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献学角度对"食晦"与"食亦"两病名进行梳理与考证,提出"食晦"与"食亦"为同病异名,属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2.
李绍林 《中医杂志》2011,52(5):443-444
从文献学角度对"食晦"与"食亦"进行梳理与考证,以证实"食晦"与"食亦"属同病异名,为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3.
“食晦”和“食亦”是古代的病名,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失传或者更改,致使在阅读古籍时产生一些障碍。本文试从文献学角度进行梳理与考证。“食晦”一词首先出现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其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给食晦做了定义:‘‘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多饮食,身赢瘦,名日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相似文献   

4.
《内经》“食亦”“淋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纲 《光明中医》1994,(4):16-17
《内经》“食亦”“淋露”考张纲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00005)“食亦”“淋露”,为见诸《黄帝内经》中之古代病名。对此二病名称之确切含义,千百年来聚讼不已,并至今仍悬而未决。这无疑会给中医医史、病史等理论工作者带来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给中医临床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6.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物质本原,也是中医理论中关乎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先秦两汉医家从"气本论"出发,将中医学理论与对天地万物的朴素认识相结合,同时吸收道家道教的练气理论与人们日常养生的实践方法,提炼总结出"食气"的养生方式。从"食气"入手,将简帛医书与中国古代经典结合对比,指出早期医家的"食气"理论,其源流自先秦时期老庄的"气"的概念,"气"从宇宙天地的本原逐渐发展为构成人身体生命的重要组成,并由道家引申至道教,形成"食气"说,并具体记载于早期简帛文献《却谷食气》与《十问》当中,并被后世医家所吸收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食气"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7.
独蒜兰属(Pleione)独蒜兰(P.bulbocodioides)和云南独蒜兰(P.yunnanensis)干燥假鳞茎入药俗称冰球子,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巨大,市场供应主要来源于对野外资源的采挖,人工规模化栽培尚未成型,存在种植技术不成熟,种苗成活困难,及滥用农药所导致的农残高等问题,开展无公害种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依据独蒜兰及云南独蒜兰的生活习性和本课题组对该属植物多年的研究及种植经验,建立了独蒜兰及云南独蒜兰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技术体系,包括科学的栽培地选址、精细的无公害种植模式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研究大理独蒜和丫蒜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 25923)、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 25922)、白色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1420)和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021606)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乙醇萃取法制备独蒜提取物与丫蒜提取物,采用K-B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常量稀释法检测MIC。结果:经t检验、Games-Howell检验分析,大理独蒜与大理丫蒜的提取物对实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不同蒜种对同一菌株的抑菌效果也不相同。丫蒜提取物对实验中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021606)的抑菌效果比对大肠杆菌标准株的抑菌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独蒜提取物对实验中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比对实验中其他细菌的抑菌效果好,同时独蒜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比丫蒜提取物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理独蒜和丫蒜提取物对实验中的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为大蒜提取物在临床和食品防腐剂的开发应用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直《养老奉亲书》纪承先贤诸论,立足老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极力推崇食治以瓷气血为养老大法,并匠心独具地提出“治食”观。强调节食同源同性,食食与用药之法相同,只有深究食性,正确治食,才能准确食治。陈氏之说,鲜明而富于特色,丰富且创新了食疗与老年病学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与蒜有缘     
生活中,我对大蒜情有独钟。春天采了野菜凉拌,蒜泥是不可或缺的。夏天将蒸好的茄子撕成条,加大量蒜泥和少许醋、盐、一点香油,拌匀后吃起来爽口鲜香。秋天做大蒜鱼,鱼宜红烧,多放蒜片,煮熟的鱼,一股蒜香。冬天做蒜香羊肉,滋补身心。与蒜有缘,我嫁给了他。蜜月旅游,于清山秀水中尝尽四方美食。当然,在所有的佳肴中,蒜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7
  相似文献   

14.
隔蒜灸治疗寻常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常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目前临床多用冷冻、激光、中药外洗、内服等方法治疗。近年来,笔者用隔蒜灸治疗寻常疣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手背、手指,亦可见于头面部。局部皮损为隆起的赘生物,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少者一、二处,多则数十处,有时可呈群集状。无自觉症状,碰撞或摩擦后易于出血。本病当原发的母疣治愈后,在其周围续发的子痂,有时能自行消失或脱落。2 方法及结果多者选较单独、较大粒者2~3处,或最早出现者。首先用酒精浸润1~2…  相似文献   

15.
陈直《养老奉亲书》继承先贤诸论,立足老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极力推崇食治以资气血为养老大法,并匠心独具地提出“治食”观,强调药食同源同性,用食与用药之法相同,只有深究食性,正确治食,才能准确食治。陈氏之说,鲜明而富于特色,丰富且创新了食疗与老年病学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隔蒜灸属于灸法的一种,其方法是用鲜大蒜头,切成厚度约为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隔蒜灸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千金要方》用治瘰疠,《医学入门》用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用治疮毒。今据古人之法,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7.
从小根蒜氨基酸的成分中,测出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1.777 mg/100mg,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5.677 mg/100mg,含量最低的为胱氨酸0.139 mg/100mg,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含量的34.18%。  相似文献   

18.
蒜香藤原产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现在我国华南地区有引种,具多种药理活性,但目前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该研究运用硅胶、十八烷基键合硅胶(ODS)、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HPLC)等多种现代色谱技术,从蒜香藤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并通过紫外光谱(UV)、...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蒜炭炮制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进行蒜炭的炮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时间进行量化,通过析因设计实验对主要因素进行考察,最终得出优化工艺。并用两种方法所得炮制品进行家兔敛疮实验的药效学研究。结果通过蒙药专家对炮制品性状的鉴定,最终确定出传统方法100℃-220℃4 h可得到目标炮制品;通过析因实验分析改良方法优化工艺为:马弗炉炮制,温度为400℃,明煅时间控制在1-3 h;药效学实验结果:蒜炭组与空白组相比没能显著缩小溃疡面积。结论以分级性状为指标进行的析因设计实验规范化了蒜炭的炮制工艺;蒜炭单方使用对皮肤切除伤没有明显的敛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甘肃产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Miq.)Maxim的生药鉴定特征。方法:应用性状、显微、理化等鉴别方法对羊耳蒜进行研究。结果:羊耳蒜的叶、叶鞘、花茎、假鳞茎粉末、假鳞茎组织横切片中均可见到草酸钙针晶、导管、纤维等。羊耳蒜全草甲醇提取液在紫外灯254nm显蓝色荧光,经干燥后在紫外灯365nm显淡绿色荧光。结论:羊耳蒜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均有明显的鉴别特征,可作为鉴别羊耳蒜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