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与其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与其生长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HPLC测定新疆不同产地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及甘草苷的含量,并以二者为参数,对不同产地甘草药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对甘草生长土壤中养分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各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与甘草中甘草酸及甘草苷的含量进行偏相关分析,计算其偏相关系数,建立甘草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养分因子及微量元素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结论:揭示甘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其生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价甘草质量及其规范化种植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疆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任家礼  李平等 《中草药》1990,21(1):18-18,17
用薄层扫描光密度法测定了不同品种和不同部位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甘草酸的生物学和生化合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甘草品质育种、区划布局、栽培措施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种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生长期人工种植甘草中甘草酸等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以此探讨甘草人工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甘草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甘草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 (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10mmol/L醋酸铵溶液(pH =6.86)-乙腈(79.5∶20.5),流速1.0mL/min,柱温38℃,检测波长250nm.结果:甘草酸在0.26 ~4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8).各甘草制剂中甘草酸均得到良好的分离,且含量各不相同,复方水煎液为2.17μg/mL,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为3.07mg/mL,复方甘草片为5.88%,甘草提取物为10.75%.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各种甘草制剂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薄层扫描法测定甘草制剂中甘草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石力夫  全山丛 《中草药》1993,24(6):296-297
  相似文献   

7.
用氧化铝柱吸附处理样品,用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浸和甘草流浸膏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简单,仪器要求不高,易于推广。经测定甘草浸膏平均回收率为98.27%,RSD=1.57%,甘草流浸平均回收率为98.92%,RSD=1.31%。  相似文献   

8.
荣齐仙  刘春生  段天璇 《中药材》2006,29(9):891-892
采用HPLC法测定粉甘草加工过程遗弃的粗皮中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甘草粗皮含有至少3种以上粉甘草中不含的未知成分;且含有甘草酸量高于粉甘草。建议利用遗弃的粗皮,提取甘草酸的原料,用于生产添加剂。此外,应进一步研究,粉甘草和带皮甘草的药效差异,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LIC18色谱柱(VYDAC238DE5415,120A,5μm,4.6 mm×150 mm),梯度洗脱,流动相A∶H2O,流动相B∶1.5%HAc-M eOH,流速1.0 m.lm in-1,检测波长在32.2 m in从330 nm换为252 nm,从35 m in换为330 nm,柱温40℃。结果甘草苷的浓度在10~50μg.m l-1之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97%,方法精密度RSD=0.12%(n=5),甘草酸的浓度在50~90μg.m-l1之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5%,方法精密度RSD=0.13%(n=5)。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同时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HPLC同时测定溃疡散胶囊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为溃疡散胶囊多指标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gela Venusil XBP C18(4.6 mm ×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5 g/L 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6 nm (0-10 min),250 nm(10-43 min),柱温35℃。结果:甘草苷和甘草酸分别在32.1~642.0 ng(r=0.9995),0.2162~2.7025μg(r=0.999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RSD1.9%),103.3%(RSD1.0%),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为评价该药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甲醇提取,D101大孔树脂柱纯化得有效部位;运用HPLC-ESI-MS~n联用技术分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药酸枣仁有效部位中鉴定出13个化合物.结论:HPLC-ESI-MS~n能简单、快速地分析酸枣仁黄酮苷及三萜皂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1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酸枣仁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JA  Chen B 《中药材》2012,35(2):235-240
目的:建立一种对酸枣仁中挥发性成分快速分析的简单方法。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酸枣仁挥发性成分,优化萃取条件,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样品在90℃下预热30 min,选用65μmPDMS/DVB(聚二甲氧基硅烷/二乙烯基苯)涂层纤维头,顶空萃取50 min,250℃下脱附5 min,在中等极性柱RxiTM-50上分离,共分离出126种化合物,定性116种;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烷烃类(32.08%)、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27.06%)。结论:该方法萃取物质种类多,检索匹配度高,重复性好,适合于酸枣仁挥发性成分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酸枣仁-五味子药对单煎液、合煎液(2∶1)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究该药对配伍合煎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HPLC-LTQ-Orbitraps-MSn),在电喷雾离子源(ESI)的正、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傅里叶变换高分辨全扫方式(TF,Full scan,Resolution 30 000)数据依赖性(data-dependent acquisistion )ddMS2 和 ddMS3方法分别对酸枣仁-五味子药对单煎液、合煎液(2∶1)采集数据。根据保留时间、高分辨质谱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多级碎片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对酸枣仁单煎液中共50个色谱信号进行化学成分鉴定,指认出10个(黄酮类6个、生物碱类2个、皂苷类2个)近10年报道过指纹图谱分析或含量测定的化合物;对五味子单煎液中共32个色谱信号进行化学成分鉴定,指认出10个(均为木脂素类)近10年报道过指纹图谱分析或含量测定的成分;对酸枣仁-五味子药对(2∶1)合煎液中共50个色谱信号进行化学成分鉴定,指认出19个(黄酮类5个、生物碱类1个、皂苷类1个、木脂素类12个)近10年报道过指纹图谱分析或含量测定的成分,这些成分在各自单煎液中均已被指认。合煎液中未检出酸枣仁单煎液中检出的酸枣仁皂苷B,但检测到1个五味子单煎液中缺少的离子峰,系来自五味子药材的木脂素类同分异构体。结论 通过HPLC-LTQ-Orbitraps-MSn,初步发现酸枣仁-五味子药对(2∶1)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两者的配伍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比较酸枣仁与酸枣果肉抗失眠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数据库、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及文献等筛选酸枣仁与酸枣果肉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检索失眠疾病的靶点;将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与疾病靶点相互映射获取共同靶点,利用DAVID 6.8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过程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通过Cytoscape 3.8. 0构建网络并对其进行拓扑分析,得到酸枣仁与酸枣果肉抗失眠的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比较酸枣仁与酸枣果肉抗失眠的异同点,通过分子对接方法进行间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酸枣仁活性成分17个,靶点579个;酸枣果肉活性成分15个,靶点410个。筛选得到失眠疾病相关靶点2563个,映射得到酸枣仁与失眠疾病的共同靶点151个,酸枣果肉与失眠疾病的共同靶点116个。通过富集分析比较,酸枣仁与酸枣果肉均可通过槲皮素、棕榈酸等核心成分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K3CG)、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5.
酸枣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酸枣仁的超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2.1 mm×100 mm,1.8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04 nm。结果 建立了酸枣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7个共有峰,并指认了5个主要色谱峰,14批酸枣仁药材的相似度在0.947~0.994之间。结论 本方法快速、高效,可用于酸枣仁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酸枣仁总黄酮和总皂苷部位制备工艺的稳定性,为后续药效学评价的样品制备提供保证. 方法: 采用相同工艺条件制备10批酸枣仁总黄酮和总皂苷部位样品.选择斯皮诺素、白桦酯酸及酸枣仁皂苷A,B为指标成分,利用 ELSD/HPLC分析两部位样品的特征图谱,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0 min,12%~18%A;11~20 min,19%~23%A; 21~30 min,23%~34%A;31~40 min,35%~45%A;41~50 min,46%~100%A;51~60 min,100%~11%A;61~70 min,12%A), 漂移管温度40 ℃. 结果: 总黄酮部分的化学成分分布主要集中于前25 min,总皂苷部分化学成分集中在25 min后,总黄酮和总皂苷纯度均>50%,54.46 min处色谱峰确定为白桦酯酸. 结论: 制备酸枣仁总黄酮和总皂苷部位的工艺稳定性良好,可作为药效学试验的样品.  相似文献   

17.
酸枣仁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虚弱盗汗等。伴随酸枣仁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药用价值的不断开发,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副产物及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总体而言,酸枣仁资源的利用率依旧不高。基于此,笔者从利用部位、功能成分角度系统梳理了酸枣仁化学成分及其潜在资源,总结出酸枣仁及其副产物(酸枣果肉、酸枣叶、酸枣根等)在药品、保健食品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并可将废弃物开发为饲料、饲料添加剂、活性炭、有机肥料等,从而实现酸枣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此外,该文系统总结了当前该产业的环保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减轻环境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期为酸枣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推动产业绿色、节约及双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炒酸枣仁中酸枣仁皂甙A和B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健  林晓 《中成药》1994,16(10):24-25
应用索氏提取法和水煎提取法提取生、炒酸枣仁中的有效成分酸枣仁皂甙A和B,并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它们的含量。结果表明,炒酸枣仁中的酸枣仁总皂甙(甙A与甙B之和)明显高于生酸枣仁。这说明酸枣仁经过清炒,有效成分易于煎提。据此,作者认为,虽然生、炒酸枣仁均可入药,但以炒酸枣仁应用为佳。  相似文献   

19.
总结归纳酸枣仁益肝养血、宁心安神、固涩止汗的功效,并探讨其生用和炒用的效用差异及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交试验优选酸枣仁总皂苷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酸枣仁总皂苷的提取工艺,为该成分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UV检测酸枣仁皂苷A和B的含量,流动相乙腈-水(34∶66),检测波长204 nm。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酸枣仁总皂苷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酸枣仁皂苷A,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4~2.40,0.12~1.20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9%,99.40%。酸枣仁总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酸枣仁皂苷A,B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606,0.228 mg·g-1。结论:建立的HPLC检测酸枣仁皂苷A,B含量方法准确可靠,优选的酸枣仁总皂苷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具有节约成本、省时等特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