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境外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潜伏期梅毒的外籍人群进行监测,以防止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方法 应用快速血浆素反应试验、苍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结果 2000年度上海口岸应用血清学方法对出入的境外人群8583人次进行梅毒监测,发现阳性者39例,感染率为0.454%,并对其中的20例,用EIA方法检测了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4例IgG^ 和IgM^ ,16例IgM^-和IgG^ 。结论 根据检测到的IgG和IgM抗体结果,应对早期潜伏期梅毒和晚期潜伏期梅毒,分别采取不同的卫生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2.
袁杰  罗艳  石天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85-4086
梅毒为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我国梅毒发病率为17.61/10万〔1〕,20~40岁性活跃人群为其高发人群。近年,老年梅毒患者病例逐渐增多,老年梅毒患者病情呈隐匿性,常无自觉症状,梅毒的诊断发现往往来自其他疾病的就医,单纯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潜伏期梅毒的外籍人群进行监测,以防止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方法 应用快速血浆素反应试验、苍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结果2000年度上海口岸应用血清学方法对出入境的境外人群 8 583人次进行梅毒监测,发现阳性者 39例,感染率为 0.454%,并对其中的 20例,用 EIA方法检测了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4例IgG+和IgM+,16例IgM-和IgG+。结论 根据检测到的IgG和IgM抗体结果,应对早期潜伏期梅毒和晚期潜伏期梅毒,分别采取不同的卫生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4.
梅毒螺旋体检测的适宜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快速血清反应(RPR)法对15例一期梅毒、56例二期梅毒、20例非梅毒患者行血清梅毒螺旋体(TP)检测,比较三者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PCR法诊断一期梅毒的灵敏度最高,ELISA次之;二期梅毒三种方法的灵敏度接近。PCR、ELISA特异度接近且明显高于RPR法。认为对一期梅毒的诊断应首选PCR法;二期梅毒的诊断可采用特异性的ELISA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方法学差异.方法 用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TRUST试剂及ELISA试剂检测722例标本,同时与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各试验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结果 对722份样本的检测中,ELISA和TPPA的阳性符合率为98.26%,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0.46%和1.91%,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TRUST和TPPA的阳性符合率为84.39%,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21.08%和5.10%;ELISA和TURS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LISA测定梅毒螺旋体的方法在日常大量标本检验时优于TRUST.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分布特点,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介入治疗中需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两种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入住我院的25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首先用TPPA初检,初检阳性者采用RPR复检。随机收集同时期TPPA阴性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阳性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在255例TPPA试验阳性患者中,RPR试验复检阳性84例(32.9%),阴性171例(67.1%),其中男性RPR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X2=5.762,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6.854,P0.05),但65岁以上患者RPR复检阳性率显著升高(X2=8.607,P0.01)。TPPA阳性患者中,主动脉相关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8.392,P0.01),其中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瓣疾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435,P0.05,X2=5.162,P0.05)。此外,TPPA阳性患者的心力衰竭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X2=4.004,P0.05)。而各类疾病RPR阳性与RPR阴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多为中老年患者。65岁以上患者RPR复检阳性率显著升高。而TPPA阳性患者中,主动脉疾病及心力衰竭患病率显著升高,提示有可能为梅毒所致。临床医生在做有创诊疗时,应作好生物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7.
三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梅毒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验三种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梅毒阳性检出率,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性病门诊就诊者的静脉血,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抗体,同时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同一份血清,二种方法均为阳性者用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法(FTA-ABS)检测及免疫印迹法(WB)确认,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检查。结果在所有784名性病门诊就诊者中,ELISA检测梅毒抗体阳性者306人,阳性率39.03%;TPPA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为297人,阳性率为37.88%;经FTA-ABS检测确证阳性299人,阳性率为38.14%;最终WB结果与FTA-ABS检测一致。结论为了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及正确性,对高度疑似梅毒的患者,应同时进行两种抗体的检查。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8岁,嫖娼1个月后阴茎头左侧出现溃疡,3天后到某医院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尿道分泌物涂片G-双球菌(+),按淋病治疗后症状消失。1月后阴茎头右侧又出现溃疡。在诊所治疗无效而就诊我院,查阴茎头右侧一溃疡,触之软骨样,右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无痛性淋巴结,RPR1∶8(+),1∶16(±),梅毒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1周后溃疡基本愈合,但阴茎头及冠状沟长出菜花样赘生物,醋酸白试验(+),符合尖锐湿疣(CA),用疣必治外涂疣体,再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3天后原疣体脱落,但旁边又长出新生疣体,再外…  相似文献   

9.
梅毒的临床可见症状仅见于一期显发阶段、二期显发阶段和晚期,非显发阶段不仅无可见症状,患者也无自觉症状,临床诊断梅毒常需要血清学检验的结果来支持,有时甚至完全依赖血清学检验的结果。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方法,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检验方法以牛心磷脂为抗原,至今仍在广泛应用的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随着梅毒螺旋体基因工程特异性抗原的问世,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异性检验方法相继出现,本文报告ELISA与RPR、TRUST检测梅毒血清抗体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潜在血源传播梅毒患者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以市售ELISA试剂盒和rTpN15-17-47-ELISA对24 580例潜在的血源传播患者作梅毒筛选,再对上述任一试验结果阳性者血清行ELISA、rTpN15-17-47-ELISA双孔重复试验与TPPA确诊检测,确定ELISA法和rTpN15-17-47-ELISA法的灵敏度;同时以ELISA法和rTpN15-17-47-ELISA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标本,以判别上述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市售ELISA试剂盒和rTpN15-17-47-ELIS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1 453/ 24 580)和6.1%(1 501/24 580),ELISA试剂盒和rTpN15-17-47-ELISA的灵敏度分别为97.2%(1 439/1 480)和99.3%(1 470/1 480)。结论 对潜在血源传播的梅毒患者以rTpN15-17-47-ELISA具有高灵敏度的特异性且成本低廉,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我院检测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并探讨检测方法选择及检测操作模式对免疫人群乙肝核心抗体结果的影响。方法 统计2012—2013年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和酶联免疫竞争抑制一步法(ELISA)检测乙肝人群的HBsAb及HBcAb阳性率,并按≤2岁、2~20岁、>20岁3个年龄分段比较;收集92例免疫人群样本用CMIA和3种ELISA法检测HBcAb;用同种ELISA法试剂,改变操作模式进行HBcAb检测。结果 3组年龄段检测人群HBsAb两种检测方法统计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岁组阳性率最高;HBcAb用CMIA法统计的阳性率在≤2岁组和2~20岁组的免疫人群组低于ELISA法。 92例样本用CMIA法检测HBcAb阳性率为2.2%;用3种ELISA法试剂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9.3%、82.6%及94.6%;3种ELISA法试剂检测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92例样本改变操作模式,用同种ELISA法检测试剂检测结果有19例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人群HBsAb检出率在2岁及以下人群最高,随年龄增长抗体下降。 HBcAb用CMIA法检测在免疫人群中检出阳性率明显低于EIISA法。ELISA竞争抑制一步法检测HBcAb易造成假阳性,如改用HBcAb单项加样操作或选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检测,可明显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using two primer pairs and combined with blood culture, immunoglobulin M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gM ELISA),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 (MAT) and slide agglutination test (SAT) in the diagnosis of human leptospirosis. We analysed 124 serum samples: 60 from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leptospirosis, 20 from patients with other diseases and 44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Analysing the first serum sample collected during the first 3-8 days of disease,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four tests MAT, IgM ELISA, SAT and PCR were, respectively, 69.0%, 79.3%, 72.4% and 62%. In subsequent samples, those same sensitivities were, respectively, 95.4%, 100%, 100% and 72.7% i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ays 9 to 14 and 88.9%, 88.9%, 77.8% and 44.4% in those collected from days 15 to 42. The most specific method (at 100%) was PCR and the least specific (at 89.1%) was IgM ELISA. Although we found PCR to be less sensitive than the serological test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our data indicate that PCR was the most sensitive in those initial serum samples presenting no specific antibodies detectable by any of the serological methods tested. We also recommend that PCR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erological tests as we found that this improv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agnosis of leptospirosis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disease (93.1-96.5%).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与HCVRNA定量及ALT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实验诊断方法在丙型肝炎(丙肝)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HCV RNA定量与ALT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增强化学发光法(CIA)检测丙肝抗体初筛结果呈阳性(S/Co>1)的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RT-PCR)进行检测,并对可疑结果(①CIA检测结果S/Co在1~8之间的标本,②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标本)采用HCV RIBA3.0进行确认;应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仪及其生化检测试剂检测全部标本ALT指标。结果ELISA及RFQ-RT-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率分别为93.33%和70.48%;对可疑标本经HCV RIBA3.0确认试验显示,2例结果呈阳性(分别为NS3、HCV-C和NS3、NS4阳性),1例为阴性,4例仍为可疑(其中1例HCV RNA>103copies/ml);HCV RNA含量呈阳性的样本中,ALT异常率与HCV RNA含量间呈正相关(r=0.96,P<0.01),而ALT数值的变化与HCV RNA含量并无相关性(r=0.19,P>0.05)。结论第三代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丙肝抗体同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2种检测方法均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RFQ-RT-PCR检测结果阳性率低于CIA与ELISA检测结果;在临床诊断中丙肝抗体的检测应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一起使用,以提高临床丙肝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通过Meta分析, 综合评价不同流行程度下间接血凝实验 (IH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和胶体染料 试纸条法 (DDIA) 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效果。方法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数据库, 采用Meta?disc和 R软件进行阈值检验、 异质性检验、 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及SROC曲线拟合等Meta分析。结果 结果 共有60篇文献符合纳入 标准。IHA在重、 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4、 0.76和0.94, 特异度分别为0.73、 0.64和0.73; ELISA在重、 中度 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8、 0.80和0.93, 特异度分别为0.59、 0.59和0.62; DDIA在重、 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 度分别为0.93、 0.81和0.93, 特异度分别0.66、 0.69和0.59。IHA、 ELISA与DDIA的加权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3、 0.87和 0.90; 加权合并特异度为0.69、 0.60和0.62。IHA、 ELISA和DDIA的总体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 0.96和0.92。结 结 论 论 不同流行程度下,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检验效能存在一定差异。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需 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