.96±5.32)分;吸烟组焦虑、抑郁程度高于不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4.87;P〈0.01);且吸烟组重度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结论吸烟的AMI患者在人住CCU期间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抑郁水平,护理人员应给予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5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在焦虑症状者156例(44.07%),存在抑郁症状者179例(50.56%).影响焦虑症状的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及床位调整等;而影响抑郁症状的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及家庭与社会支持等.结论:在神经内科影响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必须合理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调查心内科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13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 GAD-7和PHQ-9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GAD-7评分(7.33±4.78)分,PHQ-9评分为(7.29±4.82)分;焦虑检出率为62.3%,抑郁检出率为58.0%;心内科住院患者的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月收入、介入治疗次数。焦虑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月收入。结论: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偏高,影响因素为年龄、月收入、介入治疗次数,在住院期间应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AMI后可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且焦虑多于抑郁,焦虑、抑郁使患者主动康复的愿望明显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对AMI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个性化护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3个时段。采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对长沙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04例AMI患者进行调查。结果AMI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MID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MIDAS评分低于入院时的评分。患者不同时段MIDAS评分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入院时的心功能和年龄进入了以入院时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AMI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的35.8%;人院时心功能和本次治疗方式进入了以出院时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的16.3%;出院后的遵医嘱行为、本次治疗方式、入院时心功能、出院后再入院次数进入以出院后6个月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出院后生活质量的49.4%。结论AMI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MIDAS评分不同;不同时段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均不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出入院不同时段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CS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影响。方法 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CST浓度四分位数间距分为4组,比较4组间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恶性事件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住院恶性事件相关因素。结果 CST水平随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去甲肾上腺素与氨基末端前脑钠肽(aminoverminal portion of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升高而升高(P〈0.05),随左室射血分数的降低而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T及NT-proBNP是住院期间恶性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CST及NT-proBNP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ST水平可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院外早期康复阶段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现况及其潜在剖面类别,并探讨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广州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中青年AMI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调查。对中青年AMI患者恐惧疾病进展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调查对象352例,其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得分为44(28,51)分。中青年AMI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可分为“恐惧低风险型”(23.86%)、“恐惧高风险型”(20.46%)、“严重恐惧型”(55.68%)3个潜在剖面类别,其影响因素包括紧张感、失控感、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慢性合并症情况(均P<0.05)。结论 中青年AMI患者院外早期康复阶段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偏高,且存在异质性。护士应重点关注恐惧高风险型及严重恐惧型患者,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因素及对入院交通工具的选择。方法选择2008年1-5月上海2家三甲医院AMI患者150例,使用“急心梗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50例患者中,29.3%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严重、疼痛严重、伴有慢性病是患者应用EMS的预测变量,而他人催促来院、之前有相似症状和身为女性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子。结论AMI患者应用EMS的效率低,应加强EMS的宣传,使EMS的效率得到提高,有助于AMI患者的急救治疗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70例AMI患者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态度,坦然面对疾病,从而有效改善AMI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况调查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35  
周晓荣  李津  赵玲 《护理研究》2004,18(1):29-31
目的:为寻求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的干预手段。方法: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64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住院48h内和住院第9天进行调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住院48h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常模,住院第9天焦虑得分较住院48h明显降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早期有明显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患者住院期间抑郁焦虑的发病率及出院后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在我院ICU进行治疗的250例神志清楚及智力正常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以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量表评估]、APACHEⅡ评分、呼吸机使用天数、每日睡眠时间、入住ICU的时间等10项资料,在入院4 d后以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来测评其住院期间抑郁焦虑的发病率;在患者出院2个月内,成功随访195例,以HADS量表再次测评患者出院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与患者出院后抑郁焦虑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 ICU患者住院期间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为2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CI评分(P<0.01),住院期间HADS评分(P<0.05),入住ICU时间(P<0.01)3项为患者出院后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CCI评分(P<0.01),APACHEⅡ评分(P<0.05),住院期间出现谵妄(P<0.05),住院期间HADS评分(P<0.05),入住ICU时间(P<0.01)5项因素为患者出院后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住院期间抑郁焦虑的发病率较高。原发病较重,住院期间出现精神症状,入住ICU时间长是患者出院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原发病较重,APACHEⅡ评分较高,且住院期间出现精神、谵妄症状,入住ICU时间长是患者出院后出现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心脏游离壁(简称心壁)破裂的诱发因素,为护士进行预见性评估、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某部队医院心内科监护室1993-2010年AMI病例资料4 545例,统计分析诱发心壁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心壁破裂44例,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心率持续增快(45.45%)、血压不稳定(22.72%)、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力衰竭(31.81%)、睡眠状态(22.72%)等。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壁破裂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心率持续增快是并发心壁破裂的主要诱因,而收缩压持续低于90 mmHg(1mmHg=0.133kPa)与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的患者并发心壁破裂的发生率相同;梗死后反复发作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心力衰竭均可诱发心壁破裂;高危人群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也有发生心壁破裂的可能,故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2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同时选26例血小板正常者作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MPV、PDW明显高于发病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的PLT及PCT低于发病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患者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监测血小板的参数有利于观察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