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 NaI~(131)测定甲状腺功能来诊断甲状腺病,已在临床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经国内外报道此法确诊率虽已达90%左右,但仍有一定的误诊率,及正常与异常之间的交叠现象。Werner氏曾报道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抑制甲状腺吸 I~(131)率的试验进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下简称甲亢)的诊断,但该试剂来源较为困难。Greer氏曾报道用甲状腺浸膏进行抑制试验,所用剂量较大(每日 180毫克,共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二甲双胍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SD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采用高碘水联合甲状腺球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免疫注射法模拟桥本甲状腺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予以0.9%氯化钠溶液灌胃,二甲双胍组按300 mg/kg二甲双胍灌胃,连续给药4周,处死各组大鼠并取样。采用ELISA测定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TSH、T3、T4、TGAb、TPOAb)及甲状腺组织炎性因子(TNF-α、IL-10、IL-6、IL-12)水平;HE染色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变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甲状腺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甲状腺组织中Fas、Fas-L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甲状腺组织中Fas、Fas-L、FADD、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甲状腺组织中Fas、Fas-L、FADD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TSH、TGAb、TPOAb水平、阳性细胞比率、甲状腺组织中TNF-α、IL-6含量及Fas、Fas-L、FADD、cleaved caspase-3表达升高,血清FT3、FT...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卵在血吸虫病病理机制、免疫过程或血清診断的探討上具有首要的意义。文献上以肝脏虫卵作血清診断者,始于Mayer和Pifano二氏(1945),最近国外学者(OliverGonzalez)氏等(1954,1955),Corker及Lichtenberg二氏(1956)。国內丘、翁、鍾等氏(1957)曾以不同方法自病肝分离虫卵,作免疫  相似文献   

4.
用实验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大鼠,同时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和肝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变化。结果表明,甲状腺片(75 mg/kg·d,ig×10 d和100 mg/kg·d,ig×10d)所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同时引起与甲状腺片剂量有依赖关系的肝糖原减低和与之平行的肝胞液GCR数目升高。提示,甲状腺激素减低大鼠肝糖原含量的作用与肝胞液GCR的增高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凯西莱对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民登 《右江医学》2005,33(2):118-119
目的 观察凯西莱(硫普罗宁)对抗甲状腺药物致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诊断标准,且在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 38 例,两组一般治疗措施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凯西莱注射液300 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中静滴,1次/日,对照组用肝泰乐注射液300 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中静滴,1次/日,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血清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GGT(γ 谷氨酰转肽酶)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1)。结论 凯西莱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一般教科书的记载,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胃冠状静脉4条主要根合成,收集腹腔内无对器官的静脉血入肝。关于门静脉的解剖学研究,早有 Thomson及 Cunnigham 二氏(1889),刘氏(1929),阿曾氏(1931),森氏(1936),桥木氏(1940)作过报告。氏(1953)在脾血管的研究中,提到过脾静脉的属支问题,并发现肠系膜下静脉入脾静脉者占25%。Purcell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421例(其中正常人45例,各种甲状腺疾病376例)。甲状腺吸~(131)I功能的测定结果。并与T_3抑制试验作比较,探讨了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炎、Grave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及单纯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ouin氏液二次固定时间对Masson三色染色效果的影响,进一步寻找Bouin氏液二次固定的最佳条件。方法:取5例肝纤维化模型家兔肝脏组织(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蜡块,切片、脱蜡后,用Bouin氏液二次固定,固定时间分别为0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过夜。进行Masson三色染色并用光镜和统计软件分析比较染色结果。结果:未经二次固定的切片与所有经过二次固定的切片染色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固定过夜的染色效果最好,其与二次固定4 h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ouin氏液二次固定的肝纤维化切片的Masson三色染色效果优于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切片;二次固定4 h或过夜切片的染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以下称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近来放射免疫技术在激素测定上的应用,使甲减的早期诊断和合理分型有所进展。本文重点讨论成年人甲减的诊治问题。一、病因及分类 (一)原发性甲减甲状腺本身疾病所致,血清甲状腺激素不足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多见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Hashimoto氏病)造成的甲状腺组织广泛变性。此外见于医源性(碘放射损伤、手术切除、药物抑制)、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先天缺如、地方性甲状腺肿、遗传性甲状腺疾病、癌肿浸润损害等。 (二)继发性甲减垂体性甲减:因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缺如所致;可由产后大出血或感染所致的垂体病变、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或放射治疗、先天性垂体发育不全等因素引起。下丘脑性甲减: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甲状腺动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行甲状腺和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收缩峰流速(Vmax)、舒张末流速(Vmin)和平均峰流速(Vm)分别为(59.73±18.16)cm/s、(26.59±12.47)cm/s和(40.47±10.31)cm/s,肝动脉Vmax、Vmin和Vm分别为(65.21±15.50)cm/s、(25.63±8.97)cm/s和(42.37±9.82)cm/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分别为0.55±0.06、0.81±0.18,肝动脉RI和PI分别为0.61±0.07、0.93±0.2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肝动脉血流参数先行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上动脉Vmax、Vmin和Vm分别为(47.52±13.16)cm/s、(21.39±10.17)cm/s和(32.35±6.37)cm/s,虽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甲亢患者恢复期肝动脉血流速度的下降早于甲状腺上动脉,动态检测甲亢患者肝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对预测甲亢治疗的有效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功能衰竭者昏迷的发病机制,可由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而血氨浓度升高却是重要原因之一。及二氏早在1893年将肉类喂饲有氏瘻管的狗,因其肠内氨代谢产物未经肝脏解毒,引起中毒死亡。Burchi氏(1927)首先发现肝硬  相似文献   

12.
易智慧  王娟  黄慧 《西部医学》2012,24(1):68-70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24例甲亢病例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出肝损害组及无肝损害组,从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合并症及临床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在224例甲亢患者中有118例(52.7%)患者发生甲亢性肝损害,其中85例(72.0%)病程6月以上,70例(59.3%)临床无明显自觉症状。肝功异常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指标异常,且ALT、AST升高与FT3、FT4升高成正相关;甲亢性肝损害组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性肌病、周期性麻痹及浸润性突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损害组(P<0.05)。半数以上患者经抗甲亢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及保肝治疗肝功恢复正常。无效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保肝治疗后绝大部分好转。结论甲亢性肝损害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亢并发症有密切关系,糖皮质激素对部分肝功损害严重的甲亢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所致血清甲状腺激素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内分泌疾病,累及肝脏时可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黄疸及肝硬化,但首诊以肝损害为突出表现的甲减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甲减并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甲状腺局部分别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环孢素A(CysA)或三药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法将甲亢患者500例分为5组:Dex、CTX、CysA治疗组,三联治疗组,单独口服抗甲状腺药物组(对照组).局部治疗1次/周,连续3个月,然后每2周一次共注射4次,再改1次/月,共2个月,观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改变.结果:局部注射治疗组甲状腺明显缩小,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线粒体抗体(TMAb)下降速度及程度也较对照组为大,以三联药物治疗组疗效最显著.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无明显改变;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亦无甲低及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甲亢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上动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50例为观察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甲状腺动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变化,并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甲状腺上动脉、肝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V_(max))、舒张末期最低流速(V_(min))均升高(t=89.24、71.55、45.37、31.45,t=54.36、22.46、34.13、19.88,P均<0.05),治疗6个月后甲状腺上动脉V_(max)、V_(min)均升高(t=52.13、20.11,P均<0.05),肝动脉V_(max)、V_(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4、5.22,P均>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肝动脉(V_(max)、V_(min))及治疗3个月后甲状腺上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降低(t=15.68、12.37、15.72、13.18、13.18、10.12,P均<0.05),治疗3个月后肝动脉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35、2.33,P均>0.05);治疗6个月后甲状腺上动脉、肝动脉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22、3.05、4.18、1.79,P均>0.05)。结论恢复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动脉血流下降较甲状腺上动脉早,动态检测肝动脉血流可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甲亢性肝损)在临床中较常见,治疗也比较棘手。西医目前对甲亢性肝损的治疗主要有:使用抗甲药物、激素治疗及保肝治疗;中医药在治疗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文章对目前中西医治疗甲亢性肝损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疾病(SCTD)的常规甲状腺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表现特征。方法纳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ypo)患者41例(甲减组)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Shyper)患者34例(甲亢组)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50例(对照组)。所有参加者均完成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甲状腺回声强度,结节外甲状腺及甲状腺下动脉(ITA)测量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体积和阻力指数(R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临床甲亢患者的甲状腺下动脉处PSV明显增高(26.3±8.8cm/s,P<0.05),亚临床甲减患者甲状腺内平均PSV值明显增高(20.5±6.7cm/s,P<0.05)。另外,甲状腺自身抗体与甲状腺血流信号强度存在相关性。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都存在甲状腺血管密度及血流速度增高;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作为无创性及经济、简便的超声学检测,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肝脏疾病如中毒性肝炎、传染性肝炎、肝痛、脂肪变性、肝硬化、Von Gierke氏病等,都可併发血糖过低症。原发性肝癌合併血糖过低症首由Nadler及Wolfer二氏(1929)报告,Lowbeer氏收集1961年以前欧美文献仅有16例,国内杂志中曾有8例记载。传染性肝炎伴发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以来,放射性核素用于甲状腺功能检查,已逐步由(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的方法发展为体外示踪法。1959年 Hamolsky 氏首先报道了体外红细胞摄取~(131)I—T_3作为甲状腺功能诊断。由于吸附剂红细胞在操作过程中容易破碎,影响~(131)I—T_3的摄取。1961年 Sterling 氏及1963年 Clark 氏先后报道以树脂代替红细胞的方法。1968年 Irvine 氏报道了以活性炭代替红细胞,效果良好。国外尚有用树脂海绵、葡聚糖凝胶等作为~(125)I—T_3吸附剂的报道。我院自1978年建立这一测定方法,现将其中有分析价值的95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氏病,以下简称弥漫性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理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国外不少资料表明,在多数弥漫性甲亢患者血中存在一种异常的甲状腺刺激物——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hyroid stimulating immunoglobulin,TSI)。但国内报告很少。本文对55例弥漫性甲亢患者和15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TSI测定,探讨它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并对TSI测定的临床意义,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