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ICD、CRT、CRT-D对猝死高危人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CRT)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在心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实施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 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109例心性猝死高危患者,分别植入ICD 55例,CRT46例,CRT-D 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相关资料及心功能评价指标等,所有资料进行自身对比与组间比较.结果 ICD、CRT-D和CRT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86.9%.术后随访5~101(平均29±18)月,ICD组7例死亡(12.7%),CRT组14例死亡(35.0%),CRT-D组无死亡.植入ICD和CRT-D的63例患者中,37例共发生95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除1次因电池耗竭失败外,均被ICD/CRT-D有效纠治.植入CRT/CRT-D的49例患者中,37例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心功能分级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心功能评价指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持续致随访结束(75.5%),11例心功能改善,但未持续至随访结束(22.4%).3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ICD、CRT、CRT-D均对猝死高危患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CD更适合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较轻但有VT/VF发作史或高发倾向的患者,CRT更适合于CHF较重的患者,CRT-D应作为严重心脏器质性疾病有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胺碘酮在体外直流同步电复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165例瓣膜置换术后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电复律前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试验终点为电复律后第12个月.结果 体外同步电复律后两组比较,试验组转复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试验组(74.11%)大于对照组(51.2%),有显著差异.结论 胺碘酮能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6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治疗。结果 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3.52%vs52.94%,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88.00%vs66.67%,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在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2月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92例,其中ICD植入患者42例(ICD组),CRT植入患者43例(CRT组),CRT-D植入患者7例(CRT-D组),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T)、病死率等。结果 ICD组手术成功率为100%,CRT组成功率为93.0%,CRT-D组成功率100%,3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D组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02±0.89)h和(8.32±2.62)min,明显短于CRT组的(3.04±1.2)h、(43.10±6.73)min和CRT-D组的(3.71±1.21)h、(35.21±7.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T-D组和CRT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D组X线曝光时间短于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D组手术前后LVEF、LVEDD无明显变化,6MWT有明显改善(P<0.05);CRT组患者术后1个月LVEF即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6MWT有明显改善,术后1年LVEDD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CRT-D组术后LVEF、6MWT有明显改善(P<0.05),而LVEDD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CRT-D组无患者死亡,ICD组病死率为11.9%(5/42),CRT组病死率为16.3%(7/43),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D、CRT和CRT-D对心性猝死高危患者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患者应合理选择ICD、CRT和CRT-D 3种治疗方式,以获得最佳效价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53例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成功置入CRT系统,术后常规应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随访1~80个月,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结果。结果:7例死亡,其中5例为心源性死亡,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心源性死亡主要是心功能恶化和心律失常所致。心功能恶化与基础心脏病和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结论:CRT患者的死亡有多种类型,其中心源性死亡与基础心脏疾病和术后房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6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电复律成功后窦性节律维持情况及相关并发症;中长期(>8周)随访房颤复发情况,观察维持组(房颤不复发)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59例房颤患者电复律(95.2%)即刻成功,3例(4.8%)复律无效;54例(87.2%)早期有效,早期复发5例(8.0%);晚期有效43例(69.4%,维持组),晚期复发11例(17.7%,复发组);维持组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直径比较,维持组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电复律联合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具有疗效好及风险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或安装三腔起搏器加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CRT-D)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或CRT-D治疗行术前、术中护理、术后观察及健康指导.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2例成功植入CRT-D,1例拟植入CRT-D患者植入失败,改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患者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改善(P<0.01),QRS波变窄,未发生心脏压塞、电极脱位、切口不愈合等严重不良并发症,但其中1例术中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切口渗血.结论:CRT或CRT-D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围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流场向量、涡流及能量损耗(EL)的特点。方法 选取接受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5例,包括阵发性房颤组20例和持续性房颤组15例,对照组为同期接受TEE检查的窦性心律者12例,采用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①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率、左房内径、左心耳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收缩早期和舒张晚期左心耳向量分布规则均匀,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向量稀疏、紊乱;持续性房颤组多数于整个心动周期出现规则均匀的向量,但向量方向持续变化。③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舒张晚期观察到左心耳开口处的小涡流。④窦性心律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于收缩早期及舒张晚期出现峰值,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多数在各时相均维持较高值。结论 VFM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流场特点,为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医疗器械     
《中国医院院长》2010,(20):80-80
FDA最新批准3种除颤器 9月16日,美国FDA通过了3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用于治疗特殊心力衰竭患者的新适应证。新的用途是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CRT—D合并了两种功能:作为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它可监测到危险的心律异常并使心脏回归正常节律;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它产生使左房和右房同步搏动的小电冲动,从而使心脏更有效地泵血。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兰  王天巨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05-1307
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患者6例,其中1例为持续性房颤,5例为窦性心律。优化AV间期及VV间期等参数,随访(6±2.3)个月,观察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QRS时限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返流及左/右心室不同步等心脏超声参数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后,心功能分级与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临床症状减轻,6 min步行距离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二尖瓣返流减少,左/右心室不同步改善。1例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后2周死亡。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对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选择植入心脏再同步加除颤功能的起搏器治疗,既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又能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研究左心房和双心房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305例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160例行双心房消融,另145例行左心房消融.其中男117例、女188例,年龄24~77岁,平均(53±10)岁.房颤病史平均(36±43)个月.瓣膜手术292例,14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访3~42个月,平均(28±5)个月.结果 手术死亡13例(4.3%),其中3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7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左室破裂,1例死于猝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随访双心房组有3例死亡,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心功能不全,1例死因不详.全组术后窦性心律占73.1%(223/305),其中双心房组66.9%(107/160);左心房组80.0%(116/145)(P<0.05).最近随访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0.8%,左心房组为81.9%,双心房组为80.0%(P>0.05).随访两组之间非房颤心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术前左心房径线≥80 mm是房颤复发的风险因素.结论 左心房和双心房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房颤的外科方法 .如果手术不需要切开右心房或对于重症患者,单独左心房消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韩斌  邱峰  商国华 《吉林医学》2010,31(31):5493-549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患者心房组织细胞Kvl.5钾通道的变化。方法:将风心病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SR)、阵发性房颤组(PAF)和慢性房颤组(CAF)。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单个右心耳组织细胞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ultrarapid delayed rectifier current,IKur)的表达。结果:指令电压为+10~+50mV时,慢性房颤组(n=22)IKur密度较窦性心律组(n=25)明显降低。阵发性房颤组(n=23)IKur密度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50mV时,电流由窦性心律组(8.98+1.69)PA/pF降为房颤组的(4.17+1.82)PA/pF(P<0.01),降低幅度为(53.6+1.4)%。阵发性房颤组(8.21+1.54)PA/pF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kur密度在发生慢性房颤的风心患者心房肌细胞中密度明显下降,提示Kv1.5钾通道的变化与风心病房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75例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250mg,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1KT—PCR)技术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含量,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CNA蛋白水平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窦性心律纽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01;P〈00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慢性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0.001;P〈0.001);与阵发性屠颤患者比较,慢性颤患者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结论心房组织中PCNA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6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50例,窦性心律18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CVF(15.89%±1.29%)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8.46%±3.45%,P<0.01)。术后50例心房颤动患者4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转复未成功;随访12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35例(76.07%),心房颤动复发11例(23.97%);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组(P<0.05,P<0.01)。结论心房纤维化程度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右心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将32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11例,慢性房颤组21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入选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TNF-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房心律组(P〈0.05)心房肌细胞TNF-α的表达阳性率也显著大于窦性心律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和心房组织TNF-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炎症反应可能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窦性心律(SR)组,再将AF组患者按照静息心室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和以上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AF组血浆BNP浓度高于SR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AF组BNP水平在心功能II级与III级组中显著高于SR组。心衰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675,P〈0.01)、AF持续时间(r=0.669,P〈0.01)、左心房大小(r=0.734,P〈0.01)、左室大小(r=0.846,P〈0.01)均呈正相关;AF组中心室率控制与否两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AF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年龄、AF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AF患者心室率控制与否与BNP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17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86例和窦性心律组84例,检测2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85例健康人相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和对照组(P<0.01),窦性心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心房颤动组和窦性心律组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Ⅰ级者(P<0.05,P<0.01);心功能Ⅲ级、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1);心功能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0.05)。结论TNF-α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