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一本专书,无疑温病亦在其中。虽全书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则等均有论述,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对温病病名病因的阐述温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阐述较  相似文献   

2.
明代以前,伏气概指温病而言,新感是指狭义伤寒。如《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记载:“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丽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明代王安道《医经溯洄集》相沿其说:“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其即病者发于新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者谓之伤寒,不即病者谓之温与暑。”  相似文献   

3.
温病专题讲座:第四讲 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7):41-43,45
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理论,同时又是有争议的问题。本讲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不成熟见解。一、外感与伏气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就是伏气的来源。《伤寒论》继承《内经》这一学说,在《伤寒例》中:“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但另外提出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时行病与疫气等不同于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伏气”之说直至明代吴又可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论述温病,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比较独到,对后世温病学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本文仅就《伤寒论》第6条内容,谈谈张仲景对温病学的贡献。1立足外感,师承《内》、《难》,用审证求因的认知方法,阐明了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外感病的本质不同自《内经》始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到《难经》细分“伤寒有五”,再到《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的寒温兼论,都是把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内》《难》没有详述温病的临床表现,也没有指出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其他外感病的具体区别,只是在其发病…  相似文献   

5.
试论伏邪与新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邪”与“新感”之说,是温病学中所常提及的一个问题。历代医家论说很多。本文拟对此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同道们指正。一、起源与沿革(1)伏邪说的起源与沿革:自《内经·生气通天论》载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载有“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文,后之医家多认为这是论“伏邪”温病致病原因的最早记载。晋、王叔和《伤寒例》说:“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  相似文献   

6.
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医学界大多认为,晋代王叔和搜采仲景旧论而编成的《伤寒论》,显然是以论述外感伤寒为主。所以我们就应该着重从外感病方面来研究《伤寒论》三阳三阴证治,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详于寒而略于温的。我们认为,也就应该运用寒温统一的观点去继承发展它。因为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发展,它们都属  相似文献   

7.
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  相似文献   

8.
<正> 自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都把温病包括在伤寒之内以后,伤寒和温病曾长期地处于合论阶段.继因多数医家在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伤寒论》详寒略温,未能满足临床上治疗外感六淫疾病的需要,才把温病从伤寒中分化出来,明确地划分了伤寒和温病的界限,并进一步认识到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之分.如王道安说:"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因伏热在内,虽见表证,惟以里证为多,法当清里热为主,佐以清表之法,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  相似文献   

9.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考《六元正纪大论》即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诸论。而《难经》则阐发《内经》之旨,提出“伤寒有五”,将多种热病统于广义伤寒之内,张仲景继承内、难之旨,著《伤寒论》,虽涉及温病、风温之名,但欠详尽。其后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后人根据实践所得,把温病、热病、湿温,从伤寒范畴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0.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张仲景将温病隶属于伤寒门下,但对温病的病因证治都未专门论述,致使温病学说的发展受到了束缚。晋代王叔和,曾因整理编次仲景《伤寒论》而闻名于世,他编写的《伤寒序例》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分类上有所创新,从而为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豹贡献。一、首创时行之说《素问·刺法论》说:“立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虽  相似文献   

11.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2.
正《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此之言热病,乃冬令严寒,人触冒之,感而即病之谓,而非夏时暑病为热病之比。夏时热病,今夏至后,天令暑热炎蒸之邪,感伤于人,与冬时伤寒之热病,大不侔也。冬寒之热病,自表而入,夏暑之热病,自内而发。病不同时,故治法亦异。辛温发表与寒凉清解,有不可同日语矣。自王叔和序《伤寒论》而曰: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夏至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  相似文献   

14.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其认为“世之凶恶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而发于冬月之正伤寒,百不一二。”而当时医者“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以致因医枉死者无以数计。于是集毕生之精力,专事外感病的研究,详辨伤寒与温病之异同,晚年著成《伤寒温疫条辨》(即《寒温条辨》)一书。书中力倡吴有性“温病杂气”说,推重张璐“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之论,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制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认为“温病最善伤阴”,“伤寒最易伤阳”,因此,温病始终以救护阴津为主,而伤寒“处处为扶阳气而设”。实则不然。伤寒不仅能伤阳,亦能耗阴。这是因为:一、《伤寒论》所论之“伤寒“,乃广义的伤寒,其中也包括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第6条),温热病极易灼津伤液。二、伤阳或伤阴,外邪虽是重要的条件,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的体质。《伤寒论》所谓“淋家”“疮家”“汗家”  相似文献   

16.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17.
虽然伤寒学派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不独为狭义伤寒而设。在辨证上详于寒,略于温;用药上温补多于寒凉。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在辨证上专于温,忽视于寒;用药上偏于寒,疏于温补。但两  相似文献   

18.
“温病由温邪所致”是目前之通论,但笔者认为尚难这样定论,现特提出质疑如次: 一、伏气温病的远因并非均属温邪温病分伏气、新感二大类,新感温病只有近因,没有远因;伏气温病或有近因,或无近因,但均有远因。伏气温病的远因,在古之医家,都认为是寒邪,其依据是《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凡病伤寒而成热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的理论。例如王叔和在《伤寒例》中就说:“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而伏藏于肌腠,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20.
最早指出温病症状者,是张仲景。张氏在《伤寒论》中指出:外感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张氏对其症候虽论之言简,但明确指出了温病初起具热象偏重之特点温热学派的奠基人,是刘完素。刘氏(字守真,金代河间人)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应以寒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