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以及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以及再住院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2drome,ACS)是冠心病(CHD)的特殊疾病谱,ACS的发生机制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蚀、破裂的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碘胺酮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7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和LVEDD分别为(42.85±3.45)mm和(48.54±3.70)m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而LVEF和CI分别为(46.86±4.20)%和(2.85±0.64)L/(min·m2),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内大样本调查显示AF患病率约0.77%,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AF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栓塞,AF使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6~3.5倍,而且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致死率均大大增加。他汀类药物,由于其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冠心病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阿托伐他汀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毫克;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18个月后判定两组患者房颤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能够降低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常用药物,主要用于心房颤动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的维持,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经研究发现有预防房颤发生和减少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作用.本文用胺碘酮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阵发性房颤以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早期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辛伐他汀20 mg/d或阿托伐他汀10 mg/d,对照组未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作临床疗效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应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0例。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观察心梗后房颤的发生率及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结果:他汀组的房颤发生率10.0%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22.5%,且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33.3%明显低于非他汀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MI后房颤的发生率,且有利于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生,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永久性房颤。  相似文献   

9.
陈晨  王联发 《医学综述》2015,(6):1066-106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使心房发生电重构及结构重构,而心房重构的发生同时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目前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并可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心肌离子通道与载体、抗炎抗氧化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以来,选取90例脑血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只使用阿司匹林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比较2周后,两组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劲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 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劲动脉斑块面积明显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于脑血栓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缩小患者的劲动脉斑块面积,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观察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诊的70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心功能状况及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厄贝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状况均出现明显改善(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Dd)、左室重量指数(LVMI)值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患者(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发作频率及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第一次发作间隙明显长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的房颤发生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胺碘酮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胺碘酮,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5),左房内经(LAD)明显缩小(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能更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的第4、8、12、16个月确认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8、12、16个月测量患者左房内径。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8、12、16个月,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4、8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16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用药组(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12个月,计算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研究期结束后各组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具有显著性,但两组间治疗后血压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9、12个月,联合用药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在治疗后12个月时胺碘酮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结论: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抑制左房扩大,并有效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纤颤(PAF)及其左心房大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接受厄贝沙坦150ms/d,必要时联合利尿剂或13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血压。对照组给予钙通道阻滞剂或(和)13受体阻滞剂或与利尿剂联合控制血压。随访6个月,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血压及心房纤颤(AF)发作次数。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治疗组治疗后的LAD及AF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PAF发作有预防作用,并且可逆转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给予降压、对症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加服替米沙坦,对照组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均1次/d,疗程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 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心率、血压水平及房颤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压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LAD明显缩小、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LAD、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房颤复发率,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hs-CRP水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体表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纤颤预测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体表心电图的无创性指标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 (PAF)的发生。 方法 :对 14 0例有PAF病史的患者和 5 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 ,测定P波最大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和P波变异性等指标 ,并观察上述指标对PAF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结果 :PAF组中Pmax、Pd、P波变异性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1)。对PAF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 88.5 7%、82 .14 %和 79.2 8% ;特异性分别为 72 .5 5 %、78.4 3%和 80 .39%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9.86 %、91.2 7%和 91.73%。若将Pmax和Pd联合预测则敏感性为80 % ,特异性为 86 .2 7% ,阳性预测值为 94 .12 %。 结论 :Pmax、Pd、P波变异性是预测PAF的有效指标 ,尤其将前二者联合应用 ,明显增加了预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2005年7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将随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胺碘酮)和对照组(胺碘酮组),对照组应用标准胺碘酮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依那普利,观察两组的治疗和预防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低。结论:依那普利具有抑制心房电重构和组织重构,降低心房纤颤复发率及阻止心房纤颤持续的作用,可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与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