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前臂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的经验,对前臂皮瓣的用途,应用方法,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和讨论.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应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75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32~81岁,除一例为其他原因造成的面部软组织缺损外,均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常规切取前臂皮瓣并即刻修复缺损;结果75例前臂皮瓣成活73例,修复成功率为97.3%.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制取的前臂皮瓣面积最大为10 cm×8 cm,最小为5 cm×3 cm,平均面积为7.5 cm×5.5 cm,血管蒂最长约11cm,平均长度为9 cm.3例出现血管危象,1例抢救成功,2例失败.结论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是目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选择.口腔恶性肿瘤切除后的修复,尤其是颊癌,应用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游离皮片移植等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分析并评价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1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及颌面部外伤引起的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病例的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18例皮瓣中,1例术中皮瓣危象抢救成功,1例术后皮瓣危象抢救成功,全部皮瓣成活,成活率为100%。成活皮瓣术后修复效果满意,腿部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供系统恒定,游离移植皮瓣成功率高,供皮面积大,组织量丰富,对供区影响小,皮瓣大小厚薄具备可控性,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3.
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内缺损修复中的应用:附9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该修复方法,共进行了9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并对该皮瓣的应用解剖,制作技术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结果应用的9侧小腿外侧皮瓣均获得成功。结论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并和腓骨肌皮瓣共蒂和串联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是一种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8 cm×10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LAFF)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01~2012-12,应用LAFF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患者22例,观察记录皮瓣大小、制取时间、血管直径、吻合时间、组织瓣成活情况、手术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效果,评价其优缺点。结果:皮瓣面积最大14 cm ×8 cm,最小6 cm ×4 cm。术后22例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并发症少,修复效果满意。结论:LAFF解剖位置恒定,制取简单,能满足常见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复杂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以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39例。术前以彩色多普勒探测并标记供区血管,结合术中探查设计并制备嵌合皮瓣,并以此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和功能。结果 39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处理后皮瓣逐渐恢复正常。随访1~4年,口腔颌面部及供区形态及功能良好,6例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复杂缺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设计及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对双侧下肢血管进行评估,明确胫后动、静脉走向及穿支数量,完成穿支体表定位。术中根据受区部位、缺损大小、形态以设计、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受区进行修复。对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穿支长度、存活率、外形、供区和受区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4~90(58.17±1.43)岁;皮瓣大小5 cm×6 cm~7 cm×13 cm,皮瓣厚度0.30~1.00(0.53±0.2) cm,血管蒂长度8~14(10.03±1.4) cm;供区动脉直径1.50~3.00(2.36±0.4) mm,供区静脉直径1.50~4.0(2.99±0.6) mm;穿支数量1~5(2.61±0.9)支(集中于小腿内侧中下1/3),穿支长度0.3~6(1.70±0.7) cm。皮瓣存活率为100%,伤口愈合良好。覆盖于小腿供区缺损处的皮片2例(2.5%)完全坏死,7例(8.7%)部分坏死,但经过换药处理后恢复满意。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胫后动脉皮瓣可携带近心端筋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用以丰满舌体形态、充填口底缺损、保护血管蒂。  相似文献   

8.
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应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对11例口腔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观察1~12个月,皮瓣均存活,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前臂皮瓣移植是修复口腔癌术后颌面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颌面部大型缺损的修复,过去常用远处转移皮管,或邻近带蒂组织的转移。每当骨骼与软组织同时缺损,需要手术的次数更多、更麻烦。近年来,带血管复合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开始被应用于口腔颌面部大型缺损的修复,一次成功,缩短了疗程。1977年Buncke采用了带血管肋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其中一例成功,一例失败。1979年Taylor等报告一例下颌肉瘤术后造成颌面部组织大型缺损,成功地应用带血管髂骨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我科近年来在临床上采用带血管骨(髂骨或肋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因肿瘤术后与创伤后形成的颌面部缺损。现将作者移植的二例报告于下: 例一.尉××,女性,26岁,于80年11月24日,因右面颊部肿块增大、出血而入院。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03月—2010年08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病例168例,前臂游离皮瓣90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39例,腓骨肌皮瓣31例,背阔肌皮瓣8例。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和并发症。结果成功164(97.6%)例,失败4例,患者出现术后早期局部并发症6.5%(11/168),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为5.4%(9/168),其中静脉血栓形成66.7%(6/9),手术探查抢救成功率55.6%(5/9),前臂桡侧皮瓣成活率97.8%(88/90);股前外侧皮瓣成活率97.4%(38/39);腓骨肌皮瓣成活率96.8%(30/31);背阔肌皮瓣8例全部成活,随访2~2.5年大部分患者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成活率高,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肌(皮)瓣、背阔肌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常用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06年12月间,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所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患者2549例,共制备皮瓣2684块:软组织瓣包括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胸大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肩胛皮瓣等;骨组织瓣包括腓骨肌皮瓣、髂骨肌皮瓣、肩胛骨肌皮瓣等。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颌骨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统计各年代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从80年代初期(92%)至今(98.5%),呈逐年升高趋势,2684块皮瓣总成功率达96.80%。前臂皮瓣是最常用的游离组织瓣(64.12%),胸大肌皮瓣和背阔肌皮瓣在修复大面积复合缺损常被采用,各种骨肌(皮)瓣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成为近年的热点。大范围复合组织缺损的救治性手术常需要多个游离组织瓣联合修复重建。结论: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前臂皮瓣是修复舌、颊、腭等软组织缺损的首选瓣,胸大肌与背阔肌(皮)瓣适合修复体积较大的缺损,腓骨、髂骨肌瓣是上、下颌骨缺损最常用的修复手段。其他不常用的组织瓣,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行口腔颌面部缺损组织重建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重建的82例患者作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组织瓣的类型、修复部位、受区血管、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前臂皮瓣、腓骨瓣和腹直肌瓣为我科目前应用的行口腔颌面部重建的游离组织瓣,其中前臂皮瓣52例,腓骨皮瓣22例,腹直肌瓣8例;舌部缺损49例,颊部缺损5例,下颌缺损22例,腭部缺损6例;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为97.6%(80/82),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4.9%(4/82),抢救成功率为50%(2/4);受区并发症发生率为11%(9/82)。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安全可靠,且优于传统的带蒂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部重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额肌皮瓣与钛板联合修复口腔颁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47例舌癌、19例口底癌行颌颈联合根治术遗留的下颌骨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采用大小为6 cm×7 cm带蒂胸大肌肌皮瓣、3 cm×5 cm胸锁乳突肌皮瓣、额肌皮瓣与钛板即刻修复.对1例上颌骨骨癌遗留的巨大缺损,采用大小为9 c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面动脉一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病例12例,皮瓣面积最小为5cm×4cm,最大为12cm×6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外形和功能、癌肿复发以及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12例皮瓣均成活,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受区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的颈部活动受限。随访1—5年,均未出现颏下及颌下区淋巴转移及皮瓣内癌肿的复发。结论面动脉一颏下动脉肌皮瓣制备较简易,成活率高,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中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提高其成功率的经验。方法 :2001—2011年(10年)期间,我院行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共计183例,其中前臂皮瓣91例,腓骨复合组织瓣78例,股前外侧皮瓣14例,用于修复舌、颊、腭、口底、上颌骨、下颌骨等部位缺损,回顾性分析其成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79块组织瓣成活,总成活率为97.8%,失败率为2.2%。其中前臂皮瓣成活率为96.7%,腓骨复合组织瓣为98.7%,股前外侧皮瓣为100%。结论 :前臂皮瓣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只有在大范围缺损时使用,对于上、下颌骨缺损均可采用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术后1周内监测皮瓣,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并手术探查处理,是保证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在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7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40例下颌骨 ORNJ患者,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以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以皮岛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以筋膜修复口内黏膜缺损并充填软组织缺损的空腔,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情况,供区、受区并发症,术后开口度和余留牙咬合情况,对颌面部外形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6个月,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均获成功。下颌骨截骨长度5.5~16.0 cm,切取腓骨长度7.5~17.0 cm。无1例发生严重供区或受区并发症,所有病例外形恢复良好,开口度1.0~3.5 cm,余留牙咬合正常。结论: 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能很好地即刻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术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吻合的质量是决定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是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游离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应用中存在血管选择、受区血管相关术中表现和血管吻合技术等方面的诸多特点及技巧。同时,术后对皮瓣危象、并发症进行判断和处理时也有较多的关键点。笔者的团队在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口腔颌面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在口腔颌面颈部的血管吻合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文针对口腔颌面缺损游离皮瓣修复中动静脉吻合的技巧、血管选择、血管危象的判断及处理等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腓骨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本文结合我科应用游离腓骨瓣重建口腔下颌骨缺损的体会,论述了腓骨瓣的解剖、制作、用途及优缺点等问题。方法:腓骨瓣均以腓动、静脉为蒂,制作时采取先断腓骨,后解剖血管蒂的方法,使手术操作更容易,更安全。切取骨皮瓣时,皮岛以穿支血管为蒂,修复粘膜或皮肤缺损,或充作“监测瓣”。结果:自1996年11月至1997年9月,我科共进行腓骨游离瓣移植术26例,全部获得成功,9例携带皮岛者亦无1例发生坏死。结论:腓骨可提供25cm长的皮质骨段,适于下颌骨缺损的即刻修复;还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牙,恢复口腔的咀嚼功能,是目前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游离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的经验。方法:2007-06~2010-06,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06例(前臂皮瓣42例,腹直肌肌皮瓣18例,股前外侧皮瓣46例),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39例,年龄24~77岁,除3例外均为肿瘤切除造成的组织缺损,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结果:106例游离组织瓣成活103例,修复成功率为97.2%。制取的皮瓣面积最大为16 cm×8 cm,最小为5 cm×4 cm;4例出现血管危象,2例抢救成功,2例失败。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形成的组织缺损,游离组织瓣是进行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 54例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除术并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33例患者采用前臂皮瓣修复(A组)、2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B组)。应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皮瓣存活率、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41.6±8.9)min,B组为(47.2±1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瓣存活率(93.9%)高于B组(90.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2组基本相似;供区功能恢复B组优于A组,A组永久性功能障碍比率为24.2%,B组仅有暂时性功能障碍且比率为9.5%;A组供区色素沉着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的满意度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 应用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相似。前臂皮瓣成功率高,但需要植皮,且术后供区易形成永久性功能障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隐蔽,可以提供的组织量大,术后供区功能障碍很少,患者满意度高,但是手术难度大于前臂皮瓣,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