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手术中应用血滤器对血浆炎症介质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择期行换瓣手术病人 ,在CPB中应用血滤器 ,分别在麻醉诱导后、CPB开始后 30min、主动脉开放后、超滤结束后及术后 2h分别抽血测定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浓度。 结果 血浆中炎症介质TNF、IL 1β、IL 6、IL 8的浓度在CPB开始后 30min、主动脉阻断钳开放后均显著上升 ,与麻醉诱导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超滤结束后及术后 2h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呈显著性下降。 结论 在CPB手术中应用血滤器能显著减少TNF、IL 1β、IL 6、IL 8等炎症介质的浓度水平 ,提示血滤器能清除CPB手术病人血浆中炎症介质作用。  相似文献   

2.
1,6-二磷酸果糖对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循环 (CPB)中预充 1,6—二磷酸果糖 (FDP)对CPB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探讨它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和机理。方法 选择 3 8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 2 0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 2 0例 ,对照组 18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FDP2 0 0mg/kg ,对照组不用FDP。分别在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即刻、CPB结束后 3h、6h及 2 4h抽取桡动脉血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 6(IL - 6)、白介素 - 8(IL - 8)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TNF -α、IL- 6、IL - 8的浓度无差异 ,在CPB结束后均已明显升高 ( p <0 .0 1) ,CPB后 3h达高峰 ,6h已开始下降 ,2 4hTNF-α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 ( p>0 .0 5 ) ,IL - 6、IL - 8仍高于术前 ( p <0 .0 5 )。实验组患者TNF -α、IL - 6、IL - 8在CPB结束后即刻、3h、6h血浆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0 .0 1) ,IL - 6、IL - 8在CPB结束后 2 4h也低于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CPB术后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TNF -α、IL - 6、IL - 8的浓度明显升高 ,在CPB预充液中加入FDP可明显减少CPB术后TNF -α、IL - 6、IL - 8的释放 ,表明此药可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 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 (U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各 15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 12 0 0 0U kg ,C组不用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 30min、主动脉开放 30min、术后 6h和 12h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8(IL 8)的浓度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血浆IL 6 ,IL 8,TNF α ,CD11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PB后IL 6 ,IL 8,TNF α的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 30min达高峰 ,术后开始下降。其中TNF α ,IL 8于术后 12h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IL 6仍高于转机前水平 (P <0 .0 5 )。CD11b于术后 6h达高峰 ,12h后仍高于麻醉诱导后水平 (P <0 .0 5 )。与C组相比较 ,U组TNF α ,IL 6 ,IL 8,CD11b上升幅度小 ,术后 12hIL 6 ,CD11b明显低于C组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 ,IL 8,TNF α的释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药对体外循环 (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4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 ,按麻醉维持不同随机分为 3组 :芬太尼组 (Fen组 )主要用芬太尼维持 ;异氟醚组 (Iso组 )以吸入体积分数为 1 0 %~ 1 5 %异氟醚为主 ;异丙酚组 (Pro组 )主要用异丙酚维持。分别于以下 5个时点采集动脉血 ,麻醉诱导后 (T1)、切皮前 (T2 )、升主动脉开放后(T3 )、CPB术后 2h(T4)、CPB术后 2 4h(T5 )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6(IL - 6)。结果 Iso组切皮前 (T2 )TNF -α明显下降 ,从 0 94μg/L降至 0 3 8μg/L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T2~T4的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 0 5 )。各组TNF -α、IL - 6在CPB中及术后均较切皮前 (T2 )升高 (P <0 0 5或P <0 0 1)。三组间各时间点IL - 6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PB过程中及术后血浆TNF -α、IL - 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最高值在CPB术后 2h出现 ,于术后 2 4h降低 ,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异氟醚对TNF -α的释放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并不能改变CPB手术对TNF -α的影响 ;而异氟醚、芬太尼和异丙酚对IL - 6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观察心肺分流术 (CPB)后促炎因子和静止呼吸顺应性 (Cs)的变化 ,并探讨CPB后乌司他丁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择 30例接受CPB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 (U组 )和对照组 (C组 ) ,分别于麻醉后CPB前 (T1)、主动脉阻断 30min(T2 )、主动脉开放后 6 0min(T3 )、12 0min(T4)、180min(T5)各时间点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IL 8及丙二醛 (MDA) ;同时计算Cs和动态肺顺应性 (Cd)及呼吸指数 (RI)。 结果 :CPB后 ,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TNF α、IL 6、IL 8及MDA较T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与C组比较 ,U组CPB后各时间点上述各指标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 ;C组T3 、T4、T5的Cs和Cd较T1有明显下降 ,与U组相应时间点比较亦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C组T3 、T4、T5的RI明显高于U组 (P <0 .0 5 ) ,U组RI体外循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①CPB后患者外周血中TNF α、IL 6、IL 8及MDA均明显增加 ;②CPB能引起肺炎性损伤 ,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在RI增加 ,肺顺应性下降 ;③乌司他丁能降低CPB后促炎细胞因子TNF α、IL 6、IL 8及氧自由基MDA的水平 ,可抑制CPB后RI的增加及肺顺应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使用肝素涂层的膜肺对心肺转流时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8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9例择期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涂层膜肺组(H组,n=15)和普通膜肺组(C组,n=14).术中持续监测ECG、HR、SpO2、MAP、CVP、心排血量(CO);术前、体外循环(CPB)前、主动脉开放前及开放0.5、1、2、6 h时点测定IL-6、IL-8水平;术前、CPB前及主动脉开放1.5、2、6 h时点测定血气,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同期监测气道压并计算肺的顺应性.结果 2组患者在主动脉开放前、开放0.5、1、2、6 h各时点IL-6、IL-8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开放前、开放0.5、1 h时点H组IL-6、IL-8较C组明显降低(P<0.05),CPB前及开放2、6 h时点H组IL-6、IL-8较C组轻度降低(P>0.05).2组开放后各时点较CPB前气道阻力轻度升高,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组患者主动脉开放1.5、2、6 h与术前相比PA-aDO2显著增加、PaO2/FiO2显著降低(P<0.01),但H组和C组间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肝素涂层膜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但对肺功能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临床比较肝素涂层和非肝素涂层的膜肺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为减轻体外循环中炎症反应和提高生物相容性提供良好方法。方法  2 3例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 :肝素涂层的A组 11例 ;非肝素涂层的B组12例。分别在开胸前、体外降温至最低点、体外循环结束前和术后 2 4h抽血测定IL 1β、TNF α和IL 10。 结果 体外循环开始后 ,IL 1β和TNF α都逐步升高 ,IL 10逐步下降 ,分别在体外循环结束前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 ,术后 2 4h已趋恢复。两组间的IL 1β在最低温出现差异 (P <0 .0 1) ,直至体外循环结束前 (P <0 .0 5 ) ;TNF α升高虽然没有差异 ,但A组升高幅度小于B组 ;两组间IL 10的明显差异只出现在体外循环结束前 (P <0 .0 5 )。结论 肝素涂层膜肺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其生物相容性优于非肝素涂层膜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内毒素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及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己酮可可碱 (pentoxifylline ,PTX)的干预作用。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 :①内毒素 1h组 (n =6) ,②内毒素 2h组 (n =6) ,③内毒素 4h组 (n =6) ,④内毒素 6h组 (n =12 ) ,⑤生理盐水对照组 (n =12 ) ,⑥PTX 1h组 (n =6) ,⑦PTX 2h组 (n =6) ,⑧PTX 4h组 (n =6) ,⑨PTX 6h组(n =12 )。采用静脉注射LPS的方法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 ,PTX组致伤后立即静脉注射PTX 2 0mg/kg ,并以 6mg·kg-1 ·h-1 维持。各组动物于设定的时相点放血活杀 ,用ELISA法或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血清TNF α、IL 6、IL 8含量及IL 1活性 ;斑点杂交检测肺组织中TNF α、IL 1β、IL 6、IL 8mRNA表达。 结果 ①内毒素致伤后各组肺组织内TNF α、IL 1β、IL 6、IL 8mRNA的表达强度 ,均非常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 <0 0 1)。PTX治疗后 ,内毒素致伤大鼠肺组织内TNF α、IL 1β、IL 6、IL 8mRNA的相对含量较未接受PTX治疗大鼠有一定程度的减少。②内毒素致伤后各组血清中TNF α、IL 1、IL 6、IL 8含量或活性均非常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 <0 0 1)。PTX 6h组血清中TNF α、IL 1、IL 6、IL 8含量或活性 ,明显低于内毒素 6h组(P <0 .0 1)。结论 内毒素肺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 (UTI)在婴幼儿体外循环 (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炎性因子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方法 36例小儿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2例 ,U1组UTI 5 0 0 0U/kg、U2组UTI 10 0 0 0U/kg、对照组 (C组 )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麻醉诱导后 (T1)、体外循环结束 (T2 )和术后 2h(T3 )等时点采集血样 ,检测血浆IL 6、IL 8、IL 10和TNF α。同时记录气道平均压、呼吸系统总顺应性 (Crs)、吸入氧浓度和动脉血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中及术后 2hCrs明显升高 (P <0 .0 5 ) ,血浆IL 6、IL 8、TNF α明显降低 (P <0 .0 5 ) ,血浆IL 10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 ,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 ,因而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改善呼吸系统总顺应性 ;10 0 0 0U/kg剂量的乌司他丁较使用 5 0 0 0U/kg者的肺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精浆中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4 (IL 4 )、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等细胞因子浓度与不育症患者之间以及精子的各项功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技术对 12 6例不育男性精浆中IL 1β、IL 2、IL 4、IL 6、IL 8、IL 10、TNF α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不育症组精浆IL 1β、IL 2、IL 6、IL 8、TNF α含量均高于生育组 ,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5或P <0 .0 1) ;精浆IL 4、IL 10含量均低于生育组 ,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不育症组精浆中IL 1β、IL 2、IL 4、IL 6、IL 8、IL 10、TNF α含量在WBC精液组与非WBC精液组、血清AsAb阳性组与血清AsAb阴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精浆中IL 4、TNF α含量在精子活动力、活动率、精子穿透力、顶体完整率、尾部肿胀率正常组与不正常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精浆中IL 1β、IL 2、IL 4、IL 6、IL 8、IL 10、TNF α含量与男性不育症患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检测精浆中IL 1β、IL 2、IL 4、IL 6、IL 8、IL 10、TNF α的含量可以反映男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 36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尿崩症者 14例、高热 11例、电解质紊乱 8例、消化道出血 3例、癫痫 5例 ,死亡2例。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 ,加强早期监测和处理 ,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