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11例末次服用丙硫苯咪唑后12小时施行外科手术的棘球蚴患者,测定了患者的血清、肝、胆汁、肺和棘球蚴包囊壁和囊液中的丙硫咪唑及其主要代谢物——丙硫咪唑亚砜的浓度。每天口服丙硫咪唑10~14mg/kg后,发现丙硫咪唑含量在每克肝脏(湿重)中为1844±904ng,每克肺(湿重)中为749±34ng,在棘球蚴包囊液中为921±314ng/ml。此药也通过胆汁排泄。每天口服上述剂量,于治疗后2~4天,该药的血浓度是稳定的(600~1,000ng/ml)。此外,为了评价丙硫咪唑的疗效,作者用该药又治疗10例棘球蚴病人。其中3例患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76~1979年对15例年龄10~72岁不能施行手术的棘球蚴病患者用大剂量甲苯咪唑治疗,其中1例仅有肺棘球蚴,1例骨棘球蚴,4例肝棘球蚴,9例为多发性复合感染,累及肝、腹膜、肾、肺和骨等部位。患者先口服甲苯咪唑6周,第1、2周每天口服50mg/kg,第3、4周每天口服200mg/kg,第5、6周每天口服50mg/kg,6周后每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在七个医疗中心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和氟苯咪唑对人体棘球蚴病作化疗。第一阶段的结果如下: 共治疗细粒棘球蚴患者121例。其中85例用甲苯咪唑治疗,73%的患者每日剂量为3.0~4.9g,13%的患者为1.0~2.9g,14%的患者为5.0~10.0g,疗程为3个月,对数例棘球蚴位于肝脏或有多个棘球蚴寄生的患  相似文献   

4.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化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泡状棘球蚴病,鉴于外科治疗困难较多,手术切除率低,因而近几年来日益重视化疗的研究。1979年WHO寄生动物流行病专家委员会指出,急需制订控制肝泡状棘球蚴病(AHD)的规划,积极研制有效的药物。现将近年有关肝泡状棘球蚴病化疗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资料综述于下。苯骈咪唑(BZA)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已合成10多种衍生物,其中甲苯咪唑、氟苯咪唑(氟化甲苯咪唑)、硫苯咪唑、噻苯咪唑和异丙噻咪唑5种,经动物实验证明均有抗泡状棘球蚴的活性。一、甲苯咪唑(MBZ) (一)实验研究 1.苏联(?)等的动物实验: (1)口饲给药 1974年报告小鼠经腹腔接种AHD后7~40天,给药50mg/kg×20天,治毕第10天剖检,包虫增长抑制率为90.9%。但用棉鼠接种感染AHD后16~45  相似文献   

5.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多发棘球蚴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73例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平均年龄为37.6岁。所有病例均有畜牧区居住史或犬接触史,均行手术治疗,38例患者术后服用阿苯达唑片或阿苯达唑脂质体3个月至1年不等。复发6例,复发率为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棘球蚴包囊破裂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服用抗棘球蚴病药物为术后复发保护因素,可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作者总结了咪唑类药物治疗31例绦虫幼虫病的结果。其中包虫病28例,泡状棘球蚴病2例,脑囊虫病1例。除1例用甲苯咪唑外,其余均用氟苯咪唑治疗。28例包虫病中有肝包虫病12例,肺包虫病3例,肌肉、腹膜和胰腺包虫病各1例,多发性包虫病10例。年龄3至59岁,男16例,女12例。这些病人主要由于下列原因接受氟苯咪唑治疗:拒绝手术,多发性病灶只能作部份手术、手术前或手术中囊液扩散。所用剂量为每夫2—6g,疗程6—30个月。其中有1例多发性包虫病妇女服甲苯咪唑6个月。1例脑囊虫病患者每天服4g,连服2年。  相似文献   

7.
棘球蚴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为囊性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性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一直沿用外科治疗,但常引起复发,或因手术时囊液外漏,致使包虫扩散种植.近几十年国内外兴起的化学治疗以甲苯咪唑和苯硫咪唑为有效的抗包虫病药物.基于前...  相似文献   

8.
芬苯达唑(苯硫咪唑,Fenbendazole,FBZ)是一种毒性较小的广谱抗蠕虫药.Hinz、Barandun和Eckjert曾用其实验治疗分别接种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小白鼠和长爪沙鼠,均获良好效果。我们于1983~1984年治疗9例棘球蚴病病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观察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沙鼠用阿苯达唑进行长疗程治疗后,蚴囊的生发层是否对药物产生抗性。自沙鼠腹腔接种4000只羊源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6个月后,将20只沙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阿苯达唑50mg/kg.天治疗3个月,另一组为对照。治疗毕,剖杀动物,取包囊称重,然后将上述两组包囊再分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含50μg/L阿苯达唑亚砜的培养液中培养14d,另一组为对照。随机选取上述四组包囊,分别植入正常沙鼠腹腔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抢救9例肾棘球蚴破裂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体会.方法调查收集1990-2007年新疆北疆地区收治的肾棘球蚴破裂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对其临床症状、抢救方法等进行总结讨论.结果 9例肾棘球蚴破裂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中,4例为术前肾棘球蚴破裂,5例为术中破裂.对6例进行快速人体棘球蚴病免疫诊断试剂盒试验,均呈阳性.经积极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措施抢救,结果7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应迅速抽尽漏出的棘球蚴囊液防止其吸收而引起或加重休克,手术是去除病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棘球蚴病多见于移民,但是有15个州亦有当地发生的病例报告。本病多数无症状表现,除非有包囊变性或破裂,合并感染或压迫邻近的组织等才出现症状,对有症状的病例施行外科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对口服大剂量甲苯咪唑(14g/d)时出现反应已有不少报告。本文报道了2例棘球蚴病人,在口服大剂量甲苯咪唑时出现严重的但可恢复的粒细胞减少症。例1:年67岁,由于体重减轻、右肋下有一无压痛的肿块来就诊。白细胞9,500/mm~3,  相似文献   

12.
苦参碱联合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药苦参碱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将感染棘球蚴的昆明小鼠分为4组: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在对小鼠进行药物治疗90 d后,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湿重、抑囊率,并利用光镜、电镜对棘球蚴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棘球蚴湿重分别为(0.32±0.12)、(0.31±0.10)、(0.05±0.03)、(1.16±0.43)g,苦参碱组及联合用药组对小鼠棘球蚴的抑囊率分别达到72.4%和95.7%,显示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苦参碱组(P<0.05).上述4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分别为40.9%(9/22)、43.5%(10/23)、91.3%(21/23)、9.5%(2/2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包囊组织Ⅲ级病理损伤率明显增高(P均<0.01),且联合用药组最为明显.结论 苦参碱对小鼠棘球蚴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使用治疗效果较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甲苯咪唑实验治疗小鼠继发的细粒棘球缘虫包囊以及小鼠和棉鼠继发的多房性棘球绦虫包囊均有良好的效果。Heath等(1975)报道甲苯咪唑清除全部棘球蚴需要一个以上的疗程,并且认为该药缓慢渗入包囊组织而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其他一些作者也着重指出了包囊壁作为一种控制囊液和囊外介质交换的屏障的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根据Rotunno等测定细粒棘球绦虫对包囊水和电解质的透过囊膜的方法,测定了[~(14)C]甲苯咪唑的渗透量。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对 1993~ 2003年伊犁河谷多家医院经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 204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 1965例占 96% ,泡球蚴病 84例占 4%。所有病例经棘球蚴皮内过敏试验、B超、彩超、X线检查、X线断层照相术 (CT)、磁共振成像术 (MRI)、血清学免疫试验均可确诊。确诊病例经手术治疗2 034例占 99.2 %。其中 ,行肝叶切除术、肝棘球蚴外囊膜内完整切除术、肝棘球蚴囊肿外囊外切除术共 3 0 2例占 14.7% ,无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术后服药 (吡喹酮、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 ) 754例占 36.7% ,均有一定疗效。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患者均生活在农牧区 ,均有与牛、羊、狗密切接触史 ,当地各民族人群均有发病 ,女性 1 125例占 5 4%。25~49岁发病率较高为 982例占 48%。 1993-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伊犁地区高发病、多发病 ,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应进一步加强病畜管理、改良手术治疗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例转移性脑多房棘球蚴病病例。该患者经过10年抗棘球蚴病治疗,前后经过肝脏、右肾及脑部等3次手术治疗。患者虽经过多次手术及口服阿苯达唑治疗,仍出现肝棘球蚴病复发及远处转移。本病例提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规律治疗和必要时行手术根治是治疗棘球蚴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10例囊型与10例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应用丙硫咪唑治疗,剂量为每天20g/kg,疗程为30天,治疗10-32个疗程。治后10个月至5年(平均26个月)随访,分别以B型超声波扫描与X线胸片复查肝与肺部病变。囊型和泡型中各7例均见病灶明显缩小。3例肝囊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发现子囊均塌隐,且部分液化坏死,说明丙硫苯唑唑对不能手术的两种棘球蚴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丙硫苯咪唑治疗包虫病的研究进展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所重庆630042姚云清,王小根包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危害极大.本病分囊型和泡型两种,分别由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引起.我国为高发区之一,主要流行于百北、西南诸省的广...  相似文献   

18.
外科手术可治疗细粒棘球蚴病,但在手术过程中包囊内活性原头节有扩散,可导致复发。使用一些用于术前治疗的药物如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吡喹酮等,发现它们灭活原头节的效果均不理想。本文作者就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伍用与阿苯达唑单用对腹腔内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前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所有受试者均为该病患者且均至少有一个肝包囊,并排除了那些包囊内无原头节结构以及对药物不耐受的病人。按研究时间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1990年6月—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棘球蚴病人经甲苯咪唑治疗后血清中的抗体组成。把确诊的16名泡状棘球蚴病人(由多房型棘球绦虫引起)和3名囊状棘球蚴病人(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作为检测对象,在试验开始前和每天用甲苯咪唑35~50mg/kg连续治疗2年(±4个月)后,分别抽血清冰冻(-80℃)保存。在同一时间和相同的条件下进行ELISA检测.以蛋白浓度为10μg/ml  相似文献   

20.
丙硫苯咪唑治疗泡型包虫病肝脏CT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约翰  王小根 《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1):733-735,T041
采用丙硫苯咪唑对11例泡型包虫病患者长期连续治疗后2~7年后进行肝脏CT扫描检查,结果发现:7例治疗后肝脏病变几乎全部钙化、治愈;3例治疗后肝脏病变周界显示厚薄不匀、不完整钙化环,显著好转。临床治疗无效,1例肝脏CT扫描显示不均质低密度的活动病变,其周界模糊不清,均未见有钙化现象。证实丙硫苯咪唑大剂量长期连续治疗有杀死泡球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