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体重、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44例DM患者按是否合并BPH分为两组,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BPH组与非BNP组相比在年龄(68.46±13.78 vs62.11±11.03)、体重指数(BMI)(27.3±2.7 vs 25.4±2.4)、空腹血糖(FPG)(7.78±2.37 vs 6.83±2.49)、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2±2.11 vs 6,93±1.67)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高血糖促进BPH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勇妹  钟宁  高文娟  黄鹂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6-1568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情况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患者管理库中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其血糖水平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的控制目标(空腹血糖3.9~7.2 mmol/L,随机血糖≥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52例)及血糖控制不良组(4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运动及饮食情况、服药情况及家庭功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是影响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因素(P<0.01)。家庭功能良好的患者(57例)中,饮食控制合理者19例(占33.3%);而在家庭功能中-重度障碍的患者(43例)中,饮食控制合理者仅4例(占9.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功能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社区管理中,要理想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达到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口服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组(A组,n=46)和口服药物组(B组,n=40)。分别观察两组治疗1年后疗效与并发症,分别测定1年前后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urine volume,PRV)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治疗前Qmax、PRV、IPSS、QOL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两组比较,A组疗效及并发症,最大尿流率、IPSS及QOL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膀胱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较口服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膀胱梗阻,降低尿路感染及尿潴留风险,延缓膀胱收缩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高龄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高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BPH患者64例,T2DM合并BPH患者103例。收集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经腹部超声测量的前列腺体积(PV)等临床资料。结果单纯BPH组和T2DM合并BPH组,两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BPH组相比,BPH合并T2DM组患者血清FINS、PSA、PV水平及IPSS评分显著升高(P<0.05)。BPH合并T2DM组中,不同水平FBG、2 h PBG患者的IPSS评分、PV与血清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合并T2DM组中,HbA1c升高患者与HbA1c正常者比较,IPSS评分、PV与血清PSA明显升高(P<0.05)。结论T2DM是高龄患者BPH发生与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血糖、血脂代谢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血糖、血脂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528、0.574、0.510、0.634、0.678,P均<0.05),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207、0.196、0.218,P均>0.05)。结论血清抵抗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对血清抵抗素水平的监测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廖世波  吴敏  黄淑玉  邹毅  朱钊  黄高  李玲  向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95-280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FPG)对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峰值(INSmax)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548例,根据INSmax水平将其分为低INSmax组(INSmax≤30.0 mU/L,n=183)、中INSmax组(30.0 mU/L62.5 mU/L,n=183)。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酮体及血常规,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量FPG、空腹胰岛素(FIns)、试验后30、60、120、180 min血糖(GLU)及胰岛素(INS),记录INS测量最大值(INSmeasuremax)、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记录INSmax及达峰时间(tmax)、GLU峰值(GLUmax)及达峰时间(Tmax)、tmax与Tmax的差值(ΔT)。结果 中INSmax组、高INSmax组的男性比例、HbA1c、酮症发生率均低于低INSmax组,外源性胰岛素使用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史、体质指数(BMI)均高于低INSmax组(P<0.01);高INSmax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高于低INSmax组,HbA1c、血红蛋白(Hb)均低于中INSmax组(P<0.01)。低INSmax组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均高于中INSmax组和高INSmax组,FIns和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中INSmax组和高INSmax组(P<0.05);中INSmax组FPG和30、60、120、180 min GLU、GLUmax均高于高INSmax组,FIns、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高INSmax组(P<0.05)。INSmax与BMI、嗜酸粒细胞计数、FIns、30、60、120、180 min INS、HOMA-β、HOMA-IR、INSmeasuremax、ΔT呈正相关(P<0.05);INSmax与HbA1c、Hb、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FPG、高180 min GLU是T2DM患者INSmax的危险因素,高HOMA-IR是T2DM患者INSmax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 T2DM患者FPG与INSmax水平呈负相关,控制FPG对于改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薇 《河北医学》2016,(5):727-730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将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神经传导正常组(非DM)组和异常组(DNP 组),两组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监测连续进行3d,最后比较CGMS监测中平均血糖( MBG)及标准差( SD),血糖波动系数( CV),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并测 HbA1C、血脂、血压、血糖等。结果:两组间病程、HbA1C、血脂、收缩压、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平均血糖( MBG)及标准差( 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病程、CV、MAGE是影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做好血糖的控制,同时还应避免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方法以我院非糖尿病科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23例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出、入院时血糖控制状况、血糖监测率、治疗方案、内分泌科会诊情况和出院医嘱。结果出院时,患者空腹血糖监测率及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监测率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空腹血糖控制情况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时餐后血糖监测率和达标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餐后血糖尚可率显著高于入院时,控制差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结论非糖尿病科医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很不规范,这对糖尿病的正规治疗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防治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勃起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52例BPH患者,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表(ⅡEF-5)将BPH患者分为勃起功能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障碍4组。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对受试者进行BPH程度调查。分别取阴茎海绵体内血液,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134例有勃起功能障碍(ED)(88.16%),年龄与性功能关系密切。与正常组比较,轻、中和重度ED组中IPSS逐渐增高,NO含量及N0S活性明显减少(P<0.05)。结论 年龄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BPH患者ED发生率较高,并且ED严重程度与IP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阴茎海绵体内血浆中NOS活性降低、NO含量下降可能是BPH导致ED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意义。方法:选择90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分为两组,BPH合并糖尿病42例为观察组,单纯BPH 4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尿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观察组中逼尿肌不稳定达76.19%高于对照组的56.25%,低顺应性膀胱占30.95%高于对照组的18.75%,逼尿肌功能受损占47.62%高于对照组的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FDV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最大尿流率( Qmax)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IPSS评分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对BPH合并DM患者应该尽早实行尿流动力学监测,对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糖耐量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情况,探讨前列腺体积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4例年龄≥50岁的BPH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测量其基线资料、生化指标.应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价患者下尿路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前列腺大小,并计算前列腺体积(PV).依据OGTT检测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尿病(DM)组及糖调节受损(IGR)组;另外根据PV中位数分组,分为前列腺体积较大组和前列腺体积较小组.结果:根据OGTT分组,DM组BMI、IMT水平均高于NGT组、IGR组(P<0.05),IGR组的IMT水平高于NGT组(P≤0.05).从NGT组到IGR组、DM组,患者PV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DM组PV高于NGT组(αˊ<0.017).根据PV中位数分组,前列腺体积较大组患者餐后2h胰岛素(2hIns)水平、IMT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体积较小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V与年龄、BMI、2h Ins、IMT呈正相关.结论: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年龄、BMI、2h Ins、IMT)是前列腺增生发生及进展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尿道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新手段。方法: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的方法.一次性切除后尿道肿瘤及增生的前列腺,术后严密随访及局部灌药,通过膀胱尿道镜了解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随访最长3年,未见复发。结论:该方法对后尿道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治疗效果满意,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前列腺突入膀胱的程度(IPP)与膀胱出口梗阻的关系。方法对369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经腹超声测量前列腺突入膀胱的程度,并进行压力流率同步检测。结果前列腺1级者141例,39例(27.66%)有梗阻,前列腺2级者93例,51例(54.84%)有梗阻;前列腺3级者135例,95例(70.37%)有梗阻。前列腺2级者发生梗阻与前列腺1级者发生梗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3级者发生梗阻与前列腺2级者、1级者发生梗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PP程度与膀胱流出道梗阻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程度与前列腺突入膀胱的程度有关。结论前列腺突入膀胱的程度与膀胱出口梗阻及梗阻的程度在尿动力学研究方面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有下泌尿道症状并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之患者,探讨前列腺体积参数与临床症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54名有BPH临床症状初诊患者参与此项研究。首先利用经直肠超声波(TRUS)测量出前列腺总体积(TPV)、移行区体积(TZV),并计算出移行区指数(TZI),并且与年龄(Age)、美国泌尿科医学会前列腺症状评分(AUASI)、最大尿流速(Qmax)进行相关性研究之统计分析。结果 1)年龄与TPV、TZV、TZI、AUASI及Qmax无显著相关性(r=0.004,0.165,0.263、0.014,-0.108;P>0.05)。2)Qmax与TPV、TZV、TZI相关性研究Qmax与TPV有显著相关性(r=-0.320,P<0.05);与TZV、TZI有非常显著相关性(r=-0.440,P<0.01;r=-0.414,P<0.01)。3)AUASI与TPV、TZV、TZI相关性研究AUASI评分与TPV、TZV无显著相关性(r=0.248,0.268,P>0.05)。而AUASI与TZI有显著相关性(r=0.294,P<0.05)。结论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梗阻症状之评估及是否要接受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时,TZI、Qmax、AUASI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有下泌尿道症状并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之患者,探讨前列腺体积参数与临床症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54名有BPH 临床症状初诊患者参与此项研究.首先利用经直肠超声波(TRUS)测量出前列腺总体积(TPV) 、移行区体积(TZV),并计算出移行区指数(TZI),并且与年龄(Age)、美国泌尿科医学会前列腺症状评分(AUASI)、最大尿流速(Qmax)进行相关性研究之统计分析.结果 1)年龄与TPV、TZV、TZI、AUASI及Qmax无显著相关性(r=0.004,0.165,0.263、0.014,-0.108;P>0.05).2)Qmax与TPV、TZV、TZI相关性研究 Qmax与TPV有显著相关性(r= -0.320,P<0.05);与TZV、TZI有非常显著相关性(r=-0.440,P<0.01;r=-0.414,P<0.01).3)AUASI与TPV、TZV、TZI相关性研究 AUASI评分与TPV、TZV无显著相关性(r=0.248,0.268,P>0.05).而AUASI与TZI有显著相关性(r=0.294,P<0.05).结论 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梗阻症状之评估及是否要接受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时,TZI、Qmax、AUASI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同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1日-2013年1月1日共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合并症诊断和治疗,在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结果:本组102例患者经过治疗,7~14d内均恢复了自主排尿功能。本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情况由手术前的(33.6±1.2)分下降为(9.1±1.3)分;最大尿流率由手术前的(6.5±1.7)mL上升为(21.4±4.9)mL;生活质量评分由手术前的(4.6±0.3)分上升为(6.9±0.4)分;残余尿量由手术前的(352.1±0.5)mL下降为(27.3±0.1)mL,上述各项指标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而言,运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陈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0):876-877
目的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常用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记录2004—2006年,192例泌尿外科门诊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口服药物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共34人:(1)α-受体阻滞剂30人:其中盐酸特拉唑嗪24人,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6人;(2)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4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3d的有24人,其中α-受体阻滞剂22人,5α-还原酶抑制剂2人。结论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主要药物α-受体阻滞剂(如盐酸特拉唑嗪等)和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中,α-受体阻滞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首剂效应发生率较高,其中又以盐酸特拉唑嗪发生率最高。5α-还原酶抑制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老年人对降压药的耐受性差,压力感受器反应障碍,故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医生在给老年人用盐酸特拉唑嗪时,应从1mg用起,嘱睡前服用,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